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她曾因「折磨」混血女兒火遍全美,7年過去,她的女兒徹底變了

她曾因「折磨」混血女兒火遍全美,7年過去,她的女兒徹底變了

家是否還記得「虎媽」這個詞和這個人?

2011年初,有位美籍華裔母親出版了一部自傳式作品《虎媽戰歌》,一夜之間,這個華裔「虎媽」火遍了全美。

「虎媽」蔡美兒是耶魯法學院教授

育有兩位混血女兒

「虎媽」當年有多火呢?

首先,《虎媽戰歌》這本書連續數月位居美國暢銷書榜首,吸引了幾十家外媒的跟蹤報道;「虎媽」本人還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引得無數專家為她的教育模式爭論不休。

《華爾街日報》甚至用半開玩笑的口吻評價道——「上一次引發如此大規模的討論,還是蘇聯搶在美國前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時候。」

而「虎媽」之所以能引發巨大關注,是因為她的教育方法確實殘酷——通過辱罵、恐嚇等高壓手段強迫孩子,逼著她們朝著預定方向前進。她的嚴厲,讓不少習慣於管束孩子的中國父母看到後也深覺汗顏,更不用提美國父母。

「虎媽」蔡美兒與她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身為「虎媽」始祖的蔡美兒,曾經到底「變態」到什麼程度?這麼多年過去,她的兩個女兒如今還好嗎?這一切,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反思呢?

華裔「虎媽」曾被美國人批判為「虐童」

據說當年《虎媽戰歌》這本書出版後,有許多美國讀者寫信給蔡美兒,控訴她「虐待兒童」。

大家最無法容忍的一個爭議點,就是蔡美兒為兩個女兒Sophia和Lulu設定的10條家規:

1 不準夜不歸宿

2 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3 不準參加校園演出

4 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5 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6 不準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7 不準有任何一門科目的成績低於A

8 除了體育與話劇,其他科目不準不拿第一

9 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10 不準在某一天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紐約客》中諷刺「虎媽」蔡美兒的漫畫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從這份家規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蔡美兒所關注的重點——學業與練琴,並要求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力爭第一,除此之外的社交娛樂活動,在「虎媽」眼裡都只不過是浮雲。

這在極少強調「死讀書」而尊重下一代個性化發展的美國,完全是無法想像的控制與壓迫。

蔡美兒一家四口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蔡美兒的丈夫Rubenfeld是位有猶太血統的美國人,常常對這種教育方式感到費解。可每當他開口勸說,卻總會被妻子懟得啞口無言:

「你有更好的方法嗎?沒有,就請配合我。」

「虎媽」蔡美兒和丈夫Rubenfeld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然而事實上,即便沒有丈夫的支持與配合,蔡美兒還是會將家規嚴格地執行與落實,有時甚至會對兩個孩子展現出不近人情的殘酷。

Sophia和Lulu有一次為媽媽準備了生日賀卡,蔡美兒卻只是看了一眼就把它扔掉,原因是賀卡做得太糟糕,「我理應得到更好的!」

大女兒Sophia在一次數學競賽中拿了第二,蔡美兒非但沒有表揚,還逼著孩子每天晚上做2000道數學題,直到在競賽中奪回第一。

小女兒Lulu練琴的時候,被要求從傍晚一直彈到深夜,這期間不準喝水吃飯,不準上廁所。

蔡美兒正在監督孩子練琴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每當Lulu大哭大鬧,甚至將樂譜撕得粉碎,蔡美兒會淡定地將樂譜粘好,然後將Lulu最喜歡的玩具拖到她面前進行威脅:「如果明天還是彈不好,這些玩具我會一個一個捐掉。」

如果後天也彈不好?Lulu就再也收不到聖誕禮物。大後天也彈不好?生日派對也不用辦了。

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Lulu才不過7歲。

「虎媽」蔡美兒與她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被辱罵成「廢物」、被威脅恐嚇、被要求無條件服從,早就是Sophia和Lulu人生中的常態。

這種「望女成鳳」的手段與心理,放在中國興許還能被理解,在美國卻極易引發反感與憤怒。

當談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模式,飯桌上的客人總會露出不適的神情,有些還會提早離席,這樣的場景蔡美兒遇到過多次;另一位暢銷書作家瓦爾德曼更在閱讀《虎媽戰歌》後公然諷刺——「這應該被改編成電影,而且是驚悚片!」

「虎媽」蔡美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自從《虎媽戰歌》出版後,蔡美兒清楚地知道社交媒體上時不時會爆發「譴責惡魔媽媽」的活動,參與者都是「看不下去」的熱心美國網友。

不過她依然堅持將自己的高壓育兒手段貫徹,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自己依然會選擇和原來一樣的教育方式。

為此,有網友「預言」:Sophia和Lulu長大後肯定會有心理疾病,母女關係更會降至冰點。或好奇或擔憂的目光,緊緊纏繞住了她們……

「虎媽」蔡美兒與她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7年過去,「虎媽」的兩個女兒還好嗎?

