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種修行人——《佛子行》第 3 課

三種修行人——《佛子行》第 3 課

三等修行人

《佛子行》第三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

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昨天講完了加行,現在開始講正行。

乙二(正行宣說三士道)分三:一、小士道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二、中士道不貪三有而希求解脫;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雙運而解脫有寂之邊。

丙一、小士道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

三士道分別對應修行人上、中、下三種根基。所謂的下等修行人,特別害怕墮入地獄、餓鬼、旁生,而想獲得人天的身體。很多相信因果的人覺得感受痛苦非常可怕,所以不願意在三惡道中受苦,這就是下士道。

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觀察自己到底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還是下等修行人?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修行人,甚至還是開悟者,而實際上,他們連三士道都靠不上邊。如果一個人不承認來世、只承認今生,今生也是求一些福報,不承認業因果存在,(當然,即生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能會承認,但生生世世的因果循環不承認,)那麼他連下士道都算不上。

所以,修行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承認前後世,如果沒有這一點,那根本不算修行人。現在西方也好、中國也好,不承認前後世、只求福報的人相當多,這些人不算真正的佛教徒,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那麼,下等修行人要怎麼樣修持呢?

佛說難忍惡趣苦,皆為惡業之果報,

是故縱遇生命難,永不造罪佛子行。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因果經》、《百業經》、《賢愚經》等大小乘的經典中,一再宣說了三惡趣的難忍漫長之苦全部來源於造作惡業——殺生、邪淫、偷盜等自性罪,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佛制罪。其果報就是三惡趣痛苦,這些因果過了千百萬劫也不會錯亂虛耗,只要造了不善業,則必定感受果報。《寶鬘論》云:「不善生諸苦,投轉諸惡趣,善業生善趣,世世享安樂。」造了不善業,就像種下了毒種子,定會轉生到三惡道中,感受無量痛苦;造了善業的話,定會轉生到三善趣中,生生世世享受無比的快樂。佛經中說業因果絕對不虛,也不會互相錯亂,沒有造惡的人不會感受痛苦,佛陀以了知業報智力而明了一切善惡因果,所以佛陀所說的這種道理,每個人應該深信不疑。

假如造了罪業,果報會一直等在前面,永遠不會摧毀,也不可能不感受,所以造了惡業的話,知道懺悔很重要。智者會勵力懺悔,而愚者對懺悔沒有多大興趣,經云:「愚人造惡業,不知懺悔罪;智者懺悔罪,不與罪同住。」愚者只會造業,不會懺悔,就像有些人只會花錢、不會掙錢,特別可憐。而智者以前世的業力成熟,可能會造一些罪業,但造業的同時也知道慚愧,通過四對治力來懺除,自相續不會與罪業共住。

尤其是越有智慧的人,慚愧心就越強。以前上師如意寶每天都說:「我業力很深重,一定要好好懺悔!」有時候開「金剛薩埵法會」時,上師的精進讓大家萬分慚愧,他老人家的證悟境界,是我們望塵莫及、無法想像的,但顯現上也如是重視懺悔業障。以前我寺院里有一位帝察活佛,真的讓人非常非常佩服,他從小一直沒有間斷過聞思,「文革」期間也每天拿著經夾偷偷在看。但在晚年,他只要看見一個高僧大德,就祈請道:「我業力非常深重,雖然在不斷地懺悔,但您可不可以經常加持我,千萬不要讓我墮入惡趣?太可怕了。」他真的從內心害怕墮入惡趣。可是很多人經常說:「墮惡趣就墮惡趣吧,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的想法非常愚痴。知道自己錯了,應該有懺悔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造罪業,這一點非常重要,永不造罪是大乘佛子的殊勝行為。

在座的各位,以前由於生活狀況不同,可能也造過很多惡業,不說別的,僅僅是吃飯,就殺害過無數眾生。這些罪業必須要懺悔,並發願永遠不害眾生。作為出家人或在家人,學了法以後,內心應該有所轉變,人生非常短暫,短暫的人生到底是造惡業度過,還是造善業度過呢?如果造惡業度過,這沒有任何意義,不如早點死了好,否則會像《因緣品》中所說,先前高高興興地造惡業,最後哭哭啼啼地感受果報。

從前,有一位阿羅漢在入定時,對面有個人牽著一頭氂牛過來,阿羅漢見後情不自禁地說:「哎喲,怎麼這樣悲慘、可憐呢?」弟子們問他什麼原因,他說:「這頭氂牛往昔是一位富翁,當時為了造佛塔而殺了眾多生靈。儘管造佛塔是有善根,但因為殺生罪業非常嚴重,現在轉生為這個旁生。」

