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班夫山地電影節來襲,今年最值得一看的戶外紀錄片都在這裡

班夫山地電影節來襲,今年最值得一看的戶外紀錄片都在這裡

原標題:班夫山地電影節來襲,今年最值得一看的戶外紀錄片都在這裡


  今年迎來85周歲大年的班夫山地電影節(Banff Mountain Film Festival),如期於十一月第一周亮相加拿大班夫公園。為期9天的展映及競賽單元,彙集88部世界各地新出爐的戶外電影佳作,題材涵蓋極限運動、自然探索、人文紀實、環境保護等多個面向。根據電影節組委會前期披露的信息,今年的參展影片陣容或許為歷年來整體成色最好的一次。


如果你對去年的獲獎作品《格陵蘭史詩》、《血之路》、《最後的采蜜人》留有深刻印象的話,想必也會有興趣捋一下今年的精華片單(儘管大獎尚未揭曉)——來看看眼下最值得一看的戶外紀錄片都有哪些吧。

徒手攀岩/Free Solo

導演:伊麗莎白·柴·瓦薩赫伊、吉米·金;片長:119分鐘


視為為十大危險運動之首的Free Solo,指的是單人徒手無保護攀登。攀登者將不攜帶任何攀爬工具,與岩壁和呼嘯而來的山風直接對抗。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阿萊士·特謝拉(Alex Honnold)是戶外圈裡赫赫有名的徒手攀岩狂人,小夥子1985年出生,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念工科,喜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雖然看起來像個瘦皮猴,實際上卻是體能驚人的多項世界記錄保持者。


在攀岩領域,阿萊士的傳奇經歷有不少,2010年的紀錄片《孤身絕壁》(Alone On The Wall)講述了他徒手攀登猶他州錫安國家公園月光拱壁以及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半穹頂西北壁的過程,而今年新推出的紀錄片《徒手攀岩》則記錄了阿萊士新近完成的、於他個人而言最野心勃勃的一次挑戰——征服「絕對的攀岩聖地」酋長岩。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的製作班底是2015年獲獎無數的《攀登梅魯峰》(Meru)的原班人馬,導演伊麗莎白·瓦薩赫伊和金國威,一個是世界知名的紀錄片製作人,一個是美籍華裔登山家及國家地理攝影師,聽說在此片拍攝過程中,除了金國威之外,還有八位攝影師兼攀岩好手背負攝像機,在繩索的幫助下攀爬拍攝。影片製作周期長達807天,也是十分罕見了。


克雷格的反擊/Craig"s Reaction


導演:卡梅倫·麥爾;片長:24分鐘


獨腿攀岩者克雷格·徳瑪蒂諾(Craig DeMartino)的名字,對於很多岩友來說並不陌生。2002年此人在落基山脈攀岩過程中意外滑墜,不但失去一條腿之外,頸部和背部脊椎亦受重創。但克雷格並未因此放棄攀岩,通過艱苦的復健與體能訓練,三年後,他以殘疾人的身份一天之內完攀優勝美地的酋長岩,之後更奪得全美殘疾人攀岩錦標賽冠軍、世錦賽季軍,重回人生巔峰。這部紀錄片聚焦的是克雷格在攀岩之外的日常,講述一個人的激情、毅力、恆心、勇氣之餘,也講述殘疾帶來的贈予——一種關於生活的全新視角和可能性。我們看到在鏡頭裡出現的克雷格,不僅是殘疾人與創傷後遺症患者們的戶外運動老師,更是一位生活導師,他分享了不少值得吸取的經驗,譬如,如何直面人生困境,如何戰勝恐懼,如何去接納自己也接納真正的自由。

