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國每天有1萬人確診癌症,高發癌症這樣篩查

我國每天有1萬人確診癌症,高發癌症這樣篩查


來源|知識分子、泰樂醫療等



01 敲響癌症警鐘



目前,癌症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最新的《2018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新增的癌症患者達到了1810萬人,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為960萬人。而我國有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以及死亡病例229.6萬例,相當於我國佔據全球癌症新發病人數的20%以上,同時意味著

我國每天有1萬人確診癌症,平均每分鐘有7個人得癌症

 







我國癌譜目前處於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階段。以發展中國家高發為特點的上消化道癌症,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居高不下,以發達國家高發為特點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迅速上升,癌症防控形勢嚴峻。





從大數據上看,

肺癌、肝癌、胃癌、腸癌、乳腺癌

都是高發癌症!






同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類似,癌症也是一種可以預防的慢性疾病。如果做到癌症「

三早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癌症的治癒率高達90%




02 

什麼是癌症篩查




癌症篩查是為了在癌症癥狀尚未顯現時,就在人身體里找到惡性腫瘤。如果我們能在早期發現惡性腫瘤或者其它異常組織,就能更容易地抗擊癌症。相反,等到各種癥狀開始出現,腫瘤可能已經增大甚至開始轉移,也就更難治療。




因為癌症篩查通常是在沒有任何相關癥狀顯現時進行的,所以如果醫生讓你去做癌症篩查,也不代表醫生就認為你可能得了癌症。




目前癌症篩查的主要方式有:




??身體檢查和病史:醫生會建議受篩查者做一個全身體檢,檢查身體的一般狀況,以發現腫塊或者其他異常。患者過去的健康習慣、歷史疾病和治療狀況,也會被醫生記錄下來。




??化驗:醫生會測試患者的組織樣本、血液樣本、尿液樣本,或者其他組織樣本。




??醫學成像:對患者體內的一些區域拍照,比如篩查乳腺癌的乳房X線照相術。



??基因檢測:通過基因檢測尋找和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


 

03 癌症篩查需要注意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篩查都有幫助,甚至大多數篩查都有風險。在做篩查之前,被篩查者應該詳細了解所使用篩查手段的風險,以及是否有證據顯示該手段能降低癌症致死率。




一些篩查手段會導致出血或其他身體傷害。比如,用腸鏡進行結直腸癌篩查可能會撕裂腸壁。




假陽性診斷是可能的。癌症篩查可能會在被篩查者沒有癌症時得出異常結果。假陽性診斷會帶來心理上的焦慮,以及後續的檢查和治療,而這些都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假陰性診斷也是可能的。癌症篩查可能會在被篩查者患癌症時顯示一切正常。即使已經有癌症癥狀出現,患者也可能不會及時尋求治療。




癌症篩查可能導致過度診斷。即使篩查正確診斷出了腫瘤,有些腫瘤的生長也許非常緩慢,在患者生命周期內不會產生危害,對此進行治療會造成過度醫療。




癌症篩查並非是用來診斷癌症的。當篩查結果出現異常,醫生會採用更多的檢查手段以診斷癌症。比如,通過乳房X線照片,我們能夠發現胸部的腫塊,但腫塊究竟是不是惡性腫瘤還需要更多的測試(比如通過組織活檢)來確定。




癌症篩查不一定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一些患者的腫瘤可能永遠不會產生癥狀,並且在一定時間後就停止生長。因此,癌症篩查會導致過度診斷,並帶來過度治療,比如不必要的切除手術。之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知識分子》上發文,認為一些癌症篩查並沒有降低死亡率。比如用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對前列腺癌的篩查:每篩選1409人,將多檢出49例病患,其中卻有48例屬於過度診斷。





? 用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查前內腺癌意義不大(圖片來源:韓啟德,2016)




所以,在決定進行癌症篩查之前,一定要向醫生詳細諮詢,了解癌症篩查的利弊,慎重權衡。


 

04 什麼時候需要進行癌症篩查


 


韓啟德認為,依據進展速度,惡性腫瘤可分為三種類型,如下圖:





? 按病理進程劃分的三類癌症(假設)(來源:韓啟德,2016)




第一類發展極快(A),一旦發現即使立刻治療往往也難以逆轉;




第二類進展比較緩慢(B),癥狀出現以前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窗口可以被檢出,而且病理上還屬於早期,通過治療可以減緩或者中斷其病程;




第三類屬於停滯(indolent)型,發展非常緩慢,直到人的生命終結時還不會出現癥狀或引起死亡(C和D),有些甚至自動消失,就像有些人曾經得過肺結核或肝炎,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每種惡性腫瘤都包含這三種類型,只是不同腫瘤包含某一種類型的概率不同,如食管癌、胰腺癌多數為第一種類型;結腸癌、子宮頸癌含第二種類型較多;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多數為第三種類型。近些年在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中也發現越來越多的第三種類型患者。




