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活得「真實」有多難

活得「真實」有多難




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好人,就是生活的全部意義嗎?





1


最近在看一本書——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自傳體小說《我的奮鬥》。



這是一本很奇葩的書。全書描寫的都是瑣碎、無聊、平凡的生活細節。而且寫了洋洋洒洒六大本。卻有一種讓人慾罷不能地讀下去的魔力。





這是一本真實描寫自己日常生活到達自虐地步的書。



舉個很簡單的細節來說吧。第一卷名為「父親的葬禮」,書中寫到中年的「我」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家奔喪之前洗澡更衣。

在淋浴間溫熱的水流下面,他突然湧起一股慾望,想要擼一發。然後又產生自責和懊惱情緒:




「不,真該死,爸爸死了呀。」





全書就是以這種毫不加遮擋的筆調,以顯微鏡式的觀察方式,觀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許多細微末節,觀察自己周遭的世界,

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

觀察一個心懷夢想的作家在牢籠似的日常生活中備受壓抑和摧殘的失意人生。




據說這個自傳的第一卷出版後就遭到親朋好友的極大憤怒。作者的前妻和叔叔甚至要將他告上法庭,他父親家族的朋友選擇了與其決裂。




然而這本「文學自殺」式的作品,卻讓這位中年失意的男作家一下子成為挪威最風頭浪尖的文學人物。他也突然間從挪威走向了世界。被我這位中國讀者也讀之不忍釋卷。






2


閱讀《我的奮鬥》這樣的作品讓人覺得過癮,也帶給人啟示。



無疑這樣「真實」到殘酷程度的作品對被寫到的人是一種衝擊,因為在書中看到了平常語境下通常不會看到的「另一面」。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總是溫情脈脈地,體面地維持著互相的尊嚴,照顧著彼此的情緒。這是文明社會的共識、人際

交往

共通法則。誰破壞這樣的法則誰就顯得魯莽、怪異、不合群,最終也將失去朋友,甚至孤獨終老。




卡爾在書中也

大量

寫到自己在與孩子同學的家長共同參加的活動中的表現。他表現為一個敏感、害羞、總是害怕因不妥當言行而惹對方不高興的高個子男人。因而他總是在附和著別人的話題,絕不作驚人之語。在社交場合中,你很容易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害羞、不善言詞、舉止得體、善良溫暖的中年男人。



然而他的作品出賣了這一切表象。




他為什麼要出賣?是因為他感覺到他的生活形同一座牢籠。他有熱情,有夢想,有自己的審美情趣,有文學上的野心,然而,生活的責任狠狠扼住他。在成為一個牛逼作家之前,他首先得當好一個丈夫,一個負責任的父親,社區里的好鄰居……如此等等。他也是這麼做的。可以說做得很盡責。他堪稱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鄰居。他努力合群,成為一個「好人」。



然而,他也時常自我懷疑、自我拷問:

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好人,就是生活的全部意義嗎?





儘管他也愛自己的孩子,每天花數小時盡心照顧三個尚還年幼的兒女,但其實,他內心更大的激情在於藝術,在於文學,他站在一幅很美的油畫面前會流淚,他愛子女愛親人,卻趕不上對藝術之愛,成年之後,驅使他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的核心動力,也就是說他所認為的人生意義,並非對家庭的責任和愛,而是來自「寫出點精彩的文字」的創作衝動。




然而,對家庭的責任和照顧、充滿各種義務和「不得不為

的日常生活,差不多耗幹了他的心力。他創作不出什麼精彩的作品。在出版過最初的兩本小說後,十幾年過去了,他仍然一無所成。




於是,有一天,他突然靈機一動,差不多是帶著對自己逝去的十幾年青春和失意生活的憤怒復仇目的,他決定不顧一切,攤開內心所有的秘密,將所有痛苦和掙扎,傾泄到文字中。他計劃寫完後就扔掉筆,告別文學生涯。




