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伯虎: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唐伯虎: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01

唐寅是才子中的才子,也是倒霉蛋中的倒霉蛋。

聰明的唐寅,16歲就高中蘇州府秀才第一名,29歲又高中應天府舉人第一名(解元)。在高考地獄級難度的江蘇省連中二元,絕對是學霸中的學霸。

同樣和他並列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考了九次鄉試都沒中,一輩子仍然是個生員。當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但是歷史上似乎有個奇怪的定理,連中三元的學子大多最後混的籍籍無名。

為了不讓唐寅泯然眾人矣,命運給他安排了一場滑稽戲,讓這個得意的少年樂極生悲。

不久,唐寅就迎來了人生的斷崖式下跌。

02

25歲這年,唐寅的父親中風去世,母親哀傷而死,妹妹在夫家病逝,妻子患產後熱亡故,襁褓中的孩子出生不足三日便夭折……

雖然家庭遭受了變故,但是唐寅有自信,憑自己的才華,可以使家道中興。

而才華變現的最好方式,自然是科舉。

但是,唐寅卻不知道,壞事往往是成群結隊來的。

鄉試之後一年,他進京趕考會試,卻因為朋友的科考舞弊案躺槍,被牽連入獄,罷黜為吏,憤而辭職。

這時候的唐寅是驕傲的,科舉不成,學學柳永,流連風月,吟詩作對,畫畫寫字,也是人生一件快事。

但是唐寅可以不在意,別人可是惡意滿滿。

全國讀書人都在背後戳他的脊梁骨、續娶的妻子何氏成天和他吵鬧不休、弟弟唐申也來找他分家。

於是,休妻,分家,無業,浪遊,唐寅的人生又一次斷崖式下跌,一直跌到谷底。

03

一個狀元候選人跌死了,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誕生了。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需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醒酒醉年復年

說是縱情聲色,但每一首詩的底色,都是暗暗的悲涼。「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他是真的不願,還是無奈的不願呢?

四十五歲的唐寅,可能又起了建功立業的心思,遠赴寧王朱宸濠之聘,不過他立即發現朱宸濠有不臣之心,想造反,趕緊裝瘋裸奔逃了回來。

此後再也不沾官場,直至五十四歲因病去世。

生於富貴的商賈之家,才華過人,卻始終命運欠佳。雖然他驕傲地說「閑來寫副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但最後還是在饑寒交迫中去世,像極了現實中的賈寶玉。

眼睜睜地看著家道中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04

然而,你只要看他的字畫,就能明白,他從未因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滿。

他放下了自己。放下了自己科舉當官的執念,才成為了第一流的書畫大師。

他的字,是如此凝重端肅,有板有眼,法度嚴謹。

他的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

他建了桃花庵,桃花庵里去的大多都是名士,「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睡」——而且是裸睡。

他放下了身為人的拘束,然後將規矩放在了畫里。

文徵明規勸他,他傲慢地回嗆:我就是這樣的人,改不了了。如果你看不慣,那就看不慣唄。隨便。(寅束髮從事,二十年矣,不能剪飾,用觸尊怒,然牛順羊逆,願勿相異也。)

乾隆四年,張廷玉的《明史》完稿,唐寅的官方定論是:以放誕不羈為世所指目。

05

人這一生,最容易背負上東西捨不得放下,所以常常被名利、權力等慾望所吸引,欲罷不能,越活越累。

佛經上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如果說向上是一種品格,一種氣度,一種胸襟和一種風範。那麼,放下則是一種智慧的沉澱,一種寧靜致遠的境界,一種面對人生的理性選擇。

布袋和尚有一首詩:「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放下,才能卸去身心的重負,讓生命的旅途更為輕鬆自在。

人生,其實就是這樣,面對無奈卻又必須去承受。有時候,放下未嘗不是一種解脫,一種回頭,一種拾階而上的從容和淡然。

有一個人挑著一副很沉重的擔子,坐竹筏到下游的鎮子里去。

上竹筏後,他硬是挑著,不落擔。主人問為何不放下,他說怕筏沉了。

主人說,你放或不放下,其實都一樣,你這樣挑著,反而更不穩,更危險。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個人,心被困住了,放不下,也就無法從容地生活。

06

唐寅自己說:後世知我,必不在此——比起我真正的才華,這算什麼呢!

唐寅真正的才華是什麼呢?是學術,字畫,詩詞?

不,這些都是外人眼中的他,他從未放在眼中。我們總是將他人的目光作為評判自己的唯一標準,卻總是忘了自己想要什麼。

最重要的其實就是人本身,放下慾望,放下不滿,過好每一天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對唐寅來說,他最喜歡的肯定是他的桃花庵,他可以肆無忌憚地嬉笑怒罵,醉卧酣睡。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07

一個居士,到寺廟裡去拜訪一位老禪師。

坐下後,居士與禪師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梵唄聲聲,茶香裊裊,很是愜意。

過了一會兒,居士忽然想起,來的時候,在路上看到的一件有趣的事,禁不住脫口而出,冒出一句:「為何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

居士聽了,目瞪口呆。禪師見狀,問道:「為何如此驚訝?」

「我驚訝的是,師父怎麼會知道我看到的事?」

居士接著說:「今天在來的路上,我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掙脫繩子,到草地上去吃草,可是牛的鼻子被繩拴著,吃不著,就圍著這棵樹不停地轉圈子,師父是怎麼知道我看到的那件事情,並且知道原因是繩子沒有斷的呢?」

老禪師哈哈大笑,告訴他:「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纏繞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佛說,人生三千煩惱絲,又說人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根繩子。

有時我們就像那隻牛,被無形的繩索綁縛,困頓而彷徨。但是我們比牛幸運,因為那繩索就拴在我們自己的心裡,我們只需要放下就可以解脫。

人生怎樣才是幸福的結局呢?

唐寅用一生告訴你:我有一個小院子,花開花落一輩子。

簡簡單單才是最好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老祖宗留下的這10句老話,說盡人生百態!
有姐姐的一定要看看,不知為何我流淚了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