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被人遺忘的角落裡聽兩位聖人對話

散文:被人遺忘的角落裡聽兩位聖人對話

文/劉懿壬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散文:被人遺忘的角落裡聽兩位聖人對話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來洛陽很多次了,遊歷過很多名勝古迹。很早聽說這裡有一處孔子問禮的地方,但始終未得相遇。就在這個國慶節的一個下午,我按照手機導航的提示按圖索地,騎著電車,左扭右轉,七拐八拐,終於來到了洛陽東大街一個不很起眼的地方。雖是節日,但這裡的遊人淡入,在夕陽下,我目睹了心目中早已嚮往的聖地——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地方。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老子曾住。

在街巷的一隅面南背北挺起一尊牌坊,剝蝕的青磚正中嵌一石碑,黑乎乎的盪滿塵垢,幾個刻字非常醒目:

「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碑的上部有一道斜向的斷紋,而落款的小字已有些模糊不清,石碑入眼時怦然心動,好像遇到了一見鍾情的人。佇立碑前湊著夕陽的餘輝仔細打量,我分明感到有一種溫度在穿越血液。

這裡看起來有些平常,牌坊兩側一邊是賣菜攤兒,一邊是麵條鋪兒,對面是飲料批發部,背後一棵大桐樹舞枝展葉,有幾層樓高。據說原來這裡有一處文廟,如今已廟去院空,臨街處被幾家回民占做飲食用的生意房。在牌坊東側留一小門,門牌號是東大街62號,想當年老子就是在這個小院中熟讀三易,研磨易理,終成道德五千言語。今天這裡成了差不多被遺忘的角落,這大概也正合乎他老人家的心愿。

這裡就是當年兩位聖人談天論道的地方。一位飽讀詩書的聖人從魯國出發,懷揣周遊列國的夢想,在弟子們的簇擁下,一路仁義灑播,一路風塵顛簸,來到了大周王朝的首都洛陽。孔子不顧旅途勞頓,掬起瀍河水洗把臉,對著清澈如鏡的水整理一下衣冠,在小樹林里痛快地來了一次小便,即氣昂昂地步入洛城東門。有一位老者從國家圖書館裡打著哈欠,伸著懶腰走出來。從圖書館到租居地要過幾個十字路口,他一路走來一路思索,每有所得便醞釀於心。遠遠地孔子看見一老者從人群中走來,只見他兩隻大耳朵挨著肩膀,花白的頭髮在秋風中飄逸,美髯遮蓋了下巴,只見他走起路來小心翼翼,好像踩著薄冰過河;與人交流警覺戒備,好像害怕冒犯了四鄰;說起話來恭敬鄭重,好像赴宴做客擔心冒犯了主人;他的內心無牽無掛,好像春天裡冰雪消融;他的性格純樸厚道,好像沒有經過加工雕琢的朴材;他的胸懷曠遠豁達,好像幽深的山谷;他待人接物渾厚寬容,好像夏季混濁的潭水;他給人的感覺像海洋一樣淵深無底,淵廣無邊;像風一樣無拘無束,一往無前,像流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

散文:被人遺忘的角落裡聽兩位聖人對話


二人一見如故,互以老師相稱。他們支走了身邊所有的隨從,開始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對話。老子居所四周,晃悠著竹影,飄著菊香,兩位聖人席地而坐,沒有錄像錄音,沒有書記員,兩個人也沒有做什麼筆記或日記,史書(司馬遷《史記》)只是簡約記載孔子問禮樂於老子。老子的道風道骨道態道貌道言道語給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歷史已遠,無可考稽,從孔子弟子補記的《論語》中,從孔子回答弟子的問話中可以體味二、三。他們探討的一定是大問題,大道、自然、國家,天地、社會、人生。

這是兩位聖人人生中的第一次相遇,彼此早已久聞大名。這是兩位聖人的一次思想對決,精神交流,兩個學派的集大成者、代表人物將他們最關注的問題一股腦地掏出來辯論,一番切磋琢磨。

晚霞飄忽,夕陽映照古城。西北有祥雲降臨,恍若二位聖人,惚若他們隔世問答。

"李老師,我今天不遠千里來到李府,就是為了向您討教問題。"

"不客氣,說來聽聽。"

"我聽說大周天朝是禮儀之邦,洛陽又是周公禮樂制度的發源地。您每天在天子腳下的圖書館裡工作,一定知道我所不知道的問題。"

「哦,您關心的是禮樂問題。請闡述您的觀點。"

「當今天下禮崩樂壞,仁義盡失。一些新興的諸侯和土豪目無天子,不斷向周公的禮樂制度發起挑戰。"

"這是事實。"

「學生以為周公禮樂制度的核心就是要自上而下建立一種等級秩序,人人各安其位獲得與自己等級地位相當的報酬。當心中想不開時,看看舞蹈,聽聽音樂解悶消愁,以忘卻地位的不公和分配不公。"

「關鍵是現今一些人不按套路出牌,人人以自我為中心爭地位爭報酬,特別是通過金錢收買、拉不正當關係等來獲取與自我才德不相匹配的地位與報酬。明講禮樂,暗索回扣。潛規則孕育出厚黑學。"

"我的志向就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禮樂淳。"

李老師沉默。

"我想通過周遊列國遊說天下諸侯以天下利益為重,剋制各自獨霸天下的慾望,來恢復周公的禮制。"

李老師繼續沉默。

「我想幫助王子王孫們通過仁治來安定天下,讓老百姓過上小康日子。"

李老師終於發話了:

"你所說的都在大道之中。什麼是大道?自形而上玄觀,它在所有的時間空間之上,是時空之外的形象、聲音、質量的總和,是看不到存在的存在,聽不到聲音的聲音,摸不到形質的形象。從形而下大觀,是四方上下、古往今來的總和。

所有朝代的興衰更替都在大道左右之中。朝代之始,人都處於混沌之中,沒有貪得慾望,只有生存的意志,稱為道世。接著財富有了剩餘,大家普遍認為那些有德於民有功於民的可以多吃多佔,稱為德世。接著財富有了大的剩餘,人們都想多吃多佔,於是處於上層的及大量擁有財富的拿出來一部分分配給財富不足的人,這叫仁世。接著人們發現擁有權力和財富是一件好事,於是就各盡所能撈取權力和財富,干自己該乾的事宜,稱為義世。接著人們都想當大官發大財,聖人就用禮制來限制約束,這叫禮世。再後來一些人們不願受約束,慾望越來越大,以身試禮,眾人效法,都去做自己不該做的事,社會進入亂世。

亂世無道,群龍無首,君不君,臣不臣,父非父,子非子。慾望彌遮了善性,智慧兌變成陰謀詭計。

你要乾的事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孔老師不語。回魯國後,隱居石門,發憤讀《易》,以至於韋編三絕。並闡釋收集整理十篇研易心得,成為後世學易研易的鑰匙。

周景王死後,他的兒子王子朝擊殺兄弟悼王,爭奪王位失敗後,竊攜大量周室典籍投奔楚國。老子怕受連累,棄官遠遁,旅行函谷關,為答謝關令尹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自此不知所終。

散文:被人遺忘的角落裡聽兩位聖人對話


(圖片來自於網路)

【作者簡介】劉懿壬,原名劉治國,河南方城人。常與文學為友,與易為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兄弟起屋
遊記:一個人的旅行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