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金庸「遺產」曝光:你所不知道的金庸,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樑!

金庸「遺產」曝光:你所不知道的金庸,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樑!










10月30日晚,傳來金庸逝世的消息,如一乍巨雷,震癱了網路,震痛了人心。







這次,真的不再是謠言,

金庸老先生於香港病逝,享年94歲



金老先生那句話仍在耳畔:「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那個陪著我們走過童年,鼓舞著我們大鬧人生的金大俠,如今悄然離去,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昨天的李詠,今天的金庸,他們都在我們的記憶里一個個悄然退場,我們只能悼念,我們永遠懷念……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武俠小說首字串起的對聯,至今,每一部都印象深刻。



只是,從此江湖無大俠,只留經典在人間。而這些經典著作,正是他留給我們,留給國人最豐厚的遺產。







有人說,小時候看金庸看的是兒女江湖,長大後看金庸看的是家國情仇。



誠然,世人皆知金庸兒女情長的江湖夢,卻不知查良鏞為國為民的家國情。




1937年,日本

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殷實的家境被掠奪一空,母親與弟弟也死於戰爭中,正值少年的查良鏞立志「要在維護國家尊嚴上發揮作用」。




他用文字痛斥漢奸,揮斥方遒,即使身處被漢奸視為暗殺名單第一人的境地也不曾畏懼。




一次,金庸結束報社的工作與同事一道返回寓所休息。




寓所的門口擺了一個大的郵包,金庸以為是正常郵包彎腰就想撿,同事覺得可疑拉住了他。

片刻後那個裝有炸彈的郵包引炸。



爆炸轟隆,煙霧濃濃,而他雲淡風輕,奮筆疾書,更致力撥亂反正。




在香港回歸前,有一批內地和香港的知名人士為了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作出了巨大貢獻,而金庸就是其中一人。





1981年,鄧小平接見金庸




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華前,

專程繞道香港與他單獨會晤,希望在香港殖民問題上能得到他的支持。




但他大手一揮,斷然拒絕了這位鐵娘子的

無理要求。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

他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組成員。




他推動了香港基本法的形成,

他在人民日報上

呼喚香港回歸,他讓大家接受

一國兩制……




香港得以順利回歸祖國懷抱,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日,報社外槍聲不斷,鬥爭不絕,他坐在椅子上,不苟言笑,一遍抽煙一邊寫稿。




眾人問道:寫的是什麼?




《笑傲江湖》!」




他就是這樣,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

把自己的滿腔怨憤和愛國之情都寫進了俠骨柔情的小說中去




愛國有很多種方式,他選擇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愛國有很多種方式,

他以文代伐愛著這個國家,以文為露滋養了一代國民。




金庸,這位武俠泰斗,這位愛國文人

應該被民族銘記,被時代銘記。







魯迅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是的,無論是以筆代伐,還是拚命硬幹,無論為民請命還是捨身求法,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深愛著我們的這個國家。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








他受命於年過半百,把家搬到珠海,他帶著團隊走上艱難的創新之路,開啟了十幾年的超級工程。




途中,因勞累過度,他曾倒下了。鼻腔大出血,4天內實施了兩次全麻手術,而醒來的第一件事情仍是了解工程情況。







最難的要數海底隧道的安裝工程。2014年11月,沉管E15第一次安裝因基床回淤受阻失敗。







他靜靜地守在安裝船上,雙目凝視著海面,紋絲不動站在那裡,彷彿一根「定海神針」,有人讓他回去躺一會,可他只要還能站著就絕不躺著。




2015年2月,沉管E15第二次安裝,因基床面突然出現大面積異常堆積物再次回撤。







那一刻,工程師、指揮艙的員工、施工人員坐在甲板上哭了很久很久。




一個月之後,E15第三次下水,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15沉管終於安裝成功。







這個讓中國由橋樑大國邁向橋樑強國的超級跨海工程,正是這個頭髮花白的老頭和一群手掌粗糙的工人建成的。







最後,林鳴佝僂著身體用跑完港珠澳大橋全程的方式來紀念大橋的竣工,來紀念他嘔心瀝血為國家造橋貢獻了自己數十載的人生,來證明他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有多深沉。







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




一期《朗讀者》節目中,短短17分鐘里,一位96歲的老軍醫,不僅讓董卿淚如雨下,更讓人看哭了三次!




