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35年前可找到外星人存在的證據:假如它們真的存在

2035年前可找到外星人存在的證據:假如它們真的存在


我們搜索外星人的技術效率將大大提高。

我們搜索外星人的技術效率將大大提高。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著名天文學家賽斯·肖斯塔克(Seth Shostak)打賭稱,人類會在2035年之前找到外星人存在的證據。雖然他的很多同行並不認同這一觀點。畢竟半個多世紀以來,儘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地外智慧生命(即SETI任務),卻始終一無所獲。

  作為一名科學家,肖斯塔克生性樂觀,但他也強調,自己的判斷並非異想天開、一廂情願,而是以SETI任務的邏輯為基礎。半個世紀聽上去很長,但該領域的研究其實仍處在初期階段。他認為,考慮到目前SETI的努力程度與技術水平,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不久便可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目前開展的大部分SETI實驗都使用了大型無線電天線,希望捕捉到其它智慧生命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這種方法在1997年朱迪·福斯特出演的《超時空接觸》中也得到了體現。不同於其它粗製濫造的外星人電影,《超時空接觸》中對搜尋外星生命過程的描述還算精準。但這部電影加強了我們對搜尋地位生命的固有印象:人們總認為,科學家會在宇宙數據中尋找特殊規律(如《超時空接觸》中找到了一連串質數),藉此尋找外星人。但事實比這簡單得多:科學家搜尋的只是窄帶信號而已。「窄帶」(narrow-band)是指,將大部分傳輸功率集中到一段很窄的無線電頻段上,從而提高傳輸信號被發現的可能性。這類似於激光筆:雖然功率只有幾毫瓦,但由於能量被集中在一段很窄的波段內,因此顯得十分明亮。


  一台現代SETI接收器可以同時分析數千萬、甚至數億個頻道,每個頻道帶寬都僅有1赫茲,僅為電視信號的500萬分之一,因此無法攜帶信號、或者說信息。但科學家的想法是,先確定外星人的存在,再打造規模更大的設備、開展進一步挖掘。


  SETI任務一般會通過兩種途徑來確定天線的瞄準目標。一種是對天空展開大範圍掃描,另一種則是對準附近的某個恆星系。你也許會認為第一種方法希望更大,因為撒的網更大。但事實上,這種搜索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盯著一無所有的虛空看。如果以「外星生物住在行星或衛星上」為前提,那麼將寶貴的時間用來檢索鄰近恆星系也許才是上策。

圖為朱迪·福斯特在《超時空接觸》中扮演的角色。

圖為朱迪·福斯特在《超時空接觸》中扮演的角色。


  目前的地外智慧生命搜索目標之一為紅矮星。為此,科學家動用了位於美國加州由42台天線構成的艾倫望遠鏡陣列(Allen Telescope Array),將對兩萬顆可能擁有宜居行星的小型恆星展開探索。這些小恆星數量眾多,且平均年齡很大,大多在數十億年左右,差不多相當於地球生命從微觀生物進化到高科技人類所經歷的時間。天文學家估計,約半數紅矮星的宜居帶中都可能存在岩質行星(宜居帶是指恆星周圍溫度適中、可存在液態水的區域)。


  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並非唯一正在搜索外星生命的機構。在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的大額資金贊助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外文明搜索小組也對西弗吉尼亞的「綠岸」望遠鏡和澳大利亞悉尼附近的帕克斯無線電望遠鏡進行了租用,預備開展一項為期十年、名叫「突破聆聽」的搜索計劃。該計劃也將目標瞄準了各個恆星系。


  雖然這些計劃與幾十年來的做法大體相似,但早已不是之前那一套了。隨著數字處理技術的快速進步,科學家可以同時檢索多個無線電波段。就拿艾倫望遠鏡陣列為例,它可以同時檢查多個恆星系。目前一次性可以分析三顆恆星,但在更強大計算機的幫助下,這個數字可以增加到100以上。未來20年之內,地外文明搜索實驗將完成對100萬個恆星系的勘察,是我們目前已檢索的恆星系的數百倍。一些著名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中正向外發射信號的外星社會可能少則1萬個,多則幾百萬個。若真是如此,等我們檢索了100萬個恆星系之後,很可能真的會發現外星人。因此假如地外文明搜索項目的前提正確,我們應當在10年內就能接收到外星人發出的信號。

