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雜誌發布最大規模撤稿報告:中國成重災區

《科學》雜誌發布最大規模撤稿報告:中國成重災區

在過去的十年里,全球各大期刊年均撤稿數目已經增加了十倍。撤稿原因中,學術造假及學術不端行為佔到了約百分之六十。中國為全球最大撤稿出版單位IEEE作出了巨大「貢獻」。近期,《科學》雜誌對歷史上的撤稿事件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深度分析。這能否成為科研界從嚴治理的開端?

從2000年開始全球報道的撤稿數量突飛猛漲,「撤稿潮」引起了許多科學界同行的激烈評論,目前越來越多的呼聲都要求雜誌出版方、雜誌編輯、審稿人在期刊出版前要進行更嚴厲的把關,將虛假、不利於科學進步的文章提前剔除出去。這種呼聲也促成了一個名叫「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的誕生,它是由兩名長期致力於健康方向報道的記者Ivan Oransky 和 Adam Marcus合作建立。他們的目的十分明確,為了整理出具體的撤稿數量以及來源,並進行深層次的原因分析。

目前該網站已經構建了一系列的撤稿文章清單,並且於上周發布在了搜索資料庫中(retractiondatabase.org)。撤稿觀察資料庫是當今最齊全和最深度的撤稿資料庫,包含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超過18000篇的撤稿文章和會議摘要,其中甚至還有一篇1756年的文章。

資料庫只要輸入相應的內容即可找到對應撤稿文件。(圖中以搜索「中國」為例)。圖片來源:retractiondatabase.org

同時這次撤稿數據得到了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的全程支持參與,並對其中10500篇撤稿文件進行了深度分析,數據顯示撤稿數目逐年上升,但是撤稿占所有發表文獻比例其實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其中撤稿原因除了造假,還包括一些作者因自己勘誤主動申請撤稿;報告同時反映了現在值得反思的現象與問題。

撤稿數目增加、相對比例穩定

最近十幾年來,年均撤稿數目在不斷上升,2000年為年均100篇,2014年則達到了年均1000篇。但是撤稿比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目前維持在萬分之四左右。從2003年到2009年,撤稿率翻了一番,在2012年維持基本不變的狀態。按理來說,撤稿率在現在愈發嚴格的文獻審核狀態下也應不斷上升,因此撤稿率暫緩不變也側面反應了一個現象:從2003年到2016年發表的學術文章數量可能激增了兩倍以上。

本世紀撤稿率的變化趨勢。

資料庫顯示,涉及撤稿的文章有大約百分之六十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百分之六十中絕大部分涉及美國政府明確定義為學術不端的行為,包括偽造數據、篡改數據、抄襲等。有意思的是從2009年開始,出現了一種「同行審議造假」的新現象,並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該現象主要是研究者向期刊提供不實的同行審議郵箱,讓自己人評審自己的文章。同時其中小部分主要涉及學術倫理以及名譽損害問題,即使政府沒有規定,但學術界仍然把其歸入學術不端這百分之六十中。

上圖橘色部分為學術不端,藍色為學術出現錯誤。下圖為造假類型分析,抄襲(深色)、圖片不實(中等)、同行造假(淺色)。圖片來源:(GRAPHIC) J。 YOU/SCIENCE; (DATA) RETRACTION WATCH AND NSF

撤稿期刊激增

總體上來看,涉及報道撤稿行為的學術期刊持續增長,在1997年僅僅只有44家學術期刊。到2016年,該數字已經發展成了十倍之多,達到488家。其中有一些期刊幾乎每年都有超過1篇文章被撤稿。

但是這其實並不完全是一種壞事,撤稿期刊的增加說明出版社正在重視學術發表把關人的角色。Nicholas Steneck是密歇根大學的一名學術倫理道德專家,他表示:「撤稿數的增加說明編輯審議能力正在改進,並且期刊報道撤稿也會給一些企圖造假的人帶來一定震懾。」

在2009年,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給全球超過12000名期刊編輯以及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撤稿指南,裡面主要列舉了要如何決定是否撤稿的標準,有下述相關行為即可執行撤稿:不可靠的發現(偽造數據)、數據失真(計算失誤和實驗錯誤);數據重複使用(在其他期刊發表過的數據不合理使用);抄襲;不符合倫理道德研究。

