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隱居永嘉嶼北,開楠溪耕讀遺風之先賢——汪應辰,他竟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宋代的溫州,是一個狀元集聚的地方。北宋到南宋,溫州竟然出了26位文武狀元,可謂個個都是天之驕子。

溫州又是一個與狀元特別有緣的地方,狀元之中的佼佼者——「連中三元」者,在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不過17人,溫州就佔了兩人:唐代「文三元」張又新曾任溫州刺史,明代「武三元」王名世更是出身龍灣永昌堡。

南宋時期,一代名臣、狀元張九成曾在溫州任知州,而他的得意門生、史上最年輕狀元汪應辰或許是受老師的影響,晚年隱居永嘉嶼北,在溫州留下了一段文脈,永嘉楠溪有了「溪山鄒魯」的美譽。

永嘉嶼北位於楠溪江畔,是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村。村民書香傳家,先後曾出過1名狀元、8名進士、10名貢生,一門三進士、父子兩尚書——汪應辰和胞弟汪應龍,及次子汪逵都是進士出身,汪應辰、汪逵父子都曾官至吏部尚書。

1

記憶驚人,5歲知書10歲能詩

學究鴻蒙,溫州知州張九成是其恩師

汪應辰(1118—1176年),初名洋,江西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人,世稱「玉山先生」。 宋紹興五年(1135年)參加禮部會試,名列第八、殿試擢為第一,時年十八歲,成為我國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汪應辰像

汪應辰幼時家境貧苦,父親在當地縣衙當差,收入微薄。因買不起燈油,晚上他就用松枝點燃照明,苦讀聖賢之書。汪應辰被譽為「神童」,五歲知書,且能認識很多生僻字。他有超強的記憶力,向人借書閱讀過目不忘。十歲時,汪應辰已會寫詩、作對聯。

紹興五年(1135年),汪應辰參加殿試。高宗皇帝看到他的試卷非常欣賞,欽點為頭名狀元。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宋高宗紹興六年《勅賜進士及第汪應辰》

宋高宗當然不知道汪應辰「幼凝重異常童」,從試卷的行文風格看,以為新科狀元是一位老成者。但汪應辰見駕時滿面稚氣的娃娃臉令他大出意外,經過詢問得知狀元才18歲,又見其行動合乎朝廷禮儀,答對簡明稱旨,宋高宗心中大喜,隨即賜名「應辰」,以應宋仁宗天聖年間,王拱辰18歲大魁天下之意(王拱辰,北宋仁宗天聖八年舉進士第一名,18歲狀元及第,仁宗賜名為拱辰)。而朝臣趙鼎見高宗為汪應辰賜名,也很高興地給他表字「聖錫」,意思就是紀念皇帝賜名。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汪應辰字

據史料記載,自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開科取士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被廢的1300多年時間裡,共有504人成為狀元。如果將遼、金、太平天國等政權的狀元計算在內,則有552名狀元。據《少年狀元汪應辰》一書表述,汪應辰未滿18歲便蟾宮折桂,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

汪應辰少年時受學於喻樗。喻樗是建炎三年(1129)的進士,曾在江西玉山擔任縣尉。就在這段時間,他看中了汪應辰的才智,並加以精心培養,後來又招他為女婿。汪應辰又了解到當時的張九成學問淵博,品行賢良,在請示喻樗同意後,遂跟隨張九成遊學,學問從此更加長進。

張九成為南宋紹興二年( 1132 )殿試狀元,為官不附權貴,主張抗金,反對議和,為秦檜所忌,謫守邵州,不久又被革職。秦檜死後被重新起用,出知溫州。

在張九成觸犯秦檜被貶邵州時,所交往的人因怕受到牽連,都與張九成斷絕了來往。而汪應辰卻不時寫信問候張九成,陪同老師去見好友,給處於孤立狀態的張九成莫大的安慰。甚至紹興十一年(1141)張九成父親病逝,汪應辰聞訊趕往海寧弔唁。

2

觸犯秦檜被貶流落嶺嶠17年

晚年歸隱溫州定居永嘉嶼北

汪應辰狀元及第後按照慣例,被派往地方鍛煉,授鎮東軍簽判,後召為秘書省正字。

時值南宋初年,金人仍然不斷騷擾。汪應辰力主抗金,收復中原。而高宗在秦檜一夥求和派的操縱下,一味退讓,派秦檜與金人議和。汪應辰對議和一事堅決反對,同時,還針對秦檜進行強烈抨擊。這引起了秦檜的忌恨,將汪應辰調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通判。汪應辰在嶺嶠流落17年之久,過著「蓬蒿滿徑,一室蕭然,飲粥不繼,人不堪其憂」的生活,但他「處之裕如,益以修身講學為事」。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永嘉嶼北村

紹興十七年(1147年),汪應辰十分敬重的宰相趙鼎被秦檜迫害至死,其家屬扶喪經過袁州,一路上竟無人敢出面相助。但汪應辰公然作文祭奠,又借給趙家兵卒助其子護喪回鄉。為此,他被指認為趙鼎的死黨。幸有同僚胡寅寫了一封公開信,說汪應辰曾受知於趙鼎,寫祭文悼念乃人之常情云云。在輿論壓力下,秦檜方才悻悻罷手。

在汪應辰長達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由於其品行高潔,剛直不阿,又力主抗金,反對議和,故屢遭秦檜的打壓與排擠。直到秦檜死後,他才回歸朝廷,先後主政閩中、川蜀,其後官至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等職。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永嘉嶼北村

由於屢遭陷害,汪應辰心生退隱之念。據相關譜牒載,汪應辰、汪應龍(原名沄,字聖雲。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官至奉議大夫)兄弟為避秦檜奸黨迫害,「一薰一蕕,香履抵溫」。他們沿著楠溪江逶迤行走數十里,來到菰田(今嶼北)定居。

