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如果不知道心、目所在的地方,你生死就不能了的

你如果不知道心、目所在的地方,你生死就不能了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53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我今問汝:佛又對阿難說:我現在再問一問你,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當你發心那個時候,「緣於如來三十二相」,「緣」就是一種攀緣心,就是阿難那個想著佛相好的識心,這都是一種攀緣的識心。你攀緣如來這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你用什麼看見的?誰愛如來這三十二相?誰好這個呢?你現在答覆我!

這個「樂」字,一般不懂學問的人,就讀成「勒」;本來這個字,應該讀成「耀」,去聲。樂,是「好樂」(音耀),就是很歡喜的樣子,也有樂(音勒)的成份在裡頭,但是還是讀「耀」。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阿難就對著佛說:「世尊!您不是問誰為愛樂嗎?我現在用直心來回答您。像我這種愛樂的情形,是用我的心和目這兩種看見的。」照著一般人所說,這是對的,用心和目看見佛,這是對了;可是從後邊經上,你就會知道這是錯誤的。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我用我的眼睛看見佛這種相好莊嚴,這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眼睛看見了,心裡就生出一種愛樂的心。愛樂什麼呢?我看佛的相好莊嚴,太清凈了,不像欲愛所生的身體那麼污濁,有一種染污的性。故我發心,願捨生死:「故」,當所以講。因為我歡喜佛這種清凈的身體,所以我才發這個心,願意舍離生死,從佛出家,跟著佛修道!我出家的原由,就是這樣。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佛聽完阿難答覆,又對他說了,像你所說的「真所愛樂」,你是用你的心和眼睛,而有一種真心,真真愛好如來的相好。可是有一樣,你知不知道你心在什麼地方?你知不知道你眼睛能不能看?你知不知道你眼睛又在什麼地方?

你說,這話也問得簡直沒有道理!眼睛就在面上長著,心就在身腔裡邊!誰都知道的。可是這不是你的真心,也不是你真正那個見。所以,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假如你不知道,不真正認識,你不明白心和目在什麼地方。問你的眼睛在什麼地方,你的心在什麼地方;乍聽起來,這種問法簡直就是不講道理,但是在後文,佛之所以這麼問他,是佛有這種智慧,而我們一般人沒有佛這種智慧,看這段文,就覺得佛是橫不講道理的。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如果不知道你心和目的所在,就不能有這種力量來降伏塵勞。「塵」,是以染污為義,很不潔凈。「勞」,是擾亂的意思;擾亂你的心,擾亂你的性。這個塵,也就是染污你的心性,你不能降伏,就不能把它變化過來,不能把妄想變成真心。好像兩軍作戰,一方打敗仗,投降了,這叫被降伏了。你不能降伏塵勞,就是塵勞勝了,你敗了;你降伏了呢,就是塵勞敗了,你勝了。

這一段文是佛問阿難,心、目在什麼地方,你如果不知道心、目所在的地方,你生死就不能了的。「降伏塵勞」,也就是了生死,把生死路斷了。如果你不能降伏塵勞,你雖然出家,也不能了生死。因為這個,所以你要知道心、目在什麼地方。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舉個比喻,譬如有一個國王,這個國家的領土被賊給侵佔了,國王就要去發兵討除這賊,使令他們不能再侵佔領土。這時兵應該要知道賊在什麼地方,才可以討除他們;若不知道賊在什麼地方,就不能討除這賊。所以現在無始劫以來的生死不能了,就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心、目所在,你若想了生死,必須要把心、目的問題研究清楚了,你的生死才能了呢!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我今再問你,你為什麼有生死?你為什麼生死不了?使你在六道輪迴裡頭,流來流去輾轉不停止,這都是為什麼?都是因為你這個心和目的過錯啊!你這個心和目,就令你受生死,令你不能得到解脫,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我現在要再問問你,你這個心和目在什麼地方?快點講!這是佛問阿難的心和目到底在什麼地方。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八年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講經說法,義在文中;以義覓智,是謂得之。」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讀經、看經、研究經,要知道經文的意思。譬如這句「如汝所說」,這並不是說「你說得對了」,這個「如」是「假如」,也就是「像你所說的這個話」,並不是一定說他說對了。這不是肯定詞,是一個活動詞;也就是再設一個比喻,用他所說的這種道理,來再往深的一層追究、研究下去。

因為他所說的,他自己一定明白;就「以其人之道,還化其人之心」,反問他,自己講出的話,那個「根本」在什麼地方?所以才指出來你所愛樂的,是「因於心目」。可是你所看見的,所用的這個心目,你真明白了嗎?你真知道這個心目的根本所在嗎?這也就是設這個辯論,和阿難來顯這個真理,顯這個見性;這叫「七處征心」──阿難在七個地方,找這個心,然後世尊「十番顯見」。這個地方,我們人不要把它看得死死板板的,都要把這個理論看活起來,不能一定肯定說這句就是「你說的就對了。」這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對這一點要了解,這才是了解經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老修行發願說:「我如果不生瞋恨心的話,我被截掉的四肢還能完全長好了!」
究竟什麼叫「顛倒想」?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