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寺廟中的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到底有什麼來歷?

寺廟中的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到底有什麼來歷?

作者:白化文

寺廟中的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到底有什麼來歷?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古代印度次大陸的神話說,須彌山腹有「四天王天」。這個傳說被佛教採用和發展了。佛教把一般世界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其中欲界最低,是具有食慾、淫慾的眾生所居。人類社會就屬於此界。地獄、餓鬼等也在此中。

欲界中最高級的是「六欲天」,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但是還不離食慾、淫慾。六欲天分六重,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這個詞是梵語Caturmahārāj akāyika的漢文意譯。四天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屬的住處。

注意:佛教把佛、菩薩、天王的近侍、隨從、信徒統稱為「眷屬」,與世俗的通用意義不同。

據說,這四天王天就在那有名的須彌山的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較小的山,叫作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屬分住其上。

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天下」,即掌握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四方人類社會的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稱為「護世四天王」,職責有點像武裝警察。這四位天王,分別是:

東方持國天王,梵語Dhrtarāstra的意譯,音譯是「提頭賴吒」。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矟(南北朝隋唐時代的長矛)拄地,也有手執弓矢的。

南方增長天王,梵語Virūdhaka,音譯是「毗樓勒叉」。身青色,穿甲胄,持寶劍。

西方廣目天王,梵語Virū Pāksa,音譯是「毗樓博叉」。身紅色,穿甲胄,左手執矟,右手把赤索,也有僅一手持寶劍的。

寺廟中的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到底有什麼來歷?

以上所說,都是這幾位天王在中國早期特別是唐代佛教畫像中的典型形象。

北方多聞天王在四天王中最為突出。他的梵語名是Vais』rāmana,音譯「毗沙門」。據說,他就是古代印度教(Hinduism)中的天神俱毗羅(Kubera),別名施財天(Dhanada,意思是「財富的贈予者」)。

他在印度古代偉大史詩《瑪哈帕臘達》等書中就出現過。在這些古神話中,他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相當於中國的財神爺。吉祥天女和他關係密切,據說是他的妹妹或妻子。

在古代吠陀神話中,這位多聞天王本是帝釋天的部下。帝釋天音譯是因陀羅(Indra),意思是「天老爺」,是人間英雄與天上的自然威力的結合,是雷霆暴雨的人格化。帝釋天的部下大部分是武士與戰將。無奈,在神話流傳中,帝釋天的地位越來越下降。

佛教傳說中還保留帝釋天之名,然而勢力已很微弱。毗沙門天王等也就逐漸脫離了他,自樹一幟。在中國早期佛教中,他們之間的關係早已若即若離了。毗沙門天王既能充武裝警察保護良民,又開銀行發放貸款,誰不敬愛。

於是他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我們現在所見敦煌所出毗沙門畫像中,這位天王渡海行道之際,常常撒布異寶金錢,散佈於畫幅下方,就是證明。

尤有進者,唐代產生了這樣的傳說:天寶元年(742),安西城被蕃兵圍困,毗沙門天王在城北門樓上出現,放大光明,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玄宗大悅,令諸道城樓置天王像。

這樣一來,毗沙門天王在盛唐以至晚唐五代,香火極盛,他的眷屬也最有名。有時,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是吉祥天女,右脅侍是毗沙門天王,真可謂一門眷屬德容威神煥赫熙怡。毗沙門還有五位「太子」,其中第二太子「獨健」,第三太子「哪吒」最有名。唐代流傳下來的毗沙門及其眷屬像甚多,多見於敦煌石窟——可惜其中的畫幡大部分都被盜走了,表現出的毗沙門典型形象是:

身作金色,著七寶金剛莊嚴甲胄,戴金翅鳥(或說是鳳凰)寶冠,帶長刀,左手持供釋迦牟尼佛的寶塔,右手執三叉戟(有把戟畫成「4」字形的,也有畫執寶棒或執長矟的)。腳下踏三夜叉鬼:中央名地天,亦名歡喜天,作天女形;左為尼藍婆,右為毗藍婆,作惡鬼形。天王右邊是五位太子和夜叉、羅剎等部下;左邊有五位行道天女和天王的夫人。