Craig"s Reaction劇照


山中生活/ This Mountain Life

導演:格蘭特鮑德溫;片長:77分鐘


瑪蒂娜和60歲的母親塔尼亞,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海岸山脈,嘗試開啟一場為期六個月的滑雪穿越。這樣自食其力、穿越荒野的旅程,對於母女二人而言尚屬首次。迎接她們的不僅僅有波瀾壯闊的美景、艱苦的野外生活,還有一路上各式各樣的隱居者——在雪崩中倖存下來的攝影師,對於山嶽文化充滿激情的職業運動員,製作雪鞋的藝術家,住進深山修道院以期更接近上帝的修女們,是什麼讓這些有趣的靈魂甘願放棄舒適生活與家庭羈絆,在遠離電網的地方生活數十年之久?電影雖然沒有給出答案,卻用詩一般的鏡頭語言還原了山脈在不同人心中投下的吸引力與敬畏之情。

This Mountain Life電影海報及劇照


憤怒的單車/ The Bikes of Wrath


導演:查理·特恩布、喀麥隆·福特;片長:101分鐘


五個來自澳大利亞的騎行愛好者,決定從從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薩利索一路騎向加利福尼亞的貝克斯菲爾德,以此致敬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小說中喬德家族西遷的橋段。旅程橫跨2500公里,實際在路上的時間超過三十天,而他們口袋裡的現金總額只有420美元,這也意味著他們不得不採用街頭音樂表演之類近似乞討式的旅行方式走完全程,在兩位製片人兼導演看來,這個設定會讓整個旅程更有人情味,讓挑戰、際遇、人與人之間的積極互動成為亮點,同樣也賦予影片輕鬆愉快的基調。

藍色之心/Blue Heart

導演:布里頓·凱魯埃特;片長:43分鐘


巴爾幹半島是歐洲僅剩的幾條野生河流的所在地,這些尚未被開發的原始水道是巴爾幹猞猁、多瑙河大馬哈魚等瀕臨滅絕的動物的家園,它們的存在,亦支撐著歐洲東南部,包括巴爾幹山脈、羅多彼山脈、平都山脈和狄納里克阿爾卑斯山脈在內多個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但不幸的是,聲勢浩大的水電開發計劃即將為帶給處女河滅頂之災,據悉,整個巴爾幹地在建和計劃建設的水電站大壩總計約3000座,從斯洛維尼亞到塞爾維亞,再到希臘,幾乎所有主要河流都難免慘遭黑手,自然保護區里的河流也不能倖免。在巴爾幹半島的水電開發集會中,絕大多數為引水型水電站,啟用後,極有可能帶來分水嶺被破壞、水量銳減,甚至個別河流完全抽乾的負面影響。這部紀錄片正是從上述現象出發,記錄了各路民間環保力量為捍衛歐洲最後的原生態水生棲息地所作的努力。


水的重量/The Weight of Water


導演:邁克爾·布朗;片長:79分鐘


三屆艾美獎得主、金牌紀錄片製作人邁克爾·布朗,為今年的班夫電影節帶來了自己剛剛剪輯完畢的新作。影片的主人公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盲人探險家埃里克·魏亨麥爾(Erik Weihenmayer),2001年他作為首位盲人登山家成功登頂珠峰,之後順利取得了七大洲最高峰的完攀記錄。在這部紀錄片里,我們將跟隨埃里克進入一個全新而充滿刺激的領域:獨木舟探險。在看不見水的情況下,埃里克將依靠聲音辨明航行線路,穿越以咆哮的激流著稱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如果你看過有關魏亨麥爾的其他紀錄片,如《盲視》、《觸摸世界之巔》,可能會透過這部作品獲得不一樣的觀感,也許就像主人公所說,「山脈是靜止的,是可以停的,但激流卻是活的,挑戰一刻不停,而探險者一刻也不能放手。」

樹帶線/Treeline


導演:喬丹·曼利;片長:40分鐘


知名戶外攝影師喬丹·曼利的最新作品圍繞著為三種不同尋常的樹木群落展開探索,讓森林以酷似人類社會的互動形態「活」在銀幕上。影片只動用了最基本的視聽元素,敘事方式隨性寡淡,卻留下了無限值得回味的空間,讓我們透過高價值的蹲點式影像記錄看清樹與樹之間、樹木群落之間的聯繫,由此推及人與自然的聯繫,繼而接納落在一代人肩頭上的森林保護使命。