在手術台上站了70多年,一生醫過16000萬名病人,被譽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肝臟外科之父,2005年從胡錦濤同志手中接過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老軍醫就是吳孟超。







他有一雙神奇的手,由於拿了70年的手術刀,這雙手已經嚴重變形……







他還有一雙特殊的腳,由於手術長時間站立,他的腳趾已經不能正常併攏!







在這70年里,他不僅憑醫術,更憑仁愛感動世人!




給病人檢查前,他先會把手搓熱,檢查完後,總幫病人吧衣服拉好,腰帶系好。








為了給病人省錢,他給醫生們立下規矩:




B超能解決問題,決不讓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病人帶來的片子能診斷清楚,決不讓他們做第二次檢查;能用普通消炎藥,決不用高檔抗生素……




經常有人不遠千里為見吳老而來,

在醫院門口

撲通一聲跪下,遞上帶來的CT片,然後期待著口口相傳的那句話:「還有救,來住院吧!」




有次吳老查房,當詢問完病人的情況準備離開時,一位病人突然拉住他,輕輕起身,深情地吻了他的手!







這個突如其來的吻有些意外,但吳老轉身抱著病人的頭,在患者的臉上輕輕地也吻了一下。







一位作者曾說「

若不是有著託付生命的感謝和恩情,怎會讓最不善表達的國人報之以吻?」




愛國有很多種方式,他選擇了治病救人。這就是只要還能站著,就不會放下手術刀的老軍醫吳孟超,值得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1993年,全世界先進國家的科學家們齊聚日本東京,討論新一代的射電「大望遠鏡」時,南仁東激動地對同行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就此,他將餘生的22年全部投入到建設射電「大望遠鏡」當中。




他單槍匹馬帶著鹹菜,扛起鋤頭,跑遍全國各地,穿梭在當地老農都不敢走的荒郊野外、原始森林,這一走就是11年。




最終選址雲貴高原喀斯特窪地。







選址有眉目了接著就是立項,立項沒成功就意味著11年的心血付諸東流。




自此,他當起了推銷員,無論大會小會、國外國內,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




沒經費就自己掏腰包買火車票跑遍中國,一家一家的去談,去拉合作單位。







他在科學院會議上力爭:




「第一,我們幹了十幾年,沒有名分,我們要名分,這麼多人參與了,到底是有沒有可能立項?第二,我們身無分文,別人搞大科學工程預研究,上千萬上億,我們囊空如洗。」




在難以想像的艱難中,他堅持了12年,2007年,國家終於批准了立項申請。




2011年,開始動工。




大到設備,小到一顆螺絲釘他都要親力親為,因為這實在來之不易。








大鍋在一點點建成,他的身體在一天天衰弱。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正式竣工!因為南仁東建造的「天眼」中國發現了類地星球,中國天文領域領先世界整整20年!








消息一出,全中國都沸騰了!國際上更是一片意外和贊聲。




在歡呼和掌聲之前,沒人能懂這個老人曾經歷過怎樣的孤立無援,曾有過多少個無眠的夜晚,在歡呼和掌聲後,沒人知道他因跋涉無數,雙腿成疾,聲音嘶啞,一直都有的肺癌病情日益惡化。




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他再也沒有等到幾天後的FAST工程一周年慶,他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




他去世前曾留有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




乾乾淨淨地來,單槍匹馬地做,默默無聞地走。




只留下中國科學家的淡泊和風骨,只留下一個老者對這個國家難以言表的深情!