哲·白蓮上師在藏傳佛教中非常有名,一日他夢見很多眷屬口中在燃火,便集中所有僧人問:「一定是造了惡業,你們究竟做什麼了?」眷屬們一個個都不承認。上師再三觀察,結果發現他們將自己食用的舊酥油換成了新酥油,而這些新酥油,原來是做酥油燈的原料。這個果報非常可怕,上師馬上要求他們想盡辦法恢復新酥油。

所以,不管是享用僧眾的財產,還是自己做任何事情,對因果務必要重視。噶當派的很多大德認為,面見本尊不是很重要,重視因果更重要。現在很多人喜歡說見到什麼了,昨天有位居士也在我面前說:「看看看,你頭上有三尊佛像!」她先說「看看看」時,我以為頭上有什麼小蟲,後來說「你頭上有三尊佛像」,她明明就在說妄語,自己也犯了妄語罪,沒有必要。有些居士不懂因果,真的特別可怕。其實看佛像也好,看小蟲也罷,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對因果有一種畏懼感,知道不能造惡業,不然墮入惡趣太可怕了,惡趣中的漫長痛苦誰受得了?若有了這種恐懼感,修行一定會如法的。

下等修行人起碼也要相信因果。現在很多居士真的不信因果,表面上說「我是某某上師的弟子」,實際上犯了很多戒律,相當可怕。世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修行人守這些條條框框,這個不準、那個不準,守戒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如果所有人都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用佛教的戒律來約束自己,那麼造惡業的人很少,世界一定會和平和諧的。反之,倘若人人都殺生、偷盜、邪淫,整個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這一點不難想像。

因此,大家要多翻閱三世因果的經典。普穹瓦格西說:「我從小到老一直閱讀《賢愚經》。」我們有些道友也對因果很重視,經常讀《大圓滿前行》以及因果方面的書,一件小事也不敢草率處理,生怕觸犯因果,這說明對因果有畏懼感。而有些人卻「無所謂,沒事沒事,你怎麼享用都可以」,這種話很可怕,大家一定要注意!

丙二、中士道不貪三有而希求解脫:

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

了知恆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

三有[1]當中一切有漏安樂,瞬息萬變、剎那毀滅,沒有什麼可靠性,如同清晨草尖上的露珠,太陽一升起來就立刻消失了。這些快樂都是有為法,《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猶如露水、閃電、夢幻、泡影,沒有絲毫可靠性,但能懂得的人寥寥無幾。儘管念《金剛經》的人非常多,口口聲聲都會說如夢如幻,可是對有為法生厭離的幾乎沒有。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出離心更是無從談起。《入行論》說:「無苦無出離。」沒有痛苦就沒有厭離心,沒有厭離心就沒有出離心,如此一來,別解脫戒等的戒體也很難以得到。

世間上的快樂和享受沒有實義,解脫才是永恆的大樂。且不說圓滿正等覺佛果或菩薩果位的快樂,即使得到了小乘阿羅漢果,也不像世間快樂一樣馬上就毀滅了。因此,一定要希求解脫,中士道雖沒有利益眾生的想法,但是有自我解脫的願望,(小乘行人就屬於中士道。)有些人聲稱是學顯宗密宗的大乘佛教徒,然而若沒有考慮過眾生,充其量只是中士道,就像小乘阿羅漢一樣,只是自己希求解脫。

當然,自己希求解脫時,應對世間的萬事萬物看作監獄裡的快樂一樣,覺得沒有任何穩固性,財富也好、名聲也好,一切都是無常的,有什麼值得貪求呢?《入行論》云:「一切皆無常,誰貪無常法?」《別解脫經》亦云:「財富如流水。」在佛教歷史上,勝光王是世間第五大王,最後也因王位被太子篡奪而到處漂泊。路上他飢餓難忍,便討了一把蘿蔔來吃,又喝了冷水,結果消化不良而昏倒在路上。來來往往的馬車濺得塵土飛揚,他的口中灌滿了灰塵,最終呃逆而死。