最近,一篇名為《如何像哈佛學生一樣學習》的博客文章刷爆了國外社交網路,裡面給出的26條建議實用又有趣,讓人看了頗有收穫。

可當人們將目光投向文章作者、貨真價實的哈佛學霸Sophia Chua-Rubenfeld時,才驚奇地發現——這不就是「虎媽」的大女兒嘛!

「虎媽」蔡美兒(左)和Sophia(右)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當年在《虎媽戰歌》中,蔡美兒只是提到,起碼在音樂水平方面,高壓教育手段已經取得了成效——孩子們小小年紀就登上卡內基音樂大廳的舞台,成為世人矚目的「音樂神童」。

但對於「虎媽」的兩個女兒來說,在卡內基音樂大廳演奏只不過是一個開端。隨著年歲漸長,Sophia和Lulu都顯示出驚人的「學霸」特質。

「虎媽」的兩個女兒Sophia和Lulu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與眾人分享「哈佛學霸學習攻略」的Sophia,本科就讀於哈佛,隨後又赴耶魯法學院讀研。

研究生畢業後,她還加入美國軍法部隊,成了一名二級少尉。目前計劃在華盛頓巡迴法院任職一年,這之後,還會為部隊效力三年。

Sophia先後就讀於哈佛耶魯,還是一名軍中少尉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小女兒Lulu緊隨姐姐的步伐,考取了哈佛大學藝術歷史系。如今,從哈佛畢業的她決定先去紐約工作一年,隨後再去研究生院深造。

Lulu畢業於哈佛大學藝術歷史系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世俗觀念里,「虎媽」的女兒無疑是優秀而成功的,她們同為頂級藤校精英,對自己的未來也有清晰的規劃,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驕女」。

那麼人們所猜想的「心理疾病」與「母女關係破裂」呢?很遺憾,這一切根本沒有發生。恰恰相反,女兒們都聰明開朗、努力認真,大學生活過得多姿多彩,時常在各種party上現身。

「虎媽」蔡美兒與她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紐約郵報》曾先後發表Sophia寫給母親的信,又對Lulu進行了專訪。從兩個孩子的話語中,能感受到的也只有對母親的感激與愛意。

Sophia說,世人其實誤解了媽媽,其實正是她獨特的教養方式教會了自己如何拼盡全力地去生活。而這份「拼盡全力」也會讓她坦然面對命運拋給她的一切難題,「即使明天就會面對死亡,我依然覺得自己曾經110%地活著」。

Lulu說,人們總覺得嚴厲的態度會打壓到孩子,而事實上自己卻是一個自信心爆棚的人。因為她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尊自信是要靠自己贏來的,而這背後的訣竅就是努力」。

「虎媽」蔡美兒與她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無論是Sophia還是Lulu,都認為自己將來也會像母親那樣做個「虎媽」,將嚴厲的教育手段延續。同時她們也表示,這種方式雖然看似嚴苛,但遠沒有傳言中那麼「變態」到令人髮指。

現實中的蔡美兒「寬嚴並濟」,雖然在學業和練琴上步步緊逼,但時常會帶孩子出去旅遊,而且她善於講笑話,渾身上下都散發著幽默感。

而且她也不是從來不給孩子基本的自由。在得知Lulu確實不喜歡練琴而喜歡網球後,「虎媽」做出了讓步,讓女兒盡情接受網球訓練。

在孩子們成年之後,她選擇了徹底放手,選課、考試、作業,她統統不再管束;孩子是否談戀愛、男朋友的情況如何,她也從不過問。

「虎媽」蔡美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也許,這才是那個真實的「虎媽」。在嚴厲的背後,依然有充滿人情味與溫情脈脈的一面。

只是在最初的媒體報道中,許多人的關注重點一直在於她的高壓育兒手段,而很少注意到其他細節,也往往忽略了「虎媽」的自白——

「我希望將中式教育精髓引入寬鬆的西式家庭教育,兩種方式應達到一種理想的平衡,唯有如此,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模樣。」

「虎媽」爆紅的背後

是華裔移民的焦慮和美國人的反思

讓許多美國人不解甚至反感的「惡魔媽媽」蔡美兒,其實親歷過一段艱難的華裔移民奮鬥史。

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華人家庭為了謀生都選擇了離開祖國,下南洋以尋找更多機會。而「虎媽」蔡美兒的祖輩,也是這樣的人。

