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終於輸給你,還好沒放棄

終於輸給你,還好沒放棄




幾個月前,在美國舊金山的一間辦公室里,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展開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辯論。


 


那位男性,是以色列國際辯論協會主席Dan Zafrir,而那位加引號的女性,則是能夠發出「手機智能助手語調和金屬發聲器混合女聲」的機器——

IBM的AI辯論機器Project Debater。


 



 



在這場比賽中,雙方就「是否應當資助太空探索」、「是否增加遠程醫療的使用」兩大議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比賽的規則是1對1,人機雙方各有4分鐘陳述自己的觀點、4分鐘反駁對方的觀點,以及2分鐘進行總結陳詞,隨後根據在場數十位專業評委的投票數而判斷輸贏。


 


最終,在太空探索的話題上,Project Debater比她的人類對手多出了9票,獲得了比賽勝利。


 


這個外觀看上去像是一塊黑色大石頭的AI辯論機器,終於在6歲時第一次正式在公眾面前亮相,並擊敗了人類頂尖高手。

 


賽後,不少媒體就此進行了報道,但其影響更多停留在技術圈層,並沒有像其它一些「AI擊敗人類棋王」的案例一樣,形成了全民級話題。


 


但,無論是否被熱炒,AI辯論擊敗人類這件事的意義,可能遠比大眾能看到的深遠的多。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起點在哪裡

 


一個普遍存在於人類群體中的規律——

人類往往容易忽視,自己已經具備的某種能力或優勢,是多麼難得:


 


比如名門顯貴子弟,日後取得成就後,往往不承認家庭出身對人的後天發展有什麼影響,「全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再比如,人們常說「有啥別有病」,但平時往往根本不在乎怎麼糟蹋自己的身體。等到生病時,哪怕只是頭疼發燒,也會默念一萬遍,只要能過上平時的正常生活,怎麼都行啊。


 


而拿聆聽、閱讀、思考、分析、表達,這些人類最最基礎的功能來說。我們已經忘記人類祖先通過群居部落的大量繁瑣事務,一次次打磨溝通技巧,在不斷的說服和被說服中,將溝通能力傳承後代。進而,隨著生產力發展,終於有哲人、演講家、教師等不必從事體力勞動的群體,可以集中畢生之力打磨邏輯、思考這些「形而上」的虛幻之物。再到後來,媒體和傳播渠道的爆炸,促使更多的人靠表達出位,成為演員、明星甚至是一國首腦。


 


我們現在看來美劇中的明星們唇槍舌戰精彩紛呈,節奏緊張引人入勝,那可是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傳承下來的技藝——

現代辯論的出現和發展,本就是古希臘先哲們為了討論公共事務和釐清複雜的道德問題,而開展的無數次辯論所開創的人類表達精華傳承。

 


人類達到這一步,經歷了多少年?最早記載辯論場面的《荷馬史詩》,寫於公元前11世紀,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稷下學宮」,即那個蘇秦張儀們縱橫天下的說客時代,距離現在也有2374年了。







而如今,Project Debater僅用了6年時間,就可以在真實的辯論環境中戰勝頂尖的人類辯手。

就如同一個原本連理解人類表達都很困難的嬰兒,6歲時便可以聽懂專業辯手長達四分鐘的迅捷發言,不僅語速極快,其中還包括著多層複雜論據,更遑論背後深奧的道德考量。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孩子不僅能夠聽懂,還要迅速在億萬材料的信息海中找出一兩千字最核心的抗辯主題,不僅能夠直指對方立論的薄弱環節,更能自圓其說,完成論證己方觀點的完美閉環……


 


原本,人類長於理解力,而短於記憶力。計算機則擁有無窮的記憶力,卻很難理解人類的表達,更不要說做出同樣水平的回應了。

如今,計算機在無窮記憶力基礎上,可以利用人類的表達說服人類,你覺得這樣的里程碑式進展,應該如何評價?