因此有了財富不一定快樂,世間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在2005年,陝西金花集團副總裁、千萬富翁徐凱,有次穿著黑衣服搭了一輛計程車,他告訴司機:「我是什麼什麼人,我很想自殺,因為我雖然很有錢,但身邊的人都不愛我,只愛我的錢,我現在非常非常苦惱。你說自殺的話,弔死好、跳河好還是跳樓好?」司機跟他商量道:「跳樓的話,死相太難看;跳河的話,自己很痛苦;弔死的話,也如何如何不好。」但不相信他是那麼有錢的富翁,徐凱告訴他:「你如果不信,幾天後在報紙上會看到的。」過了幾天,果然報紙上刊登了「陝西金花集團副總裁徐凱在西安一家酒店懸樑自縊」的消息。當時很多人就分析說,他沒有死的時候,內心的痛苦已達極點,幾乎快要崩潰了。

前段時間大概是7月16號,南通縣也有一條「開著寶馬自殺」的新聞。說有個女的非常有錢,開著寶馬到了橋邊,很多人看到她特別痛苦,把車停在橋邊,在橋的欄杆那裡站了很久,突然翻欄杆跳下去了……有些人可能認為,她開那麼好的車,應該很快樂,但在這個世間上,一切財富皆是痛苦的本性,在享受的過程中,的確不會有什麼快樂。如果沒有修行境界,任何快樂都會化為烏有。

所以,有錢有地位的人,一定要明白快樂的無常本質,應該有這方面的打算。今年我在上海時,聽說那裡很多人結婚之前,也學西方人公證婚前的財產,以免離婚時有各種糾紛。其實這種方法,我是非常地讚歎,雖然兩人暫時「合作」得不錯,未來可能是美好的,但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有些事情發生了,到時候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爭執。

有智慧的人都明白,不管是男女情感、財富名聲,一切的快樂就像露水,而獲得解脫、遠離業惑煩惱的聖者果位才是最究竟的。所以大家應該發起出離心,明白整個輪迴猶如監獄般痛苦,一直呆下去的話,上至國家總統,下至街上乞丐,沒有一個是快樂的。儘管有佛法境界的人會快樂,但有些境界也不穩固,一定要獲得真正的解脫,只有遣除了業和煩惱,那種快樂才是永恆的。因此,希求解脫是佛子行。

然而,現在求解脫的人很少,不管出家人還是居士,人人都說要學佛,但目的是什麼呢?一個老闆做生意是為了賺錢,而我們學佛就是要解脫。解脫誰呢?最好是讓眾生解脫,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至少也不要貪著三界輪迴的快樂,應該從中出離,這就是要追求的目標。

大家也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等修行人?倘若沒有求解脫的想法,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沒有什麼目標,那隻能叫做「經濟動物」,跟山上的氂牛沒有差別。其實山上的氂牛也很聰明,天亮時馬上爬起來,哪個地方水草比較多,它就到哪裡去。如果一個水池渾濁、一個水池澄清,那它肯定喝清凈的水,氂牛也能取捨這個。所以人活著一定要有目標,學佛就是想離開輪迴,若能如此,對城市的豪華建築或對人的感情不會特別執著,那些全是一種假象,心裡會產生這樣的定解。

丙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雙運而解脫有寂之邊)分三:一、意樂發殊勝菩提心;二、加行修二菩提心;三、修學菩提心學處。

丁一、意樂發殊勝菩提心: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自何樂?

是故為度無邊眾,發菩提心佛子行。

世間上的一切眾生,不管人還是非人,無始以來都當過母親,這一點我們用很多教證理證說明過,此處沒有必要詳細地敘述。這些眾生當母親時,對我們如何地關心愛護,每個人應該心裡有數。曾經有個公案說,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經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為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有些老鄉拜見上師時,尤其人比較擠的話,一定要讓孩子先摸頂。以前法王如意寶去很多地方時,很多母親對孩子得到摸頂很關心,自己卻沒有關係。從這些行為都可以看出,母親對孩子非常地執著。

既然一切眾生都當過母親,現在她們正沉溺在輪迴的苦海中,日日夜夜飽受總的輪迴痛苦、分別的三惡趣折磨,我們若只顧自己解脫,將她們置之不理,那合不合理?比方說,母親關在監獄裡,不斷遭受痛苦,兒子卻在豪華酒店中天天享樂,那人們會對這個兒子有什麼看法和說法?同樣,作為大乘佛教徒,若對可憐的眾生毫不關心,一心只求自己解脫,這簡直是忘恩負義的行為。

