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次氣候災難,曾殺死5000萬人:若世紀災難重演,人類能否拯救自己?

一次氣候災難,曾殺死5000萬人:若世紀災難重演,人類能否拯救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1875-1878三年間,亞洲、巴西和非洲同時發生的多年乾旱,史稱「大幹旱」。乾旱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歉收,引發了全球饑荒,死亡人數超過5000萬人,並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後果。如今,它有可能再次出現。人類在一百多年後是否有完美策略應對?

撰文丨Michael Marshall

編譯丨劉孝男 楊心舟

整個19世紀後期,亞洲許多區域遭受了一系列的饑荒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放在今日是無法想像的。該情況在1876-1878年之間尤為嚴重,成為了過去150年影響範圍最廣的大饑荒。全球性的饑荒給人口數量帶來了沉重打擊,南亞、東亞、巴西和非洲都出現了人口銳減,總數可能超過了5000萬。這些饑荒的出現與各地大範圍乾旱緊密相連,印度、中國、埃及、南非、巴西和哥倫比亞等農業大國都在數年連續遭受乾旱侵襲。據歷史文獻記載,因饑荒造成的人口下降數量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國、巴西,佔到了世界總人口的3%

但人類似乎輕易將這次5000萬人喪生的事件遺忘了。這一事件甚至沒有出現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上。回過頭去看,這場乾旱似乎是由一系列未曾有過的氣候事件共同引發的。即便如此罕見,還是無法保證這樣的氣候現象不會再次出現。

大幹旱導致饑荒

歷史上也曾對19世紀70年代的大幹旱年代進行過分析,試圖探究其原因。在1877-1878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系列研究指出,印度地區的乾旱可能是由於太陽黑子活動減弱造成的,該理論在之後在學界也遭受到了質疑;現代一些研究也對特定區域進行了分析,比如2010年的一篇文章展示出1877年前後,中國北方的乾旱狀態以及農作物產量,並認定這是300年內黃河流域遭受的最嚴重乾旱侵襲;南美洲的巴西區域同樣於該時間段展現出乾旱狀態,同時東南區域遭受了超強降雨和洪澇。

1876-1878年全球乾旱區域分析。圖片來源文獻。

在印度,這一事件被人們稱作「大饑荒」。當時的印度被大英帝國控制著,英國的殖民政策加劇了乾旱帶來的危害。乾旱期間,英國人依然出口印度的糧食來賺取利潤,給當地人留下的食物少的可憐。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邁克?戴維斯(Mike Davis)在2001年出版的《維多利亞晚期大屠殺》(Late Victorian Holocaust)一書中描述了這場饑荒,他估計有5000萬人死於其中。與歷史上其他死亡事件的人數統計一樣,這個數字不一定確切。專業數據資源庫Our World in Data針對這次饑荒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是1900萬。無論如何,可以確定這場饑荒造成了數千萬人的死亡,死亡人數不亞於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和世界大戰,甚至是13世紀的黑死病。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迪普蒂?辛格(Deepti Singh)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之一。」辛格和她的同事,包括戴維斯,重新對這次乾旱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建立了氣候模型對當時的氣候進行模擬。他們的研究展示了不同地區乾旱的嚴重程度和特徵,並且分析了驅動「大幹旱」持續多年的潛在機制。

極端氣候導致乾旱

他們的第一步工作是收集當時的天氣數據,但那時候還不存在天氣預報。幸運的是,大英帝國統治印度期間建立了一個雨量計網路。在中國等其他地區,該研究小組則通過分析樹木的年輪來估計當時的降雨量。「我們發現這是亞洲8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辛格說。南美洲和非洲的數據不足以得出類似的結論,但在中國北方,那次乾旱是過去30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這次乾旱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最明顯的因素是1877- 1878年強烈的的厄爾尼諾現象。在厄爾尼諾現象期間,太平洋上布滿了溫暖的海水,海水將熱量釋放到空氣中。這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天氣,給一些地方帶來了風暴,給另一些地方帶來了乾旱。