 


請回答2018


 


為什麼「AI戰勝人類棋王」能夠被廣泛關注?一個原因在於,大眾非常容易理解這其中的意義。且不說圍棋作為人類最後的智力禁地,一直以來無法被計算機硬攻拿下,如今通過演算法改變繞過了算力上限,一舉「暗渡陳倉」頗出人意外。更重要在於,人們非常明白,這樣的技術進展將如何對人類社會產生實際益處:

無論是最基本的複雜運算,還是更抽象的理論推理,都可以將難題扔給AI。


 


至於AI辯論勝過人類,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很難有一個具象的概念:這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對我有什麼用?

 


我們的人生,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就是而無數個決定組成的。

在某些關頭做出的不同選擇,使得我們走上了不同的人生,成為了不同的角色,收穫了不同的結果。這樣的決定或大或小,貫穿於我們的每分每秒,直至一生。


 


然而容易令人困擾的是,這些決策中有大量決策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像是「該不該犯罪」這種一眼即知的問題,其實很少困擾我們,真正讓人類心煩的,是「該學文科還是理科?」「該不該接受TA的示好?」「如何從30 份類似的簡歷中挑出合適的幫手?」這種問題,天知道該怎麼辦。


 


雖然我們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能有不少人會幫助你,但

人類的決策思維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一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預設立場,幾乎在任何問題上,每個人的視角、經歷、認知,都影響著他看問題的角度、心態。換句話說,人是基本不可能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完全客觀」的。


 


二是人類的精力、時間、腦容量、處理速度是非常有限的。無論有多少人手,無論這些人多麼學識廣博,大部分情況下,你還是只能基於非常有限的素材證據,去儘快做出一個看起來合邏輯的決定。


 


沒錯,這就是Project Debater們可以用武之地。

她們比人類更優越的就在於此,不僅可以提供「無偏頗」的觀點,給決策者提供更為中立,不受利益影響的信息。而且還能從與主題相關的數百萬篇新聞和論文等材料中,找出符合邏輯的見解,完全沒有「材料不足」之虞。


 



(美國選舉中的電視辯論)


 


沒錯,AI學會辯論,根本目的不是去擊敗甚至代替人類,而是通過這樣的訓練,讓AI足以輔助人類,做出更高價值、更中立、更有底氣的決策。


 


以後報志願、談戀愛、跳槽……之前,就不用再去廟裡抽籤了。

可以說,以IBM科學家為代表的人類,辛辛苦苦花6年時間把AI拉扯大,就是希望有一天「輸給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表明,她終於值得人類依靠了。


 


因此,儘管在2012年時,Project Debater竟然在「體育是否應該作為必修課」這樣的話題上,引用出「多個論文表示蜥蜴不會從運動中獲得益處」這樣離譜的論據。但好在科學家們並未因成長的煩惱而放棄,終於等到了她長大的這一天。


 


故事剛剛開始


 


無疑,Project Debater是人類智慧實踐的結晶之一,然而即便強大如她,也不過屬於目前AI領域多個探索賽道其中的一條。像這樣有趣的故事,地球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


 


日前,Discovery探索頻道推出了一部名為《This is AI》的紀錄片,在這部由十個章節組成的AI全景紀實中,Project Debater位列第二章節「與機器爭辯」。


 


這是我目前看過的市面上所有講述AI的紀錄片中,最清晰直白,最容易理解,也最實實在在的一部。

在這裡,沒有遙遠的猜測或過於宏大的論述,只有一個個真實存在的案例、問題和實踐。你能看到人類是如何利用AI,一個個攻克技術難題,又如何在與AI共處中,探索出新的分配結構和認知體系,彷彿一部「科技創世紀」。


 


這十個自成邏輯的章節,從「理解人類語言」,再到「與機器爭辯」,進而探討「機器如何學習」,最終直到「與機器融為一體」。

無論你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從業者,媒體人,學生,甚至只是一名路人,都值得一看。因為這部紀錄片所描述的內容,包含了人類改變自身命運的最新實踐和未來可能,更不必提連中學生都能看懂。


 


就是這部紀錄片——


 



接下來一個半小時里,你可以找個舒服的地方,安靜享受思維與認知的快感。如果時間不夠也沒關係,收藏起來這篇文章,每天看個幾分鐘,用來下飯也是好的。



特別策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阿里新浪:46次談判,一個里程碑| 前操盤手回憶(三)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