狀元公歸隱永嘉,帶來一方崇文重教的良好風氣,當地文風大振。汪應辰除讀書著述外,常親往學宮講學,並書一聯云:耕能致富 讀可榮身。

這簡明的八個字所開創的耕讀之風,在楠溪江兩岸盛傳千年而不衰,其向人們宣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信條。

嶼北汪氏以「耕讀」二字為傳家之寶,身體力行,訓導子孫,教化一方。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澱,永嘉楠溪有了「溪山鄒魯」的美譽。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文定集》

汪應辰著有《唐書列傳辯證》、《玉山翰林詞草》、《玉山表奏》、《文定集》等四部著作,《文定集》被收入《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

淳熙三年(1176)二月,汪應辰在永嘉嶼北去世,享年五十九歲。

朝廷接到汪應辰去世訃告,太上皇、孝宗均震驚哀悼,並追封其為少師,謚文定。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永嘉嶼北尚書祠(攝於癸已年)

孝宗皇帝謂左右道:「汪應辰持身清簡,處事公明,廉潔自律,辦事幹練,真社稷之臣也。」乃為其畫像親筆題贊曰:「爾貌而豐,爾德而隆。奉親克孝,事君克忠。才兼文武,學究鴻蒙。生今之世,得古之風。」

南宋大儒朱熹非常崇敬汪應辰。汪應辰逝世後,朱熹在《祭汪尚書文》中稱讚汪應辰「惟公學貫九流,而不自以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為名;道尊德備,而不自以為得;位高聲重,而不自以為榮。」此外,他還留有《挽汪端明》詩三首。

說來也是有緣,汪逵的女婿,也就是汪應辰的孫女婿,永嘉溪口人戴蒙,後來拜在朱熹門下。戴蒙是南宋理學家,官太子侍讀,封朝議大夫,辭官回鄉後在永嘉創辦戴蒙書院(又稱明文書院),培養士子。溪口戴氏在宋代也是人才輩出,曾出過「戴氏八進士」。

汪應辰、汪應龍兄弟去世後,據說合葬於嶼北後塘灣,人稱狀元墳。而汪應辰次子汪逵病逝後葬於岩坦嶼西。兩座墓地均已被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3

孫子汪季良兩任平陽知縣興修水利

知州楊簡,劉紹寬、馬公愚等為之撰文勒碑

汪應辰兄弟歸隱楠溪,但其長子汪逄(字伯時),尚任福州府吏;次子汪逵,字仲路,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及第,淳熙十五年(1188年),以太學博士,兼實錄院檢討官,其為官清正,處事簡明,恪守家法,博學多識,有乃父遺風,屢經擢升,仕至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

而汪應辰的孫子、汪逵的長子汪季良曾連任平陽知縣。

汪季良,字子駟。開禧二年(1206)任平陽知縣。他既能按法令辦事,又能給民眾以方便。慎刑罰,簡徭役,以寬恕待人,並向民間公布十點要求:明君臣、親父子、和兄弟、謹夫婦、善朋友、視疾病、早安厝、嚴繼絕、保本業、戒斗訟。

由於平陽地處江邊平原,汪季良特別重視當地的水利工程,修建了埭、陡門等設施。嘉定二年(1209),汪季良見大量農田易旱澇,收成減少;再加江潮侵襲,漸成鹽鹼地,就發動鄉民在今蒼南縣舥艚陰均山麓築陰均大埭(今舥艚埭),埭旁又築三孔陰均陡門:天旱則蓄淡水以備灌溉,歲澇則開閘直瀉入海。鄉民林居雅、陳子直及鄭萬全兄弟,受到感召,傾獻全部家產助水利工程順利進行。一年內工程完成,江南農田從此長期受益。

汪季良還在埭旁的塗地上建立社倉,在青黃不接時開倉借貸,不收利息,待稻熟歸還;遇上饑荒年月,則無償賑濟。

楠溪史稱「溪山鄒魯」,他功不可沒!他是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

張孝祥《臨存帖》中提及汪應辰

汪季良在平陽一連兩任,於嘉定五年離任。鄉民感恩戴德,在陰均陡門旁建了陰均廟,廟中立汪季良像,並塑林居雅像陪祀。汪季良離任後逝世,鄉父老為之流淚並擺設路祭。後溫州知州楊簡為之撰《永嘉平陽陰均堤記》,並應民眾請求,手書「令君汪公遺愛恩波」八字,刻碑以為紀念。

平陽當地人士撰文記載,如今在埭上仍可見河水從閘中傾瀉入海,蔚為壯觀。附近的陰均廟,汪季良塑像仍在,邊上還可找到民國時期教育家劉紹寬撰文、書畫家馬公愚書寫的《重修陰均、東魁兩陡門記》石碑。

800多年風雨滄桑,陰均大埭和陡門在整個鰲江江南平原的抗台、排水、灌溉等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平陽知縣任上,汪季良還撰寫了《平陽會》四卷,葉適為之作序。而南宋藏書家、目錄學家陳振孫編寫的我國第二部著名的私家藏書提要題解目錄《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平陽號難治,為浙東三陽(指平陽、東陽、松陽三縣)之冠。季良治有聲,乃以一邑財計,自兩稅而下為二十一篇,終於歲會,旁通沿革,本末大略備矣。」此外,書中還有「季良,端明應辰之孫,佳士且能吏」之句,可見汪季良頗有爺爺汪應辰的遺風。

參考書籍

《少年狀元汪應辰》 汪濟著

《甌海軼聞》清 孫衣言 撰 張如元校箋

《宋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