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期刊的內傷經年累月已成難治的慢性疾病,出路就兩條

中國期刊的內傷經年累月已成難治的慢性疾病,出路就兩條

國內期刊的內傷需要標本兼治

前段時間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學術期刊問題又成為會議的焦點,與會專家們一致感嘆:優秀論文爭相出國,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學術期刊的現狀,涉及到後續的解決措施的選擇問題,因而,有必要對中國學術期刊所呈現出的問題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基於此,才能找到破解結構性困境的改革之路。

中國期刊的內傷經年累月已成難治的慢性疾病,出路就兩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從科學知識生產的鏈條上看,在生產端,分散在各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以隱而不顯的方式開展研究工作,在此過程中產出科技產品;在銷售端,這些知識形態的產品需要一個展示與傳播的平台,這個平台就是學術期刊。

根據學術生產的「產-銷」模型來看,知識生產方是多元化的,那麼知識銷售的平台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如果平台多元化,勢必會造成分流效應。

國內期刊的現狀是:一流、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四流稿件投國內,造成國內期刊質量下降。這也意味著國內期刊在知識展示平台上的競爭是完全失敗的。

造成這種競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國內期刊經常懷舊般地留戀過去單一展示平台時期,那時國內重要的科研成果都發在國內學術期刊上,也曾短暫輝煌過。

問題是,那時是一個沒有選擇的時期,這種模式不可取。

客觀地說,知識產品的展示應該是科技工作者自由選擇的結果,國外學術期刊的存在對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會形成有益的競爭,一旦缺少競爭,國內期刊的品相將會更差。

造成國內期刊在競爭中出現嚴重內傷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其一,造成國內期刊在競爭中整體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科技評價體系的嚴重扭曲。

換言之,當下的評價體系對於發表在內、外刊上的科技成果給予的承認權重存在重大差別,外刊承認權重高,內刊承認權重低。

這種政策安排也契合了科技工作者的內在偏好:讓成果被更多人知道,獲得更大範圍的承認,由此可能會帶來各種潛在的未知收益。

再加上當今科技世界是以英語為表達主體的,即便評價體系對內外刊物採取一視同仁態度,這種吸引力也是很強大的,更何況設置存在嚴重傾斜性的政策呢?

科技工作者都是理性人,在學術市場上同樣追求承認收益的最大化,在這個扭曲的評價體系下,當然要把成果投向收益最高的外刊了。

很簡單,如果評價體系修改為國內期刊給予的收益回報更高,那麼經過權衡,會有很多優秀成果迴流到國內刊物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內期刊首先是敗在我們自己的評價體系下。

其二,國內期刊的服務意識與管理水平也是造成優質稿件外流的重要原因。

客觀地說,國內科技期刊在質量建設方面與國外先進期刊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稿件評審環節,評審質量不高,反饋意見跟不上,導致很多好文章被評審死掉;

其次,評審周期漫長,服務意識淡薄,無視作者的優先權意識;

第三,編輯水平有待提升,專業化程度不足以及市場定位不準確。

由於當下發表市場仍是買方市場,稿件眾多,雜誌具有主導權,導致期刊缺少真正的危機意識,還抱著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對於優質稿件缺少主動發現的熱情與執著。

上述列出的幾條原因,相信國內投過稿件的科研人員都會深有感觸。

就世界範圍而言,優質稿件在任何時代都是稀缺的,當下,其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

正如學者任勝利指出,國外一些著名期刊對優質稿件現在都採取了「級聯式評審」,即投向自己期刊的學術文章,按照質量高低逐次推薦給自己的主刊與子刊上,盡最大努力截留優秀成果。

反觀國內期刊大多仍停留在等靠要階段,缺少必要的市場敏感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內期刊的內傷也是其不成熟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期刊質量不高留不住優秀本土科研成果的後果是什麼?只有把這個問題釐清了,解決期刊的質量問題才能真正被全社會所重視。

就筆者的淺見,其後果有三個:

  • 其一,優秀成果外流,影響中國整體知識水平的提升與知識擴散的規模與速度。

眾所周知,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母語是漢語,如果成果以中文發表,那麼將有更多的科研人員看到這些優秀成果,並迅速對其作出反應,從而提升中國整體的研究水平,另外,這些成果在中國的擴散速度也將加快,從而有助於推動科技成果向縱深拓展。

反之,如果是以英文發表的,由於資料的獲取、閱讀等障礙的普遍存在,以及滯後的出口轉內銷模式將直接增加國內的知識獲取難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當下的考評體制是有利於讓英語世界迅速了解我們的科技進展程度的,而不利於國內科研人員。

  • 其二,優秀成果外流也造成科技共同體的道德風險。

用納稅人提供的研究經費做出的研究成果,納稅人反而無權優先分享。那麼納稅人的權益誰來保障?

  • 第三,從經濟層面來看,優秀成果外流也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據學者江曉原、穆蘊秋粗略估算,根據SCI資料庫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學者在開放存取類期刊共發表SCI論文69051篇論文,平均每篇費用1700美元,則2017年中國作者向開放存取期刊貢獻7.6億人民幣。2016年的總費用也約為7.6億人民幣。

由此可見這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其對研究的擠出效應非常明顯,要知道這些寶貴的經費原本是用來做研究的。

由此形成了一個昂貴的中國式研究模式:研究花錢、成果發表花錢,再把成果從國外買回來還要花費巨額的數據費。

研究的直接受益人並不是本國公眾,這是很弔詭的現象。

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曾提出一個「自我實現預言」,即如果人們把情境當作是真實的,那麼其結果將成為真實的。

換言之,如果決策者預先認為國內期刊水平不行,那麼,資源的投放也將隨之減少,在時間的累積作用下國內期刊也就真的不行了,目前國內學術期刊的惡性循環已經應驗了最初對情境的預判。

基於這種嚴峻的現實,當下急需改變扭曲的評價體系,只要從政策層面做到內外公平,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外刊支出對於科研的擠出效應。

如果我們花費一些氣力把國內刊物建設好,那麼不但有利於知識在國內的擴散與傳播,還會把國外的優秀稿件吸引過來,到時,國外的優秀學者也會如我們今天一樣:花費巨大努力克服語言障礙,用中文投稿,並以發表在中國刊物上為榮。

一旦這種局面出現,既增加了中文知識總庫存,還標誌著中國向世界科學中心進發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筆者曾私下裡戲言: 如果這種知識匯聚現象得以實現,那可比花費無數巨資在全世界建設孔子學院划算得多。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這些先進知識與龐大的中國科技共同體相互滲透,會在中國形成知識的鏈式反應,這才是加快提升國內期刊質量的長遠意義所在。

中國期刊的內傷經年累月已成難治的慢性疾病,出路就兩條:

首先,儘快修改扭曲的科技評價體系,使內外刊都受到公平對待,科研人員投稿去向的選擇應基於偏好原則,而非利益驅動;

其次,通過精準的扶持政策,大力引入市場機制以及國外先進期刊的辦刊經驗,加快國內刊物質量與編輯隊伍建設。

假以時日,我們必然會收穫期刊質量提升帶來的宏觀效果。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李俠科學網博客。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143695.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這個領域的女科學家,流失速度是男性3倍
地球上「最重」的生物是啥?重超600萬公斤的「一棵樹」卻……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