因此,個人的解脫並不重要,眾生的解脫才是首要之務,為了眾生的解脫而希求佛果,我們應該發這樣的菩提心。《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印藏大德在宣講菩提心時,常用這句話來詮釋菩提心的含義。所以,為了度化無邊眾生而發殊勝的菩提心,這才能成為真正的佛子。

至於發心的分類、發心的功德,我在這裡不闡述。總而言之,大家一定要記住講義里的那句話:「如果被菩提心攝持,那麼即使施給旁生一口食團,也已變成了菩薩的行為。否則,縱然是三千世界遍滿珍寶作布施,也僅僅是樂善好施之舉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菩薩行。」現在有些慈善家今天花幾百萬、明天花幾千萬,幫助建學校等作很多功德,但他們有沒有菩提心不好說。假如一個人拿一千萬布施給眾生,可是沒有菩提心,另一個人只是買一袋餅乾給眾生,卻以菩提心攝持,那麼二者誰的功德大?應該是買餅乾人的功德大。

阿底峽尊者特別重視菩提心,他說:「當修慈悲心,穩固菩提心。」修心要先從慈心和悲心開始,然後再修持菩提心。夏徹秋在30歲時[2]拜見阿底峽尊者請求教言,尊者說:「從今日起,不要在意名稱、不要在意地方、不要在意對境,唯一修持慈悲菩提心。」他依教奉行,結果35歲時成熟了菩提心,斷除我執而獲得殊勝成就。

其實只要能放下自己,生起菩提心也不需要很長時間。有些道友剛來的時候煩惱很重,我執也特別可怕,但學了大乘佛法以後,完全能放下自己,一味地幫助眾生。在學院裡面,我認為有個別道友真的生起了一些菩提心,認為自己的樂苦不重要,只要對眾生有點利益和幫助,不管怎麼樣都願意。

所以大家一定要修持菩提心,否則學了很長時間,結果一無所獲,可能也有點灰心。只要以菩提心來攝持,表面上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功德相當大。因此,我們始終要想到老母有情,只要眾生快樂,自己不要緊,應該有這麼一個信念。

丁二(加行修二菩提心)分二:一、修世俗菩提心;二、修勝義菩提心。

戊一(修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自他相換;二、後行惡緣轉為道用。

己一、入定修自他相換:

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

三界中以苦苦、變苦、行苦為主的一切痛苦,全部來自於喜歡自己、需求自己快樂的自私自利,而圓滿正等覺的如來果位,全部依靠利他而產生。《入行論》云:「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世間的所有痛苦,包括今天感冒了、心裡不舒服,都是以前執著自己所生,而一切的快樂乃至圓滿正等覺果位,都是利益眾生而成。快樂和痛苦的來源不用講很多,《入行論》也說:「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凡夫人唯求自己的利益,而佛陀不管是因地、果地,都在竭力地利益眾生,兩者的差別顯而易見。

發願為眾生

你們的發心到底是什麼?是獲得佛果,還是流轉輪迴?所作所為是不是對眾生有利?如果對眾生有利,自己的痛苦會減少的。所以始終要發這樣的願:「願我擁有的快樂獻給眾生,而三界輪迴的痛苦由我來承受。」上師如意寶也經常發願:「但願世間的災難痛苦由我來默默代受,而我擁有的快樂幸福全部奉獻給眾生。」朗日塘巴格西在《修心八頌》中也說:「願我直接或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如果有了這樣的願力,大成就者可以迅速遣除眾生的痛苦。丹增活佛在《如何面對痛苦》中引用過一個公案說:以前,國蒼巴大師在國蒼地方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一次正當他專心修法時,來了一位叫讓西的婦女,她因死了丈夫和兒子而痛不欲生。國蒼巴大師見此,生起了無比的悲憫,對她說:「我最近修持慈悲心,時常心中充滿安樂,你就把安樂拿去吧,把你的痛苦留給我!」話音剛落,婦女立刻不再痛苦,連她自己也感到意外。於是,她對大師充滿了信心,以後精進修行獲得了成就,成為一位著名的自在瑜伽母。

這種精神不僅是佛教中有,其他宗教中也有。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情,你們山溝里的人不一定知道,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阿富汗塔利班的武裝人員,綁架了南韓二十三名宗教徒作人質,以此要挾南韓政府退兵,否則他們把人質統統殺掉。我在報紙上看了這二十三個人的照片,當時他們都特別開心,但沒想到落到塔利班手裡。全世界都為之震驚,尤其是南韓領導人,想盡辦法跟他們談判,但大多數人質都沒有釋放,還被殺了一兩個。前不久有個女的身體不好,塔利班決定釋放她,但她卻說:「我的身體在逐漸好轉,先釋放其他人吧。」