一出版社撤稿7000餘篇

撤稿觀察資料庫顯示,其中有40%的撤稿數來自同一個出版期刊社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全部統計起來,其來源的撤稿數目達到7300篇之多。其中在2009年至2011年之間達到了頂峰。該出版社主要發表會議論文摘要。舉例來說,2011年位於上海召開的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國際會議就撤回了超過1200篇摘要,其中絕大部分作者來自中國,內容包括物理科學、商業、技術和社會科學。對於許多被撤下的文章,IEEE給出的撤稿原因總是含糊不清。通常以「經過仔細審核,我們發現該論文違反了發表原則。」為理由搪塞過去。

IEEE各年度撤稿數走勢圖。圖片來源:Science

生物學研究盛行圖片造假

2016年一項主要針對圖片造假的統計研究,分析了1995至2014年一共20621篇學術文獻裡面的圖片。其中3.8%(770篇)的數據圖含有一定的問題,其中一半涉及圖片修改行為。該研究指出在過去十年,因為圖片問題而被定義為學術不端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其中針對生物學研究,研究報告就有多達7個板塊分別針對不同類型的造假圖片進行了實例分析。並且報告指出「由於我們分析數據類型的局限性,實際情況可能會要更嚴重。」

生物圖片造假類型,此處展示的是重複利用。圖片來源: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個人撤稿排行榜

儘管造假數量激增,但是在撤稿資料庫超過30000名的作者中,其中500名貢獻了超過四分之一的撤稿數。100名作者單人撤稿數達到13篇以上,他們撤稿的原因一般都並非是意外錯誤,而是學術不端。

圖片來源:Science

位於撤稿榜首的,當然也是之前我們報道過的日本麻醉醫生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多達169篇。隨後2-9名分別為(所列人名都為撤稿之前任職單位,現已離職):

德國麻醉學家約阿希姆·博爾特(Joachim Boldt),96篇;

荷蘭心理學教授斯坦普爾(Diederik Stapel),58篇;

中國台灣屏東教育大學教授陳震遠(Peter Chen ),43篇;

日本弘前大學教授佐藤能啟(Yoshihiro Sato),43篇;

中國井岡山大學講師鍾華(Hua Zhong),41篇;

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學教授加藤茂明(Shigeaki Kato),39篇;

美國本特利大學教授詹姆斯·亨頓(James Hunton), 36篇;

韓國東亞大學助理教授文亨仁(Hyung-In Moon),35篇;

德國貝爾實驗室物理學者舍恩(Hendrik Sch?n),32篇。

2009年12月,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E輯:結構報告網路版》(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官方網站公布了一篇報告,指出以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碩士鍾華和工學院講師、碩士劉濤為責任人,發表在該刊物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並作出一次性撤消的決定。井岡山大學於同年對鍾華做出了解聘與追回論文獎金的決定。

國家撤稿排行榜

從絕對數量上來說,位於撤稿數榜首的前兩名國家無疑是美國與中國。但是分析專家指出直接按照絕對數量來進行排名會有失公允,因為這兩個國家在研究上投入非常大,會變相增大撤稿數量基礎。因此按照每美元單位投入對應撤稿數量會更公正。在進行因素制約後,排行榜出現了變化:排在榜首的為伊朗,每10000篇稿件中有14篇被撤回;中國排在第七位,撤稿率達到萬分之五。

圖片來源:Science

在這些撤稿中,許多研究因為造假可能只是導致個人科學生涯的結束,但還有一部分,如醫學數據造假,很有可能讓已經如履薄冰的病人陷入更危險的境地,這些數據一旦發表並被採用,受害者可能上升至一個群體。約阿希姆·博爾特作為麻醉學造假巨大的學者,在當年就有評論:「其參與的研究都可能涉嫌數據造假和倫理問題。」但是至今其作為共同作者參與的98篇合作文章中只有2篇被撤稿。

這些研究都涉及醫生在手術和創傷性恢復中利用 羥乙基澱粉(hetastarch)控制血壓的措施,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醫院都在使用該方法。儘管有很多學者表示其並不安全,會造成腎損傷以及死亡,但是博爾特不遺餘力地通過造假,發表不實文獻來證明其是安全的。因此該方法沿用了許久,對病人造成潛在的損害已經無法計量。澳大利亞私立大學健康學院的護理專家 Christian Wiedermann表示,「非常遺憾,從邏輯上來說,病人無疑會因為博爾特遭受更大的損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華興資本全球發售8500.8萬股 股價31.8-34.8港元
華興資本通過香港上市聆訊 投行估值30-40億美元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