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聽金庸談武俠小說

聽金庸談武俠小說

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先生(1924—2018,本名查良鏞)在香港養和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4歲。香港散文大家董橋先生髮文悼念金庸先生,他說:「金庸先生是當代中國文化界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也許也是中國歷史上靠一支筆成功影響幾代人的稀有傳媒人物。在時局風涌雲起的時刻,他的政論始終抱持知識人的良知和傳媒人的天職,不亢不卑,字字入骨。其實,金庸坐在那裡不說一句話依然是金庸,不必任何光環的護持。」金庸先生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憐我世人,憂患實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且還有他天上地下,無所不談的十八般「文」藝,讓我們重溫一九九四年查先生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並以此紀念金庸先生。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明報》創辦人查良鏞先生(著名小說作家金庸)在北京大學接受名譽教授榮銜,並作關於中國歷史之演講,繼而在十月二十七日又以武俠小說為題演講,受到北大學生熱烈歡迎。查良鏞先生首先闡述了中國武俠小說的歷史源流,並指出西方文學中同樣有武俠小說的傳統,他強調中國優秀文化藝術包括傳統小說形式應保存發展。

各位今天的熱烈歡迎,我很感動,這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學問,有什麼所長,而是因為大家喜歡我的小說。

先談一下武俠小說這個「俠」字的傳統。在《史記》中已講到俠的觀念。中國封建王朝對俠有限制,因為俠本身有很大反叛性,使用武力來違犯封建王朝的法律。《韓非子》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就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表達了這個觀點。我以為俠的定義可以說是「奮不顧身,拔刀相助」這八個字,俠士主持正義,打抱不平。歷代政府對俠士都要鎮壓。漢武帝時很多大俠被殺,甚至滿門被殺光。封建統治者對不遵守法律、主持正義的人很痛恨。但一般平民對這種行為很佩服,所以中國文學傳統中歌頌俠客的詩篇文字很多,唐朝李白的詩歌中就有寫俠客的。

武俠小說的三個傳統

中國武俠故事大致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唐人傳奇。唐人傳奇主要有三種:一種講武俠,一種講愛情,另一種講神怪妖異。

另一個來源是宋人的話本。宋朝流行說書講故事,內容大致可分為六種,包括講歷史、佛教故事、神怪、愛情故事、公案(偵探故事),還有一種就是武俠故事,都很受歡迎。

總括來說,中國武俠小說有三個傳統:一、詩歌;二、唐人小說;三、宋人話本。唐朝讀書人考進士,事先要做些宣傳公關工作,希望考試官先有點好印象。枯燥的詩文不能引起興趣,於是往往寫了傳奇小說進呈考試官,文辭華麗,有詩有文,而故事性豐富。當時傳奇的作用大致在此,因此唐人傳奇是「雅」的文學。

宋人話本則是平民的,街頭巷尾說書的場合講的故事,有人記錄下來,是「俗」的文學。唐人傳奇是文人雅士的作品,文字很美,而宋人話本是平民作品,文字不考究,但故事講得生動活潑。

後來發展至明代四大小說,《三國演義》講歷史,《西遊記》講神怪,《金瓶梅》講社會人情(到清朝更發展為重視愛情的《紅樓夢》),《水滸傳》就是武俠故事了。這個傳統曾有中斷,魯迅先生講中國小說歷史時曾說:俠義小說到清代又興旺起來了,「接宋朝話本正統血脈」,平民文學歷七百年又興旺起來。

中國武俠小說歷史很長,在中國文學中有長期傳統。

中外武俠故事的異同

武俠故事也不是中國才有,在外國也有,當然表現方式不同。最早有武俠意味的是希臘的史詩,與我們的武俠小說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金庸先生接著講了一些西方文學中武俠故事的梗概,講到希臘史詩《伊里亞特》中英雄阿喀琉斯拒絕出戰,好友被殺,為友復仇而與對方大英雄赫克托環城大戰;《奧德賽》中英雄尤里賽斯漫遊後歸家,力殲滋擾他妻子的眾多敵人;講到英語中最早史詩《布奧華特》中主角協助丹麥國王而與毒龍母子海陸大戰的精彩描寫等等)。