可以想見,癌症篩查對第一種類型的患者意義不大,對第二種類型患者意義較為顯著——某種惡性腫瘤中包含第二種類型腫瘤比例越大,可檢出的患者數目就較多,可能從治療中受益的人數也就較多;而對第三種類型患者則只是導致更多的過度治療而已。




因此,對於癌症篩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國立衛生研究所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有制定詳細的篩查建議,明確在什麼時候篩查是合理的。




05 高發癌症這樣篩查




篩查可以在癌症癥狀出現前就發現癌症,從而能及時治療,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1


肺癌



這些人最該去查一查:




年齡40歲以上,至少合併以下一項危險因素:


吸煙≥20包/年,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


被動吸煙者;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篩查方法:


對於肺癌高危人群,建議行LDCT篩查(即低劑量螺旋CT)。建議儘可能使用32層或以上多層螺旋CT進行肺癌篩查。掃描範圍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線CT掃描以後,每年進行1次LDCT肺癌篩查。若檢出肺內結節需至少在12個月內進行LDCT複查;肺內結節根據國情和效能以及我國人群特徵,不推薦將PET/CT作為人群肺癌篩查的方法。





2


肝癌



這些人最該去查一查:




年齡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以下人群:


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學證據;


有肝癌家族史;


血吸蟲、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藥物性肝損患者。


篩查方法:


聯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B超檢查,每6個月篩查一次。





3


乳腺癌



這些人最該去查一查


未育或≥35歲初產婦;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42年的婦女;


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者;


兩個以上一級或二級親屬在50歲以後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


上述情況均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多條因素時,應考慮為高危乳腺癌對象。


篩查方法


一般婦女乳腺自查:20歲以後每月檢查1次;臨床體檢:20~29歲每3年1次,30歲以後每年1次;X線檢查:35歲,攝基礎乳腺片;隔年1次乳腺X線攝片;>40歲,每1~2年1次乳腺X線檢查;60歲以後可隔2~3年拍片檢查1次。超聲檢查:30歲以後每年1次乳腺超聲檢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鼓勵乳腺自查:20歲以後每年做臨床體檢1次,30歲以後建議乳腺磁共振(MRI)檢查。


4


胃癌 



這些人最該去查一查


凡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對象:


60歲以上人群;


中重度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潰瘍;


胃息肉;


良性疾病術後殘胃(術後10年);


胃癌術後殘胃(術後6~12月);


異型增生(輕、中、重);


中、重度腸化生;


明確家族史;


胃黏膜巨大皺褶征。


篩查方法


年齡大於40歲有腹痛、腹脹等上腹部不適癥狀,並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息肉、殘胃、胃巨大皺褶征、慢性胃潰瘍和胃上皮異型增生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史的對象,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5


腸癌



這些人最該去查一查


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即:大便習慣改變,如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如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50歲以上無癥狀人群。


篩查方法


40歲以上有癥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症治療癥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FOBT陽性者亦可直接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0歲以上無癥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加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年齡大於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50歲以上無癥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5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


上述癌症篩查及間隔時間僅為一般推薦,具體可能因個人生活方式、病情發展等有所變動,請遵醫囑。


● 

50歲以上的人最好對主要癌症都查一下;


● 

對於健康人群,特別是40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常規體檢後再加一次防癌體檢



預防癌症,做到這12點!




世界癌症基金會和中國癌症基金會聯合提出預防癌症的12條建議:


1、戒煙限酒。這是防治所有慢性病的必要舉措。


2、保持良好心態。這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在正常體重範圍內儘可能瘦。不包括糖尿病病人。


4、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身體活動。走路是最好的運動。


5、避免喝含糖飲料。限制攝入高能量食物。


6、多吃各種蔬菜、水果、全麥和豆類。


7、限制紅肉攝入,避免攝入加工的肉製品。


8、男性每天不超兩份酒,女性不超一份。(一份酒精含量10-15克)


9、限制鹽腌食品或用鹽加工的食品。熏制食品也要少吃。


10、不用膳食補充劑預防癌症。醫護人員吃保健品的也並不多見。


11、母親對嬰兒最好進行6個月全母乳餵養。減少乳腺癌的發生。


12、癌症患者治療後應遵循癌症預防建議。







生命無常,健康無價,科學的篩查和預防癌症是一種正確的健康觀念和積極的生活方式,讓您和家人的健康更多一份保障。


轉發分享,讓身邊人多了解一些癌症知識,多一份幸運!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崑山龍哥」事件細節曝光:于海明奪刀反殺時,吼了一句…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