1877年全球海水溫度分析,秘魯區域海水溫度急劇上升(紅色),極端的厄爾尼諾現象。圖片來源文獻。

厄爾尼諾現象(El Ni?o Phenomenon)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

1877-7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非常強烈,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已明晰的事情。「現在我們有了更多的數據」,辛格說,「可以確定這是19世紀50年代以來最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水表面溫度連續16個月保持高位。這使得它比1997-98年和2015-16年的厄爾尼諾要嚴重得多。

氣候因素相互影響

但這並不是全部的原因。在1877年,另一個氣候現象,印度洋偶極子(IOD)也很活躍,這意味著西印度洋比東印度洋溫暖,這通常會削弱印度的季風。IOD事件是指發生在印度洋的一種特殊的海氣相互作用現象。IOD指數一般定義為熱帶西印度洋和赤道東南印度洋的平均海表溫度之差。IOD活躍的典型特徵是:印度洋東南側近赤道的海面溫度(SST)降低,而印度洋西側近赤道的SST偏高。在這種情況下,對流活動在印度洋西側異常活躍,在東側則相對萎靡,導致非洲東部出現大規模降水,而印度尼西亞一帶卻出現乾旱,甚至引發森林大火。

歷史上活躍IOD和厄爾尼諾同時出現的年份,氣候反常事件非常多(黑色小點)

「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印度洋偶極子」,辛格說。另外,1877年到1879年之間,大西洋也異常溫暖。「隨著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它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辛格說。為了確定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研究小組分別建立了基於全球海面溫度和僅僅基於太平洋海面溫度的氣候模型,模擬了厄爾尼諾現象。他們發現只有考慮全球海面的模型才能解釋乾旱現象,這說明上述的三個氣候循環都參與了乾旱的形成。

「能夠對這麼久遠的事件進行如此詳細的研究是非常不尋常的。」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候學家Isla Simpson說, 「在現有的觀測數據的基礎上,他們確實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以史為鑒

「大幹旱」發生在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之前。「這也是它值得關注的原因。」辛格說。如果發生過一次,它就有可能再次發生,而我們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此外,如果氣候變化真的再次導致乾旱,預計將會更加嚴重。

好消息是,現代農作物有著更強的抗旱能力,加上廣泛開展的全球貿易,當今世界抵禦乾旱的能力大大增強了。丹麥羅斯基勒德大學的奧利維爾?魯賓說:「如果現在發生這樣的乾旱,可能會出現普遍的飢餓和貧困,但一場致命的大饑荒還是有可能避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饑荒通常發生在容易發生衝突的地區,比如南蘇丹和索馬利亞,那裡的政府機構渙散無能,航空公司也難以進入進行救濟。」

華盛頓特區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Paul Dorosh說,在嚴重乾旱期間,可以通過貿易調整供求關係來緩解當地糧食短缺的問題。但是,食品價格肯定會上漲,因此安全網路變得至關重要。赤貧的窮人無法負擔更高價格的食物,因此他們需要救濟。自本世紀初以來,衣索比亞一直有這樣的安全網路,因此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饑荒沒有重新出現。如果管理得當,即使是巨大的食物短缺也不會導致饑荒。Dorosh說。「沒有理由鬧饑荒。」

參考來源:

https://journals.ametsoc.org/doi/pdf/10.1175/JCLI-D-18-0159.1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83901-a-freak-1870s-climate-event-killed-millions-and-could-happen-again/

http://cmdp.ncc-cma.net/download/Monitoring/Sea/ElNino_Events_Standards.pdf

http://www.jamstec.go.jp/frsgc/research/d1/iod/

《環球科學》11月刊現已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這門數學我們才研究了50年,但它早就被非洲人民玩到飛起了
10月20日,跟隨宇宙學家保羅·戴維斯尋找宇宙深處的生命信號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