東西方講故事手法都很緊湊,很好看,但結局就有很大不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悲劇收場,但中國寫這些故事,縱然家族有仇,最後男女青年戀愛結婚,家族仇怨化解。例如近代一部著名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鏢》就是這樣。中國的武俠故事主要以散文來講述,西方則用詩歌形式,如法國的《羅蘭之歌》。西方直到後期才用散文(金庸接著講到英國的《亞瑟王之死》,西班牙的《西特》,以及更後期的法國的大仲馬、梅里美,英國的史各特、金斯萊、李登·布華、史蒂文孫等等)。

武俠故事是所有民族都有的,東西方文明傳統都有,不過因民族性不同,其主旨也不同。西方的騎士為統治者服務,對皇帝、教會和主人忠心。而中國的這一類作品,代表一種反叛的平民思想,跟當時的政府對抗。後來中國武俠小說也分支了,有一種為政府服務,也有一種是反抗政府的。但中國武俠小說基本思想都不是反對皇帝和政府的,例如《水滸傳》就反對貪官污吏、反對為非作歹的官僚,而不是反對法律和反對政府的正統管治。中國人其實一般是尊重法律制度的。貪官污吏、土豪惡霸欺壓良民,俠士認為連「王法都沒有了」,就要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中國傳統文化與小說創作

為什麼現在的武俠小說相當受歡迎,這裡很多同學老師都看武俠小說。很多年輕女讀者不見得對武打感興趣。有時在外國,有人介紹這位查先生是寫中國「功夫小說」的,我就不大喜歡。我這些小說主要不是講功夫的,而是有其他內容在內。不過外國人不太懂。中國人就會了解,打鬥不是武俠小說的根本重要部分,中國過去稱之為「俠義小說」。孟子所說的「義」,是指正當合理的行為。「俠義小說」的「義」,強調團結和諧的關係,這也是中國固有的道德觀念。

中國的傳統小說最近一段時期日漸式微,很少人用中國傳統古典方式寫小說,現在的小說大多數是歐化的形式。我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演講,其中一個主題就是,中國古典傳統小說至近代差不多沒有了。近代有些小說寫得很好,內容和表現方式都非常好,但實際與中國傳統小說不同。不是說西方形式不好,但我們至少也應保留一部分中國的傳統風格。我將來希望與北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多發生些關係。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優秀的部分,不能由它就此消失。我們可以學習吸收外國好的東西,但不可以全部歐化(金庸接著講述中國當代的戲劇、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塑中如何仍保持明顯的民族風格,而小說則與傳統形式有重大距離)。

我想,武俠小說比較能受人歡喜,不因為打鬥、情節曲折離奇,而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形式。同時也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人的思想情感、人情風俗、道德與是非觀念。

我們在小說形式上是否可作探討,在歐化的小說形式作為目前的主流以外,另一個分支,除武俠小說外,也可以用傳統方式寫愛情故事、寫現實的故事。事實上過去有些創作也很成功,像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像老舍、沈從文、曹禺作品的文字和對話。像《新兒女英雄傳》。當代有些小說也有中國傳統形式和內容,都很受讀者歡迎。

我的小說翻譯成東方文字,如朝鮮文、馬來文、越南文或泰文都相當受歡迎,但翻成西方文字就不是很成功,因為西方人不易了解東方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在目前東西方兩個文化內容還不是可以完全調和之下,希望我們中國人繼承和發展自己的文化藝術傳統,同時也不排斥西方文化藝術中的優良部分。(眾熱烈鼓掌)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大道知行講堂《中國古代商業發展與經濟政策的關係》講座成功舉辦
李白為他痴,王維為他狂,他是古代活得最任性的人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