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期間,蔣介石曾兩次自殺,原因很讓人可憐

抗戰期間,蔣介石曾兩次自殺,原因很讓人可憐

蔣緯國回憶:1937年之後,蔣介石壓力空前巨大,常聽到浴室內傳出「天」、「媽」等悲呼的聲音,甚至曾兩次自殺。

擁有鋼鐵般意志的蔣介石居然如此悲觀,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原因就有點說頭了。

眾所周知,蔣介石靠外國扶持和買辦資本起家,從根子上就是很看不起老百姓的。

起家前就說:不為革命,即為叛逆。

北伐時曾說:邇多憤氣,幾以國人萎靡不振,皆曰可殺,戒之戒之。

即便是九一八後,面對群眾的抗日呼聲,他還是不屑的認為:

余固深知我國民固有之勇氣與決心早已喪失殆盡,徒憑一時之興奮,不具長期之堅持,非惟於國不利,而且反速其亡。

軟弱、沒血氣、萎靡不振、目光短淺,這基本就是他對老百姓的評價,雖然以後愈加隱晦,但骨子裡的東西始終未變,可我為什麼要說這個?

與他的抗日方略有關。

有關抗日方略,蔣介石和毛主席都提出持久抗戰,事實上呢,蔣介石在1933年4月就發表過「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之類的設想。

而毛主席呢,則是在1938年4月延安抗日戰爭問題研討會上才發表《論持久戰》的講話,與蔣介石相比,整整晚了5年。

兩位大人物在抗日方略上都提出持久作戰,表面上看起來一樣,但根本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也許這就是蔣介石和毛主席的區別吧,區別究竟在哪裡呢?

毛主席呢,提出抗日持久戰是基於日本「小兵臨大國」的基礎,簡單點說,螞蟻還想吞掉大象,我只要發動全民的力量起來,拖也能拖死你。

從一開始就重視人民的力量,面對日本的侵略,準備寸步不讓,就不慣他的毛病。

蔣介石呢?

民力壓根兒想不起來,更注重於物質條件,什麼物質條件,就是他常說的「槍炮不如人,訓練不如人」等等,壓根兒沒想起利用民心民意,只是想用拖字訣盡量彌補中日兩國之間的差距,等國力跟日本差不多了,才可以一決勝負。

抱著這樣的想法,蔣介石的抗戰自然是很辛苦的。

有人就這樣說了:如果再給蔣介石五年,中國的抗戰損失就會減少一半兒;如果給十年,中國力量將與日本持平;如果給二十年,那麼中國就可以完全碾壓日本了。

那麼,提出這種說法的依據呢?

簡單點講,三個原因:

一:其時史上最大的軍閥混戰——中原大戰結束也就剛剛半年,國家根本還沒緩過勁兒來;

二: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就開始向西方學習,政治、經濟、軍事進行全方位改革,到九一八時,已經整整發展了近八十年。而中國,清末之後,一直是混戰、混戰,根本就沒有發展的機會,此時與日本相比,實力相差實在太遠;

三:當時的蔣介石真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高層有汪精衛、胡漢民等人與之明爭暗鬥;地方還有軍閥割據,倘若這些都不算,1931年的時候,中共已在瑞金成立蘇維埃政府,勢力一度擴大到閩浙贛數省,嚴重威脅到了國民政府的統治根基。

以上三個原因加起來就是:

身體疲弱不堪、實力天地懸殊、而且手下各懷異志,甚至打算合起伙來造他的反,這時候外人打進來,你讓蔣介石怎麼辦?

所以在1935年的外交報告中,蔣介石就這樣說:「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絕不輕言放棄;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時期,絕不輕言犧牲。」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一個字兒——拖。

想各種辦法拖,當然拖並不是軟弱,而是為了贏得寶貴的時間。

於是蔣介石一方面尋求國際斡旋,以延緩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一方面緊鑼密鼓,加緊施行改革,為最後的抗戰做準備,那些年他都做了些什麼呢?

經濟方面:逐漸使國民經濟中心西移,開闢不受海上敵國封鎖的陸上交通線;

國防方面:以剿匪的名義苦心經營西南,在湖南、四川、湖北等省份創建軍工廠和重工業,使之成為日後的戰略大後方;

政治方面:改組「國防設計委員會」為「資源委員會」,直接隸屬蔣介石領導的「軍事委員會」;大力發展軍工業,力求實現基本彈藥自給;

公布兵役法,徵兵制度化,建築武漢、青島、濟南等地的要塞工程,有資料統計,至七七事變前夕全國修築機關槍掩體,小炮掩體,觀察所,掩蔽部等各類工事就有3374個。

軍事方面:聘請德國軍事顧問,訓練中國軍隊,修訂陸軍典範令,將步兵兵器標準化;成立航空委員會,空軍正式成軍,同時興建飛機製造廠,建設機場,實施防空訓練。

交通方面:全國增修公路8萬餘公里,完成了浙贛、粵漢鐵路,全國鐵路增至2萬餘公里,民航航線增至12條,長1.5萬餘公里。

外交方面:遊說美、英、蘇等大國,爭取外交主動。

還準備通過與德國通過鎢礦易貨貿易,裝備60個德械師,等時機成熟,然後一舉收復東北。等等等等,從1931年至1937年,滿打滿算合計下來五年時間,蔣介石就做了這些努力,有資料顯示,這五年時間,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了5%。

可以說還是很不錯的,然而就在計劃按部就班發展的時候,中日矛盾空前激化,其實說白了也是廢話,日本人哪會給你發展時間。

東北之後華北,北邊完了南邊,步步緊逼,根本不容喘息。

抗戰已成主流。

於是在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答應聯合抗日,從此,抗日才了國內壓到一切的主要任務。

而對這種抗戰,就有歷史學家說:時機上還嫌略早一點。

理由呢?

國際斡旋已無可能,德國撤走專家顧問,全面停止對華合作;美國向日本大肆出賣軍火;蘇聯於1939年和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終止援助中國;英國切斷我們接受國際援助的陸上通道滇緬公路。

日本得寸進尺,幾乎佔領了我們所有的沿海港口,使國民政府財政收入銳減一半兒,財政收入銳減,可由於戰事擴大,軍費猛增10倍有餘。

在抗擊日寇的立場上,中國似乎成為國際上的孤島,處於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境地,中國好像就要完了,所以蔣介石便感到壓力空前巨大。

後來呢,也幸虧日本貪心不足,於1941年率先挑起太平洋戰爭,觸犯了英美諸國的利益,國際局勢才朝著有利於中國方面的趨勢發展。

據說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傳到重慶後,蔣介石拍案而起,大呼「正該如此」,彷彿一下子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自己的抗戰,過於唯武器論,過於依賴外國,曾有人說,他這是以中國的命運做了一場豪賭,所幸是賭對了,但如果日本不要那麼瘋狂,以蠶食的方式專心消化中國,一來國際矛盾不會那麼尖銳;二來也可以佔領一塊鞏固一塊,這時候蔣介石該怎麼辦呢?

事實證明,還是毛主席的持久戰比較靠譜,因為對於侵略者,只有儘早想盡辦法把他打疼了,打怕了,他才會老實下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歪歪侃封神 的精彩文章:

通天隨侍七仙,有人受辱,有人成佛,還有人隱居天外,逍遙自在

TAG:歪歪侃封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