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州八景之北山紅葉

真州八景之北山紅葉

原標題:真州八景之北山紅葉


「北山紅葉」是真州八景之一

北山在儀征北門外,縣誌卷四輿地誌山川,對城北的蜀岡、北山、城子山有註解:三山相連。

蜀岡在城北二里,與金陵相對。相傳地脈通蜀,故名。岡自冶山入境,綿亘數十里,東接江都。可見蜀岡是東西向長條狀的。

北山也在縣北二里,應該在今沿山河路一帶。縣誌說,這裡屬於蜀岡中部,其西俗傳為康王墩,土色黃潤可用,人每盜取,致傷本縣龍脈。諸生孫永烈等,呈請知縣胡崇倫,立碑禁止。許承遠捐資買山傍地,並屬於官,脈始得培。這康王墩對應今天的郵政局、北山花苑一帶。

城子山在縣北三里,對應今天的汽車站、黎明小區。縣誌說,其狀如城,故名。魏文帝築東巡台於此。城子山與北山相連,其狀如城,岡阜靡迤二十餘里。西迎大江,北走天長,宋兩京故道也。

縣誌卷一建置志「三國」條目記載,黃初三年(222),魏主丕率舟師擊吳,築東巡台於城子山,立馬賦詩,有「長江天限南北」之語。

查《三國志?孫權傳》轉引《吳錄》,黃初六年(225)十一月,魏文帝曹丕率十餘萬大軍,「旌旗彌數百里」,一心要渡江滅吳,在城子山築台臨江觀兵。當時正值大寒,北風呼嘯,帝見長江波濤洶湧,嘆曰: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這就是在真州誕生的成語「波濤洶湧」。

《三國志?魏書十九》:「(黃初六年)九月,築東巡台。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可見曹丕大軍是因為運河結冰,進不了長江。

曹丕還作了《廣陵於馬上作詩》: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


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


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

古公宅岐邑,實始剪殷商。


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


充國務耕殖,先零自破亡。


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


量宜運權略,六軍咸悅康。


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

曹丕詩中的「築室都徐方」,有個說法。據儀徵文化局孫慶飛先生「?城考」一文介紹,1961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殷煥章先生在作儀六丘陵地區古代文化遺址調查時,將曹山定為周代至春秋時的古文化遺址。孫慶飛曾對西周徐方的公子義都城(?城)遺址做過考證,認為其位於現在儀征市區的大慶路以西、萬年大道以東、真州路之北、寧通一級公路之南範圍內,而位於曹山的西周古文化遺址應該是?城的子城,所以歷代縣誌都稱其為城子山。曹丕所說的「築室都徐方」,應該是指城子山上的徐國子城遺迹。

曹丕是第一位在儀征留下詩作的帝王,後人將城子山命名為曹山。

北山上古迹眾多,除了東巡台以外,還有壯觀亭、扃(jiōng)岫亭、澄瀾閣、八蜡廟、北山寺、北山丞相泉等。

壯觀亭,北宋政和年間郡守詹度所建,米芾(1051-1107,字元章,太原人,官至淮陽知軍)為之書匾、作賦。他在《壯觀賦》中說道:「米元章登北山之宇,徘徊四顧,慨然嘆曰:壯哉!江山之觀也。」劉燾、楊萬里亦有記,米芾、蘇頌、陳造、高長灝、陳啟貞、陳邦楨、湯有光、陳鼎炎有詩,《壯觀賦》全文及上述記、詩盡在此條目中,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

扃岫亭,在壯觀亭東,宋發運使張汝賢在北山建了園子,他的侄子張嗣昌在山腰建了這個亭子。張汝賢還為此撰寫了《扃岫亭記》,記中解釋他為該亭取名的緣由,典出南朝齊駢文家孔稚珪(447-501,字德璋,山陰人,官至太子詹事)的《北山移文》中「宜扃岫幌、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句,扃是閂,岫是洞口,幌是窗戶,扃岫亭取的是「北山位置重要」的意思。

澄瀾閣,陸遊《入蜀記》有記:「北山永慶長老蘊常來郡,集於平易堂。遍游澄瀾閣、快哉亭,遂至壯觀以歸。」

八蜡廟,廟內祭祀著八種與農耕有密切關係的神靈,《禮記?效特牲第十一》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八種神靈為: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郵表畷(zhuì)神(田舍、開路、劃疆界)、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在先秦時代,八蜡祭祀是天子親自參與的重大祭祀活動,漢代以後與祭祀先祖與五祀(門、戶、井、灶、霤)逐漸合併為臘祭。按理八蜡廟全國各地都有,不足為奇。但儀征八蜡廟除上述神祗外,增祀了宋苗在成、元劉承忠、明黃得功。苗在成是宋代真州知州,抗金英雄;劉承忠是吳川人,元末江淮指揮使,元亡時投水殉節,在任時曾指揮江淮軍民滅蝗;黃得功是明末靖南侯,駐防儀征的抗清英雄。

縣誌上說,八蜡廟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明代萬曆年間,稅使暨祿建真武殿於廟前,將八蜡神移走,於是這裡的蜡祭就廢止了。後來,「土人」不知八蜡為何神,見有聖像草衣,以為是藥王,就建了三皇像,又在後殿祭祀財神和水車神,到了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監掣同知姚瑩與前令王澄、守備王嘉福勘查舊址,發現這樣亂建,對神靈不敬,失禮了,倡首捐修,請地方紳士吳紹芳管理維修工程,翻新和新建了若干廟舍,以大殿為中心,殿東建了三間財神殿,殿西建了劉猛將軍廟,殿前建了報功祠,祭祀苗再成、黃得功,殿後建了後樓,樓上祀奉玉皇大帝,樓下重塑八蜡神像。廟前建有三座山門,門前有月台,東、西廳院中,雜蒔花木。東壁啟窗,可玩北山紅葉,西園可以眺遠。大殿額篆,仍用汪夢紳所書「江天鎖鑰」四字。工竣,易名曰「祈年觀」。又捐置菜園、山田二處,以資香火。可見「北山紅葉」是八蜡廟東院的景色。