位於南極的IceCube中微子探測器一直在努力探測中微子。一些天文學家提出,中微子可能是外星人的通訊介質。

  位於南極的IceCube中微子探測器一直在努力探測中微子。一些天文學家提出,中微子可能是外星人的通訊介質。


  此外,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向也愈發多樣化。20年來,部分研究人員一直在用傳統光學望遠鏡尋找恆星發出的極短暫閃光。他們認為外星人更可能用脈衝光、而非無線電信號進行通訊,這和人類用光纖連接互聯網是一個道理。從理論上來說,脈衝光每秒傳輸的比特數可多達無線電的10萬倍。這些「光學SETI實驗」的搜索能力相對受限,目前一次只能觀察一個恆星系。但和無線電研究一樣,隨著新技術的誕生,用光學方法將能夠檢索更大範圍的天空,速度也會大大提高。


  物理學家還提出了一些全新的通訊模式,如利用中微子、引力波等。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可能性值得考慮,但就目前來看,分析它們的價值不大。中微子和引力波都極難產生、也極難探測。從本質上來說,無論要產生多少中微子或引力波,都需要發生恆星坍縮或黑洞合併。僅僅發送「地球你好」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要耗費驚人的能量,就算某個文明有能力動用整個銀河系的資源,也難以實現這一點。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在南極有一台大型中微子探測器,名叫「冰塊」(IceCube)。它只能探測到超高能粒子,而產生這類粒子的代價也最為巨大。儘管該儀器體積達1立方公里,運行多年來,探測到的此類粒子依然屈指可數。至於引力波,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只在黑洞合併接近尾聲時、探測到過極為短暫的信號。很難想像外星人願意費合併黑洞這麼大的勁,只為了發送這一秒鐘信號。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全然不同、尚未被仔細研究過的方法:尋找先進外星社會修建的工程項目。有天文學家指出,戴森球等「外星超級建築」也許能解釋「塔比星」(又名KIC 8462852)神秘的忽明忽暗現象。這種可能性值得一番考慮,但目前尚未找到支持性證據。


  還有人認為,數百萬或數十億年前,外星生命也許曾假設地球日後會進化出能夠找到它們的智慧物種,並在太陽系中留下了一些「時間膠囊」。有人提出,地月系統的拉格朗日點(即地球、月球和太陽引力的平衡點)也許就是尋找外星工程的絕佳位置,甚至月球本身都有可能是外星工程的產物。


  還有一種設想認為,我們應當尋找星際火箭排出的高能廢料。最快的火箭自然會用效率最高的燃料,即物質與反物質的結合。這種毀滅性的「燃燒」不僅能推動太空飛船接近光速飛行,還會產生「廢棄物」伽馬射線,也許可以被我們探測到。由於火箭運行速度很快,我們很容易將其與其它伽馬射線源區分開來。


  尋找外星工程最誘人的一點是,該方法對時間的要求並不嚴格。相比之下,要想搜索外星信號,就必須在最恰當的時機激活探測儀器。假如外星人在恐龍統治時期、或者距今幾百萬年後聯絡地球,無論它們發送的是無線電、激光脈衝、還是中微子暴,都將無濟於事。而尋找外星工程就不大有這個問題。但這種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太陽系之外的任何東西必須足夠大,才有可能被我們發現。假如只是一艘「企業號」那樣的外星飛船,找到它就很困難了。

  地外文明搜索不同於傳統的科學問題,無法對假說進行證偽。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證明外星人是否存在。但每發明一項技術創新,我們的搜索能力都會有所提升。想想15世紀時,歐洲文明已經誕生了2500年左右,美洲卻還未在地圖上標註出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存在的時間也相當久,但對大海的另一端同樣一無所知。但在某次揚帆遠航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我們的世界就此不同。(葉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又現新恐龍!它來自西北,是梁龍家的「老大哥」
生存或者死亡的蓋亞假說:行星與生命互相塑造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