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究竟如何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究竟如何誕生?

195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正式誕生。但是,讓很多人奇怪的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誌,這枚國微為什麼沒有與共和國同步誕生?國歌、國旗、國徽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徵和標誌,在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上,人們聽到了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看到了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但卻並沒有看到莊嚴的國徽。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現在成立了!隨後,毛主席按動電鈕,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然而,作為共和國另外一個重要標誌的國徽,卻並沒有在大典中出現。原本設計好掛國徽的天安門城樓兩重飛檐之間,卻只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的橫幅。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這新中國國徽的誕生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開始醞釀了,但是卻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究竟這中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開國大典無國徽

1949年6月18日,就在新中國宣告成立的前夕,為了儘快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及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各項準備工作,周恩來總理主持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小組。其中第六小組負責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首都等方案。1949年7月15日,《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等報刊,刊載了一則啟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向全國人民徵集國旗、國徽、國歌。並對國徽提出了三條具體要求,中國特徵、政權特徵以及形式需莊嚴富麗。同時,要求應徵者必須附有詳細的文字說明。徵集國徽的消息一經發布,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馬敘倫,著名學者、書法家,時年64歲。他於1945年底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末,為迎接新中國的到來,他和郭沫若、許廣平等人奔赴北平,積极參与協商建國。博學多才的他被推選為第六小組組長,專門負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首都等方案。僅一個多月時間,馬敘倫帶領的第六小組,就收到國內及海外華僑應徵的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然而,經評選委員會專家一一審閱後,應徵稿件竟無一入選。

馬敘倫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能夠設計出更加完美的國徽圖案,並能在國慶一周年時使用,周恩來總理親自負責、直接領導這次工作。他指示,要多吸收一些專家,集思廣益,共同設計國徽。在周總理的指示下,馬敘倫分別邀請兩個設計小組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一個是清華大學設計小組,這個小組由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牽頭,成員有建築學家林徽因、高庄、畫家李宗津、建築設計專家莫宗江等,另一個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小組,由中央美院實用美術系教授張仃和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鍾靈牽頭,成員包括張光宇、周令釗等美術專家。清華大學小組的學者、專家大多是學建築出身、並且有留洋背景,他們的方案以「瑗」,即大孔玉璧作為主題,強調中國特色。張仃,是中央美院小組的主要負責人。張仃等人大都來自延安,深受革命洗禮,他們的設計理念強調突出政權特徵。因此,這兩個組的方案大相徑庭。究竟該怎麼辦呢?

梁思成

張仃

中南海的待月軒,是兩組專家們經常討論和修改國徽圖案的地方,他們常常會為一些設計思想展開熱烈的討論,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一次,以張仃為首的中央美院小組,提出要把天安門的圖案設計進國徽中。理由是:天安門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是「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和開國大典升起第一面國旗的地方。因此,天安門已成為首都的代表和新中國成立的象徵。而以梁思成為首的清華大學小組,則表示堅決反對。在聽取了雙方的意見後,周總理立即請示毛主席。聽完雙方的意見,毛主席表示:天安門不應視為封建的象徵,應該視為民主的象徵,革命的象徵放進國徽去。在肯定了中央美院的創意之後,周總理又提出了一點建議:整個國徽要體現出向上、響亮、挺拔的基調和氣氛,並且,還要加上一種圖案設計進國徽里。究竟要加一個什麼圖案呢?

周總理看方案

就在國徽圖案設計完成之後,設計者之一的梁思成,便向負責組織國徽工作的馬敘倫,力薦由清華大學營建系雕塑教授高庄,來完成這個任務。高庄,清華大學營建系雕塑教授,畢業於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曾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畫廣告,又在江西陶業管理局研究陶瓷藝術。還創作過木刻《魯迅像》,在工藝美術方面造詣深厚。接到這個光榮的任務,高庄不敢怠慢,立即對平面的國徽圖案進行仔細研究。這不研究倒好,一研究,高庄竟然動起了要修改國徽圖案的念頭。原來,高庄反覆揣摸發現,平面圖案的設計過於強調美學,因此,在製作模型時,個別構件的位置、紅綬帶的動感以及麥稻穗的弧度與造型都要做一些修改,才能使國徽盡善盡美。於是,他決定進行修改,力求圖案的藝術性和政治性達到完美的統一。為了使國徽做得盡善盡美,高庄覺得必須要對平面圖稿進行改動。然而,國徽圖案是經國家最高領導人三次審查後,在全國性會議上通過的,是最後的定稿,誰都沒有權利擅自修改。高庄該怎麼辦呢?

清華大學營建系執教的高庄

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向全世界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然而,這個時候距離國慶節只有十天時間了,由於時間緊迫,為了保證國慶一周年掛上國徽,便臨時趕製了一枚木質國徽。然而,木質國徽經風吹日晒後容易變形開裂,因此,必須要鑄造金屬國徽來替換。但是,市面上的金屬徽章製品通常都比較小,最多也就幾十厘米。而根據設計,要掛到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徽直徑必須達到2.4米。這麼大的金屬製品究竟誰能鑄造出來呢?這時,有人提出:遼寧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其中位於瀋陽的第一機器製造廠在鑄造技術方面更是聞名全國。於是,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重任就光榮地落在了他們身上。

國徽圖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從滿映到東影,再到長影,新中國的電影事業,走過怎樣的英勇傳奇?
一窮二白的張作霖,用什麼辦法娶到當地最富地主家的女兒?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