她的父親蔡少棠,生於一個做小本生意的菲律賓華裔家庭,但由於不喜經商、更愛讀書,他便毅然決然地前往美國求學,與他同去的,還有同樣心懷美國留學夢的菲律賓華裔妻子。

蔡美兒和她的三個妹妹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蔡美兒和她的三個妹妹,就出生於這樣一個初來乍到、連溫飽都成問題的華裔移民家庭。

一開始,身為留學生的父母只能靠著微薄的獎學金艱難度日,甚至連冬季的取暖費都無力承擔,只能靠裹著毛毯熬過波士頓寒冷的冬天。

全家人彆扭的英文口音,還時常會受到嘲笑。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蔡美兒的父親硬是以優異成績提前完成了博士學業,先是在普度大學找到教職,隨後又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作邀請。此後,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漸好轉。

蔡美兒的父親蔡少棠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蔡少棠切實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因此也對孩子嚴加管束,尤其在學業方面,制定了堪稱「變態」的高標準。他不能容忍女兒的成績單上出現一個A-;如果女兒沒有考到第一名,他連家長會都不想去,因為感到「羞愧」。

父親如此嚴苛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比自己更強,不丟華裔移民的臉。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蔡氏姐妹,一個比一個優秀。老大蔡美兒在哈佛法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並成為耶魯法學院的終身教授;老二Michelle在耶魯讀完了本科和碩士;老三Katrin在哈佛讀完博士後,留在斯坦福任教;老四Cynthia患有唐氏綜合症,未能考取大學,但也在國際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兩枚游泳金牌,還在醫院找到了一份文職工作。

在蔡媽媽80歲的生日派對上

左一蔡媽媽,左二Cynthia,左三蔡美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父親的教育方式、期盼與夢想也深深鐫刻在了蔡美兒的心底,深知父母一路走來有多不容易的她,決心將這種優良家風繼續傳承下去。

在她看來,一代移民通過艱苦打拚好不容易實現了「美國夢」,他們會省吃儉用,將所掙的每一分錢和全部精力都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二代移民也會因父母巨大的投入而相對優秀。

可到了第三代,是否就會陷入「富不過三代」的怪圈,變得日益平庸?這是蔡美兒所擔心的,也是她想通過高壓教育手段竭力避免的。

蔡美兒一家四口的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虎媽」承認她很焦慮,擔心孩子會走下坡路,忘卻祖輩的辛酸拼搏,為此,她願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來打破所謂「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蔡美兒的心態,其實在華裔移民家庭中十分常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縮影。而當千千萬萬的美國人目睹中式「虎媽」的崛起,在震驚與批判之餘,也體會到了一種深深的「恐懼」。

「虎媽」入選了《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物」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紐約時報》曾這樣形容「虎媽」的潛在影響力:「這位在育兒問題上全心投入的母親,身後站著無數同樣雄心勃勃的中國媽媽,她們的孩子將在競爭中打得美國孩子滿地找牙。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恐懼不但沒有消退,反而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中國孩子在國際測評中的優異表現而愈發蔓延。美國人對於國家衰退的憂慮,自始至終都纏繞在「虎媽」議題里。

在《虎媽戰歌》出版後的第二年

中國上海的學生包攬基礎能力國際測評(PISA)全項第一

美國學生甚至連前十名都擠不進去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事實上,在關於「虐童」的口水戰終結後,眾多美國專家都帶頭進行了一場延續至今的反思。他們承認,雖說美國擁有讓世界覬覦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但在基礎教育與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確有太多太多需要向他人「取經」。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德威克專門做過關於「虎媽」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卻對她的家教觀形成了有力支持。

對此他略帶無奈地表示,和過分強調個性化與自由的「軟蛋」美國家長相比,嚴厲的中國家長確實能教出更全面發展的孩子,「這就是虎媽告訴我們的現實」。

「虎媽」蔡美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虎媽」蔡美兒的人生經歷與育兒方式

是一個華裔移民家庭三代人實現「美國夢」的故事

也是一個中式教育在美國飽受爭議的故事

但無論是支持「快樂童年」和「放養教育」的自由派

還是推崇「不能輸在起跑線」和「棍棒教育」的傳統派

我們都應該好好想一想

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文/海外網在線綜合編輯

huaren58.com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人生活網 的精彩文章:

9項罪名!華男搞傳銷被判20年,千萬別再在美國玩傳銷了
加碘鹽不能再吃了,美國的無碘鹽都被搶空了

TAG:華人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