要知道,呆在那裡的下場基本是必死無疑,非常危險。她在自己獲釋時,並沒有馬上就跑了,而是情願把機會讓給別人。所以不說佛教徒,即使是其他教徒,有些人在最危急的生死關頭,也願意把快樂讓給別人,自己死了都可以。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這樣被人綁架了,周圍的人都希望獲得釋放,我能不能發這個心呢?」捫心自問,真的很慚愧。恐怕你們不會這樣吧。

自他交換的功德非常大,我以前講《修心七要》時,也講過許多這方面的竅訣。很多人修了以後感覺非常好,若能經常這樣串習,遇到一些大事時,自己會運用起來的。

己二(後得惡緣轉為道用)分四:一、四種不欲轉為道用;二、安忍困難轉為道用;三、興衰轉為道用;四、貪嗔轉為道用。

庚一(四種不欲轉為道用)分四:一、未得利養轉為道用;二、痛苦轉為道用;三、惡名轉為道用;四、誹謗轉為道用。

辛一、未得利養(遭受損害)轉為道用:

何人以大貪慾心,奪或令奪我諸財,

自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任何一個人,朋友也好、親人也好,在貪慾的驅使下,將我的財產全部奪走。前段時間有個人說,他們共同承辦事業,他特別信任另一個人,但那人卻把所有的錢,用別人的名字全部存在其他銀行,然後自己辦其他的廠,甚至還故意害他。他說:「我如果要告他,應該有辦法,但我是個佛教徒,算了,不告他了。」還有個人也有同樣的遭遇,但她說:「我賺來的錢無緣無故給他不合理,我要通過律師以正當途徑把錢追回來,全部都供養三寶。」

我們大乘佛教徒,遇到這種情況時該怎麼辦呢?不但不能以牙還牙報仇,還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他,將自己的身體、善根、受用迴向給他。身體可以讓他使用,剩下的財產也都給他,看能不能做得到?恐怕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雖然發了菩提心,但這一點絕對不行。」

有時候看起來,菩提心好像很容易發,有些人看了《入行論》後,打電話時也說:「媽媽,我已經有菩提心了,現在成大菩薩了,我好高興啊!中午準備吃頓好飯。」但過一會兒遇到違緣,小偷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包括身份證都偷走了,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馬上準備報案,要跟別人拚命,這種行為是不合理的。

真的,有了財富利益,其實是一種違緣。寂天菩薩說:「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我們是求解脫的,利養對解脫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以邪命養活,那不如早一點死了好,「寧今速死歿,不願邪命活。」大家也學過很多這方面教言。

現在很多人看起來有菩提心、有修行的境界,甚至說自己不用修行,已經開悟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你的電腦筆記本或手機被別人偷了,路上遇到強盜,錢包被搶了,看你是怎麼對付的?那時候能不能把善根受用全部迴向給他?

我昨天遇到一個人,他說:「某人天天害我,我不但不害他,還把每天聽法和念《普賢行願品》的功德迴向給他。念《普賢行願品》時,我就把他觀想在面前,然後今天的善根都迴向給他,讓他生生世世獲得快樂。」這種人修法還是很不錯的,但我們自己怎麼樣呢?有些人說得倒是好聽:「我發了大乘菩提心,我開悟了,現在修行很不錯!」但這是對佛法不了解的幼稚之語,有些理解還是有欠缺性,所以越聞思,對佛理就越有深深的體會,有了體會以後,行為才會慢慢變得如理如法。因此,對佛教徒來講,聞思佛法是很重要的,否則口頭上說得很大,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

大家在修學過程中,一定要發願:「不管別人怎麼害我、搶奪我的財產,我也不應該對付他。」記得在1986年,我們集中在桑耶佛塔面前,上師要灌「時輪金剛」的頂。當時有個管家說上面有小偷撬了一個道友的門,問上師該怎麼辦。上師聽後,當場就引用了這個教證,並說:「作為真正的佛教徒,別人把自己的財產都搶光了也不能害他,既然小偷已經跑了,那就別管了。」當時這樣講的,我記得很清楚。所以,我們遇到這些違緣時,也應該想一想這幾個偈頌是怎麼講的。

好,今天講到這裡。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1]三有:又名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2]也有說是32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上師開課通知——10月26號
以佛教內觀培養理性的青少年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