一旦踏上這場與魔鬼作交易的文字傾訴之旅,他的筆忽然有了魔力,根本停不下來。在每天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剩下的四五個小時里,他奮筆疾書,兩三年里寫下了三四千頁。




出奇不意地,這些文字贏得了出版商的青睞,出版後風靡整個挪威,據說挪威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讀了這套大部頭的自傳性作品。這部書既在作者的生活圈子裡掀起了軒然大波,同時也完成了作者的一場自我心靈

救贖






3


我並不是鼓勵每個人或者每一位文學愛好者都來模仿這位「文學自殺者」,我從中得到的啟示,或者說所看到的是,現代中產階級生活那體面和繁華外表下,人性的壓抑和絕望。




而這種來自社會規範、文化教化、文明規定對人性的壓抑所導致的絕望和痛苦,絕不只是存在於文學作品裡,事實上,它就是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如實寫照。




對於這樣繁複描寫日常生活細枝末節的作品,沒什麼吸引人的情節可言,照說毫無看點,為什麼如此之多的人著了魔一樣地去閱讀呢?




因為大家從中看到了隱藏在我們每個人內心、卻輕易不會表露出來的真實,真實的挫敗感,真實的憤怒,甚至在義無返顧地承擔起道德和責任重擔的同時,又在內心裡對這樣做的意義充滿著真實的懷疑。




誰不曾懷疑過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的意義?可誰又敢輕易地表露出來?




我的一個充滿哲思洞見的兄長就說過,文明就是一種虛偽,人類正是依靠這種虛偽才得以存在和延續下來的。





可以說正是某種文明的偽裝,讓生命得以趨利避害的。打個淺顯的比方:人類穿上服裝,用褲子遮掩下體,以掩飾看見一名讓自己心動不已的異性時生理上的自然反應,保全自己作為一個「有修養的文明人

的形象,這樣反而有機會去接近那位異性、贏得那位異性,並獲得別人的尊敬。




但對生命個體而言,我們又無限渴求真實。




因為

人如果不能真實地活著,不能根據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能擁抱內心的慾望和夢想,不能做到真實的個性綻放,又何談生命的熱情、何談鮮活的生命體驗、何談創造力?




甚至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從一個人是不是能夠足夠真實坦蕩地活著,是不是在擁抱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就能看出他的幸福指數,以及他的創造力大小。




被人討論過無數次的英國作家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被人認為是一個為了夢想放棄世俗生活的故事。




而在我看來,它首先是一個選擇真實地活著的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不僅僅是為了擁抱夢想而放棄世俗生活,

他是摒棄了他原來曾深深浸入,卻令他煩惱透頂、壓抑得不能呼吸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中產階級生活是隨著工業文明而崛起的一種生活方式,大宅,質量上乘的自有交通工具,充滿品質感的生活用品,朋友圈所代表的社會圈層、地位和個人生活品位,一切看起來精緻而充滿精神意義,然而,它仍然像是某種標準化產品一樣,甚至連道德觀念也充滿了標準化。




思特里克蘭德從這種中產階級的桎梏中逃脫了。他扔掉了一切,包括優渥的物質生活、有品位的朋友圈,甚至包括愛與責任之所系的妻子和孩子。




自然地,他也扔掉了中產階級道德觀。他覺得他為家庭付出了二十年,為他們創造了足夠的物質條件。現在,他可以逃離,做他自己了。而他內心的最大真實,與藝術創作的衝動相關。所以,他逃到巴黎成為一個潦倒的畫家。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自私的人。甚至說他是一個中了邪的傻逼。然而,在完全按照內心真實想法而活的

最後

十年間,他成為了一個真正自我實現的、自由而洒脫的人。







4


但是為了內心的真實,而選擇與社會共通法則徹底決裂,這是一般的人做不出來的。因為很簡單,這會導致自我孤立,脫離社會。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他們無法承擔的生命代價。




即便真地這樣做了,也未必就會贏得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說白了,這畢竟還關係到個人生存能力。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命中迷茫混沌的時刻,多於意志堅定、夢想清晰的時刻。能夠真正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某種程度上的妥協,成為一種現實的折中態度。




