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長滿虱子

教育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長滿虱子

影之所以感人,正是因為現實中,教育大多不是這樣。套用張愛玲的一句話「教育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長滿了虱子。」

我們是否有勇氣將矛頭對準自己,直面華麗偽裝下的不堪呢?

今天想借一部電影,聊聊教育。

《嗝嗝老師》講的是一個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帶領F班學生逆襲的故事。

豆瓣評分7.4,新聞通評也挺高。

但個人認為跟《放牛班的春天》還差著一部《死亡詩社》的距離。

所以有些新聞就呵呵吧。

電影圍繞著女主不停面試老師崗位卻屢戰屢敗開始。而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是:這姑娘無時無刻不停打嗝。

我們也隨之了解了一種罕見的「圖雷特綜合症」。

但大家心中都有一個疑問:妹子既然控制不住打嗝,為啥非要當老師?!

電影閃回:

當女主還是小孩時,觀看學校演出時不停打嗝。

校長以為有人搗亂,她被叫上台。但她語氣平靜地告訴校長自己的病症,以及同學會因此嫌棄嘲笑她。

但校長溫和對她說:

「這裡是學校,我們都是來學習的。今天你給我們上了一課,你希望我們怎麼對待你呢?」

校長本來是要教育她的,此時卻把矛頭對準了自己。由此產生的尊重和理解,點燃了小女孩想當老師的理想。

說到教育,我們直覺反應就是怎麼教別人——老師怎麼教導壞學生,父母怎麼養熊孩子,領導怎麼管員工。

我們很少在「教育別人」之前,能開始「自我教育」。

畢竟,我們都容易看到別人眼中有刺,卻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

也許,將矛頭對準自己,恰恰是教育別人真正的起點。

故事開始,女主雖然成功當上老師。

但F班卻千方百計想整走她,眾多招數中這個頗為腦洞清奇。

提供特殊服務的小廣告滿大街都是,老師各種接騷擾電話。後來學生們作大發了,教室搞出小型爆炸。

校長決心開除學生,可老師沒責怪他們,而是替他們背鍋。

說是自己上化學課引起的事故,並且跟校長道歉。

學生們滿心懷疑:竟然有這種操作?

自此,敵對關係第一次出現緩和。

如果說教育希望帶來改變,那麼改變不是通過受過,而是「替人受過」實現的。

正如當初校長的反思感染了小女孩。如今小女孩成為老師,通過「替人受過」感染了她的學生。

所以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與此同時,缺乏自省的教育,有可能是一朵烏雲推動一朵烏雲。

影片中反面代表是總穿著西裝的精英男。

他管理A班,千方百計跟女老師對著干,想把F班整走。美其名曰是為了學校形象,其實內心深處,是通過打壓F班,來維護自己精英階級的優越感,以堅守他對於窮人發自內心的嫌棄。

私慾經過描眉撲粉塗口紅,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

而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同樣具有擴散性。

精英男老師的各種諷刺,終於造成了學生的報復,炸毀了他主導的學校參展項目。

校長一怒之下,不許F班在學校內上課。女老師苦苦哀求,校長同意F班如果能考試過關,就留下他們。

F班考試高分通過,卻被爆出偷試卷醜聞。

而這一切恰是「品學兼優」的A班學生搗的鬼。

精緻的利己主義,適當情況下,早晚會突破道德底線。

都說沒文化真可怕。

其實光有文化更可怕。

還記得電影《天才槍手》中,男學霸的反轉不?

沒文化頂多偷走一火車貨,而有文化的壞起來,整條鐵軌都能偷走。

A班學生的做法,老師懵了。他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教育出了個啥,

他將矛頭對準了自己:「沒有壞學生,只有壞老師」。

正如女教師一開始堅持的教育理念。

男老師在學校大會上說是自己泄露了試卷,替學生背鍋。男老師開啟「替人受過」模式,完成了自己的轉變。

犯了錯的男同學,眼中有淚主動把自己的徽章還給了老師。

這時,男老師正是通過自我教育,其實完成了對學生的教育。

電影之所以感人,正是因為現實中,教育大多不是這樣。套用張愛玲的一句話「教育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長滿了虱子。」

我們是否有勇氣將矛頭對準自己,直面華麗偽裝下的不堪呢?

我想試著做兩個反思:

反思一:

我們教育的動機是什麼?精緻的利己主義有多大影響?

來看一下我們的高考標語:

青黴素的發明人弗萊明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他的獲獎感言:

「我是懷著為人類減少痛苦的願望進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為那些看不起病的窮人。」

假如照我們的邏輯上大學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掙工資,娶媳婦……

他估計很難發明出減少全人類痛苦的青黴素……

而是會這樣:

他成為收入頗高的醫生,開了私立醫院,去度娘做廣告,開連鎖,賺的盆滿缽金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

被我們報道羨慕……

只是我們的孩子病的時候,就沒有青黴素可以打了,我們孩子一出生,就有打不完的假疫苗……

反思二:

教育的力量在於相信並喚醒學生的天賦,我們如何看待?

影片中嗝嗝老師的教學不走尋常路。

她家訪時,有個學生在貧民窟打牌差點被警察抓,她回來讓這學生教全班學生打牌,鼓勵他天賦異稟,數學超好,以後去華爾街做股票……

西方教育傾向於:教育在於相信並且喚醒學生的天賦。

這一點,我們似乎可以從詞源上窺探一二。

英語中的education來自拉丁語,e(出來)+duc(引導)+後綴,所以education拉丁文可以理解為:

把學生的天資引導出來。

這一點,在很多教育類的影片中其實都有體現。

現實中的例子也舉不勝數:

有一個英國小女孩,被叫家長了。老師說她上課老愛動,懷疑她有多動症,讓媽媽帶她去了醫院。

跟醫生溝通後,醫生跟媽媽一起出去了,但打開了桌子上收音機。

他們剛走,女孩就隨音樂翩翩起舞。

醫生說:「夫人,這孩子不是有病,而是個天生的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學校吧。」

這個小姑娘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音樂劇《貓》的編舞。作為百老匯歷史上最長演不衰的劇目,《貓》連演上萬場。

當然姑娘也成了億萬富翁,並且被英國女王封為女爵士。

我們再來看看中文中的「教」的詞源:「教」在甲骨文中,其右是一隻手拿了一條教鞭(棍子),左下方是個「子」(小孩),「子」上面的兩個叉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徵性符號。

我們奉行的教育是,我教你學東西,不打不成器。

這一點,在很多被老師父母揍紅的屁股上都有所體現。

現在體罰少了,但是在精神世界裡,權威卻無處不在。我們教育,更多強調服從,而不是鼓勵個性發展的質疑。

美國有些大學課堂中國留學生比較多。結果上課老師被嚇跑了,因為「死寂沉沉,沒人願意提問」。

加拿大安省教育,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提交作業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設計,比如一篇作文,一個視頻,或者是一首歌。

而我們的孩子們,從小有做不完的統一試卷。

人們經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否想過,我們教育的起點,本身可能就有問題呢?

畢竟孩子生而不同。

所以,當什麼時候不再通過布置孩子畫家裡的車,來了解父母經濟狀況……

不再講課知識只講一半,而把另一半留到輔導班去講……

當什麼時候,我們能承認我們的教育並不華麗,反而上面有許多虱子……

教育才真正開始。

你看過這部電影嗎?

移步留言區和我們聊聊吧

7G關愛中心

周一至周六早10點至晚10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7Gtv奇蹟網 的精彩文章:

內疚:把你帶向神?還是讓你遠離神?
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個奇蹟

TAG:7Gtv奇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