海狸信徒/The Beaver Believers

導演:莎拉·科恩斯伯格;片長:55分鐘


如果你一直在等一部視角獨特、敘事方式不落窠臼的紀錄片,那千萬不要錯過眼前這部。《海狸信徒》的標題很容易讓人誤解它是一部記錄野生動物生存現狀的作品,實際上,電影主題是氣候變化這個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議題,海狸只是其中一條關鍵線索,幫助我們釐清水源、淤泥、土壤、植被的改變之於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它們是如何作用於區域氣候,帶來高溫、乾旱、洪水與野火肆虐等令人沮喪的異常氣候現象。影片的五位主人公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生物學家、水文學家、植物學家、生態學家,還有一位既是心理學家又是美髮師。他們追隨海狸的足跡來到美國西部,在乾旱的沙漠、受融雪洪水侵襲的林地和寧靜的濕地里尋找自然界強大的自我修復力量的證明。

猛禽/Bird of Prey


導演:埃里克·林納;片長:95分鐘


去年加拿大CBC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貓頭鷹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Owls)讓家中收養了無數猛禽的攝影師尼爾·瑞特格(Neil Rettig)虜獲了大票粉絲。今年由埃里克·林納指導的這一部,則使用了更加複雜的時間線及敘事脈絡講述尼爾·瑞特格職業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追蹤菲律賓大鷹。


菲律賓大鷹是世界上最大最稀有的鷹,目前僅存不到800隻,早在1977年,當尼爾·雷蒂格還是一名電影攝影師時,幸運的拍下了菲律賓大鷹在野外活動的照片,這張照片亦成為世人認識這種猛禽的起點。四十年後的今天,隨著菲律賓人口快速增長、政治與經濟動蕩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加劇,大鷹的身影已經徹底消匿。瑞特格再訪菲律賓,隨同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團隊一起踏上了艱苦的遠征之旅。

星光下/In the Starlight


導演:馬修·勒·雷;片長:52 Min分鐘

法國導演馬修·勒·雷帶來的紀錄片佳作《星光下》讓我們有機會跟隨國際知名風景及探險攝影師保羅·奇茨卡(Paul Zizka)的腳步,走入這個星球上夜晚最黑暗也最明亮的地帶。奇茨卡以擅長拍攝星空和北極光知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人跡罕至的山區完成,而在這部電影里,他將從故鄉加拿大班夫小鎮出發,走向落基山脈的頂峰、荒涼的納米比亞沙丘以及遙遠的格陵蘭島大陸冰川,探索謎一樣的天文奇觀。除了驚心動魄上天入地的旅程之外,影片也讓我們得以理解冒險家的真實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原來他也要在工作與興趣、個體與家庭之間平衡取捨,原來星空下的時光,那些伴隨著沉思與頓悟的快樂一起度過的每個分秒都來之不易。


阿勒泰野雪行記/Altay Wild Snow


導演:李爽;片長:28分鐘


《阿勒泰野雪行記》是唯一的一部入選今年班夫電影節競賽單元的中國戶外影片,是青年導演李爽2017年的作品。影片的敘事主線是五個喜愛自駕旅行、喜愛野雪冒險的夥伴,從烏魯木齊出發,自駕前往來到國境最西北邊的阿勒泰,攀登一座垂直高差超過2000米的雪峰並滑雪下山的過程。這段旅途涉及5000公里長度跋涉,500公里的邊境冰雪山路考驗,14個日夜的林海雪原馳聘,除此之外,「人類滑雪起源地」阿勒泰令人窒息的自然風光,圖瓦原住民質樸的生活方式以及使用毛皮滑雪板滑雪的古老傳統,都極大的豐富了內容的可看性。在媒體眼中,它可能是迄今為止把北疆冬季拍得最野、最美的作品吧。

作者:Meliss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宏亮瞻局|「肥電」面臨大考,世紀戰機豪賭將亮底牌?(上)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