到了宋元以後,特別在明清兩代,中國漢族地區佛教進一步漢化,和本國的迷信傳說相調和。四大天王也進一步漢化。這也首先表現在毗沙門天王身上。唐代的狂熱崇拜已成過去,他的身份逐漸與另外三位天王平等,不再特殊化;「財神」的兼職也被暗中取消;印度式三叉戟換成中國獵戶用的虎叉一類兵器;又慢慢從他身上分化出一位「托塔李天王」。

連他的「眷屬」和兵器也全歸了這位分身而出的化身:李天王即李靖,是鎮守邊關的中國武將。他手使中國近古才出現的兵器「方天畫戟」,擎寶塔。他有一夫人三子一女(女兒是在《西遊記》里生的),其中哪吒最有名。

這樣一家漢人,難以被極樂世界再接受,於是李靖只好在玉皇大帝靈霄寶殿之下稱臣,當了天兵總司令,哪吒充任前部先鋒官。金吒、木吒不忘本源,分投兩位菩薩修行去了。

至於四大天王,卸下了家眷這個包袱,正好在佛門中修行,於是成為鎮守佛門的「四大金剛」。可見,這四大金剛也是經過改造的。元代塑像,東方天王手裡拿的東西換了琵琶;明代塑像,北方天王手裡拿的東西換了雨傘;清代塑像,西方天王手裡拿的東西換了像蛇一類的動物。

初步形成了今日一般常見的四大天王的形象。到了通俗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更為徹底,說四大天王本是中國武將「佳夢關魔家四將」,死後才經姜子牙開封神榜派去西方作四大天王。至此,四大天王的就地改造工作基本完成,甚至進行了「反派遣」。

寺廟中的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到底有什麼來歷?

至於毗沙門天王分出的化身托塔李天王,以及他的三個兒子,特別是哪吒,經過《封神演義》《西遊記》和戲曲的連續塑造,早已脫離本根,在群眾中家喻戶曉的程度也遠遠超過四大天王了。

漢族潛移默化消化改造外來事物的能力,實在巨大。同時也證明了,外來事物,只有紮根分櫱,土生土長,適應當地氣候,才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就連四天王的兵器,也經過了漢語「雙關」式的改造:

增長天王魔禮青 掌青光寶劍一口 職風

廣目天王魔禮紅 掌碧玉琵琶一面 職調

多聞天王魔禮海 掌混元珠傘一把 職雨

持國天王魔禮壽 掌紫金龍花狐貂 職順

魔禮壽那匹花狐貂,八成就是「金鼠」的化身;紫金龍看來就是由「赤索」而「羂索」而至「蛇類」的變化。

近代供奉四天王的佛殿稱為「天王殿」,也是中國化了的殿堂。此殿正面本尊多供大肚彌勒佛。這是中國的彌勒化身。據說,他就是五代時的布袋和尚。這位和尚,名叫契此,身體肥胖,言語無恆,常常背著木棒,木棒上吊著一個口袋,在鬧市行乞,面帶喜容,人們叫他布袋和尚。

後梁貞明二年(916),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圓寂,臨終遺偈,自稱為彌勒化身;後人遂多塑之于山門。

其實,唐代的彌勒還是典型的佛或菩薩像,今北京廣濟寺奉天冠彌勒菩薩坐像,猶存中世遺風。在彌勒左右,分塑四大天王,作「風調雨順」之像。彌勒背後則設有手執寶杵現天將軍身的韋馱天像。

韋馱天原為南天王部下八將之一,在四天三十二將中以勇武著稱。唐道宣在《感通錄》里談到他常於東、西、南三洲巡遊,守護佛法,故稱「三洲感應」。中國佛教故事中,又有他守護伽藍的傳說,所以近世建寺必奉為守護神,世稱韋馱菩薩。

他的塑像,通常有兩種姿勢: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直挺挺地站立;一種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叉腰,左足略向前立,有點像今天的稍息姿勢。他面向大雄寶殿,注視出入行人動向。這位韋馱也是漢化了的,《封神演義》中那位手使降魔杵後來投奔西方肉身成聖的韋護,是他的中國式造型。

儘管高僧和佛學家知道四天王、韋馱天等原來是誰,可是一般人包括近代的塑像工人在內,恐怕還是按《封神演義》的描述去理解和塑造他們的。他們是中國的四大天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日本鬼子衝進寺廟,老方丈拿出一樣東西,嚇得日本軍官立即下跪
胡適批蔣:老百姓生活習慣不好是因為窮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