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林俊德




這位老院士因為一句「坐著休息,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來了」才開始走進大眾視線。







他在羅布泊堅守52年,參與了我國所有的核試驗,西北的風沙滄桑了52年,也侵蝕了他與癌症作伴的晚年。




在被告知還有幾個月的壽命時,他拒絕做手術,要把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幾萬個關係國家利益的文件還沒保存好;整理移交一生積累的全部科研試驗技術資料;指導進行到一半的科研工作、布置後續實驗任務……







病房裡,滿臉皺紋和擔憂的老奶奶端著老伴的臉小心地說:「醫生想叫你休息一會」,老頭換了幾口氣才從氧氣罩下用力蹦出幾個字:「坐著休息,我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來了」。








此情此景,見過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在他永遠告別這個世界最後一天,他的時間,他的愛,他惋惜的淚水,給的仍是工作和國家,永遠來不及給家人一點點溫存。






抗洪英雄董萬瑞將軍




1998年的洪災,成為祖國一代人深刻的回憶,也讓很多人記住了56歲高齡的董萬瑞將軍。







滔天洪水席捲而來的千鈞一髮,他仍然堅守的長江大堤堅持指揮,決意與大堤共存亡,整整72小時沒合眼,能睜著他絕不閉一下。




大堤之下,用血肉之軀為人民建起城牆的正是這一群真正浴血奮戰的子弟兵……







抗洪成功,洪水退去,目送英雄,這位老將軍那一雙無比堅定的雙眼終於流下了兩行熱淚,這個國家,他深愛著,我們也深愛著。






「永不停轉的陀螺」高伯龍




86歲的高齡穿著跨欄背心上了央視新聞。








讓人震撼的是他斑禿的頭髮下那一雙犀利到讓人生畏的眼睛,正是這一雙眼睛給中國的尖端武器裝上了「火眼金睛」,指哪打哪,讓其他強國不得不敬中國三分。




這個了不起的老頭一輩子隱姓埋名,

以自己的方式默默

為中國不再受人欺凌而奉獻了一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辦公室里怎麼可能研究水稻,要下到田裡成為真正的農民」。







他的一生就這樣行走在田間地頭,做起了地地道道臉朝黃泥背朝天的農民,不斷為全人類創造新的奇蹟,使全世界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豐收。







巨人稻的成功,使得人類水稻畝產正式過噸。




海水稻的成功,使得中國憑空新增耕地2.8億畝。




去鎘稻的成功,使得咱們從吃的飽,向吃的安全成功跨越。


........




何時都別忘了這位英雄的叮嚀:「吃飽了肚子,也不能浪費!」




1962年,127名大、中專畢業生和242名工人,來到了塞罕壩這片陌生的荒漠。







半個多世紀,用他們的汗水、他們的淚水、他們的青春,澆灌了這篇荒漠,培育了112萬畝林田。這一切,都只為給祖國添上一抹綠蔭。







68年前,我們贏了朝鮮戰爭,但卻有197653名同胞犧牲在了異國他鄉,再也沒能回家。








而今年,在抗戰老兵的會議上,一群白髮蒼蒼的老人滿含淚水向逝去的戰友致敬,「我們不是英雄,在戰場上沒回來的才是英雄」。







愛國的方式有很多種,他們……為國獻身!


……




中國有你們,何其有幸!







古人言,人不可無志,國不可無魂。眾人致志,立國之魂。





我選擇以文代伐,你選擇拚命硬幹;你能夠治病救人,我願意獻身為民。




一顆顆碧血丹青,一個個俠骨柔情,就這樣立起了中國之志,傳承了民族之魂。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蹩。




人生就該大鬧一場,為國,有俠之大者的轟轟烈烈;為民,有橫眉俯首的拳拳之情。




誠如先烈,誠如英雄,誠如魯迅,誠如金庸。




金老,走好,我們江湖見!




註: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 往期精彩回顧 ?




癌症的真相:為自己為孩子,我們都應該讀讀這篇文章 ...


李詠患癌去世:我是主持人李詠,下期節目我們再見!



 · 

會員全場95折

 · 


 ·

送200元無門檻現金券

· 


優惠可疊加 











嬌媽有話說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好多朋友跟嬌媽留言說找不到教育了,為了讓大家更快地找到教育,並不錯過我的更新,

大家可以給教育設置星標哦,按下面的方法設置,就不會找不到我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 的精彩文章:

媽媽的有效期只有10年,爸爸也一樣(很現實)
孩子6歲前沒立好規矩,以後就管不了!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