為了心中的真實,去忍受生活中那些自己所不喜歡的部分,只是為了獲得生存的環境和資源,好在還有令自己喜歡的真實一刻作為補償。




但是每個人的態度有所不同。有的人傾向於保留自己的真實,不會輕易放棄,就像在生命的荒漠中保留一片綠洲。那片綠洲,他細細呵護,不容侵犯,作為生命的動力

源泉。




有的人,生活壓力和慣性太大,也許最初還想要保留內心真實的夢想和憧憬,然而,「一入江湖歲月摧」,漸漸地,就找不到自己的「真實」了,變成隨波逐流的一分子。




基本上,許多的生命,從少小到老大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真實」被沖刷到幾近消失的過程。最後,生活只是一場忍受和煎熬,直到該走的程序走完了,死神來將他接走。






5


從某種程度上,我理解並同情那些願意保留「真實」的人,哪怕那「真實」的一刻,帶來的只是某種短暫的光芒。就比如前些時,一群孩子媽媽們相約來到屏南古村學畫。牽頭的那位媽媽是我的好朋友。在她們臨走的一刻,牽頭的媽媽很苦惱地告訴我一件事,她們當中一位美麗的媽媽,在村中某處喝酒到半夜,借著酒興,喜歡上村中一位美少男,並與之發生了關係。「這次學畫之旅是我組織的,發生這種事,我怎麼對這位媽媽的家人交待啊?」她非常沮喪地跟我講。




在詢問了幾句後得知,這位漂亮媽媽的婚姻遇紅燈多時,只是由於種種原因,離不了婚。我告訴牽頭媽媽:大家都是成年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發生這種事是她自己的意願,說不定她還因此而久旱逢甘雨,得到一種幸福的補償,你又何必過度自責呢?




與那種婚姻不幸又離不了婚,困守其中卻堅決不犯規的人相比,我不覺得這位漂亮媽媽有多麼過分。至少,在喜歡並自願與美少男發生親密關係的那一刻,她是選擇了做「真實」的自己,面對自己真實的慾望。





大家總是從道德制高點上,希望每一個人都是「無可挑剔」的人。但生活遠不是一條線路清楚、方向明晰的航道。生活是混沌的。我們每天都在遭遇變化和意外。如果說要好好走完這一生,「合乎道德責任規範」當然是一個堪稱偉大的指引,能做到如此的人,自然有讓人肅然起敬之處。




但「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真實地活著」,未必不是一種可以遵循的指引。當然這並不是鼓勵你去傷天害理。我應該這麼表述我的觀點:

「在不影響和傷害他人的情況下,真實地活著」。




如果生活的傷害是無法避免的,選擇虛偽和委曲求全,和選擇真實聽從內心聲音,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說到底,

真實才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真實,才是你作為一個存在體在這個世間最富有意義的存在狀態。




不去追求那些虛假的意義,僅僅只是體驗真實地活著本身,就足夠可以讓人啜飲到生命之源的無限豐富了。




我們也許沒辦法在人世間做到徹底地真實,但我們理應做到無限接近真實。





文中插圖為除《我的奮鬥》圖書為作者拍攝外,其餘來自網路。





倡導

面對真實自我、用文字進行自我整理與探尋

好報線上寫作群

即將

升級回歸

,敬請關注近期好報推文(加入好報線上成長社

區「

豹讀會

」擁有一次免費入群機會,滑至文末可點擊加入




由報大人牽頭的讀書、寫作、畫畫、自我探索及個人成長線上社區

——「

豹讀會

」——正在內測。在這裡: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的精彩都能被看見,每個愛讀書、愛寫作、愛畫畫、熱衷自我探索的人,都能找到同伴。內測階段報名費僅99元(管一年)。有意加入者滑至文末點擊「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報 的精彩文章:

我那迷茫、壓抑又瘋狂的青春期

TAG:好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