此外,儀徵人將八蜡廟的「蠟」字讀成「(乍)」,有人笑話咱儀徵人土得掉渣,卻不知這個蠟字真是個多音字,在這裡確實應該讀「zhà」的。

劉猛將軍廟,雍正二年(1724)詔令全國建「劉猛將軍廟」,春秋祭祀。縣誌卷十九《祠祀志》「廟」條目下還有「劉猛將軍廟」的記載。「劉猛將軍廟」原在八蜡廟西,雍正二年(1724)奉敇建廟,每年兩祭。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縣徐以觀、耿人鳳相繼創建,縣丞王蒼聯句詳之。道光十五年歸祀到八蜡廟中。

北山寺,原名崇因永慶寺,《縣誌》卷二十《祠祀志》「寺」條目有崇因永慶寺的記載。說寺在北山,是宋朝靖康初年由吳敏修建作功德院的,他的墓也在這裡;後來寺遷到了城裡。元朝大德年間(1297-1307),僧人又將寺遷回了北山故地;至順年間(1330-1332),湘潭籍的居士應道海。捐錢二萬五千緡,翻新大殿。殿成不久,居士亡故,葬於寺東盤山庵側(可見北山上還有個盤山庵);至正年間(1341-1368),應道海的兒子應發貴帶家小上墳,捐錢一萬五千緡,重塑佛像;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僧人范直重建;順治年間(1644-1661),知縣劉宗孟重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僧人杲如募修;嘉慶十五年(1810),僧人正心募建關帝殿三楹、西首群房三間;道光二十年(1840),僧人朗華募建大廳三間,客房、廊房四間,全寺佛像裝金,煥然一新。同時還捐出寺後一塊山地給普濟局,作為義冢,並在縣政府備了案。

《縣誌》里有宋王令、明倪霦、清魏衛吟詠北山寺的詩文。篇幅所限,僅錄王令《北山寺》:


上人合動山間興,吾恨衰遲學謝安。


約屐操笻那有限?吹雲落雨謾無端。(qióng)

先憑報信春枝動,預想分題雪屋寒。


林下不諳人世苦,笑將霜鬢與君看。

《縣誌》卷八《輿地誌》「名跡」條目有「少宰吳敏墓」的記載,說吳敏的墓在北山之原。按宋朝的規制,位兩府者(吳敏官至少宰,相當於副國級),有資格用自己的錢建寺奉祠。靖康元年(1126),吳敏聘請真州的歇了禪師創建了北山崇因永慶寺,而把自己的墓也選在了這裡。他本人在紹興年間去世,死後就葬在永慶寺。如今真州鎮的永慶村地名,就是從這裡來的。

《縣誌》卷三十《人物誌》「宦績上」條目有吳敏的介紹。吳敏(1082-1131),字元中,妙齡秀髮(看起來很可愛),大觀二年(1108)進士。蔡京(1047-1126,字元長,仙遊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官至宰相)喜歡他的文章,要將女兒嫁給他,吳敏沒有答應。但蔡京就是喜歡他,推薦他做中書侍郎。有人以吳敏缺少基層鍛煉為由,反對其任職。蔡京直接將吳敏引薦給宋徽宗,吳敏當上了中書舍人、給事中、權直學士院兼侍講。

金兵南侵,徽宗萌生退意,借口說要東巡,讓戶部尚書李梲先出守金陵。吳敏堅決反對,說:朝廷想放棄京師,沒有道理!果真有這樣的詔令發布,我拒不奉詔!東巡之行作罷。宣和七年(1125)冬,徽宗去意已決,命太子監國,因吳敏敢說真話,命吳敏輔助太子,並負責起草徽宗禪位給欽宗的詔書。欽宗即位後,任命吳敏為光祿大夫、少宰、兼中書侍郎。吳敏請辭,後以通議大夫就職。他說:國朝(宋朝)的制度,內閣任重,天下大權薈萃在宰相手中。臣雖然做了宰相,願意廣開言路,做到下情上達。


吳敏後來也有沉浮,兩度遭貶,又兩次啟用。紹興元年(1131),他任觀文殿大學士,為廣西、湖南宣撫使,後卒於任上。


《宋史》卷三百五十二有《吳敏傳》,內容與《縣誌》差不多。

阮元《廣陵詩事》卷六有「北山丞相泉」的記載:北山丞相泉,宋少宰吳敏所鑿,在北山寺西山麓,歲久湮沒。張抑高(儀徵文人)求得之,作《北山丞相泉》詩。

北山文化承載豐富,景色絕佳,入秋更是滿山紅葉,登高遠眺,城市和長江盡收眼底。

這一景,《府志》叫北山曉月。

諸乃方《浪淘沙?北山紅葉》:


訪道向崆峒,誰繼前蹤。北山聳峙白沙中。江上嵐光供遠眺,帆影西東。


驢背指丹楓,曲徑遙通。老僧款客剪秋菘。暮靄茶煙颺林杪,葉比花紅。



【北山紅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儀征事 的精彩文章:

探訪儀征古迹之新城三將軍廟

TAG:儀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