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哪裡人上三甲醫院最容易|大象公會

中國哪裡人上三甲醫院最容易|大象公會



為什麼三甲醫院集中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為什麼蘇州、深圳的三甲醫院,遠少於南昌、南寧、蘭州、西寧?






文|朱不換




看病手術哪家強?三甲醫院最繁忙。




在中國人心目中,三級甲等醫院是優質醫療水平的象徵。許多人若是自己或家人患病,一定要去三甲醫院掛個號才放心。




挂號處前人人平等,但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人們的日常經驗里,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動輒擁有十幾家、幾十家三甲醫院。而普通地級市往往只有一兩家,對這裡的居民而言,重大疑難疾病的治療,常常是一言難盡的心頭之痛。




中國三甲醫院數量分布的統計數據極為混亂,多個權威數據都有不小出入。但綜合多份數據,我們仍可以得出如下統計:




● 綜合《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和富通保險《中國內地三級甲等醫院及特選醫院名單》估算的各省市三甲醫院數據,部分省份可能有數字出入




統計結果與日常經驗並無差別:三甲醫院大多集中於東部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西部與東部、普通地市和省會地區的三甲醫院資源數量十分懸殊。




在醫療資源匱乏地區,那些雖然煎熬、尚能硬挺的慢性疾病,許多人會選擇硬扛忍過去。對於那些時不我待的重病急病患者和家屬來說,輾轉千里就醫,則是異常艱辛的苦差。





● 安徽省立醫院病房的患者、家屬與護工




為什麼三甲醫院的地域分布如此懸殊,令許多人只能千里求醫?為什麼三甲醫院扎堆京滬和省會城市?






經濟發達程度決定了醫院分布嗎



最直觀的回答大概是,東部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經濟發達,當地居民醫療消費力強,地方政府對醫院的財政撥款更多,使得醫院的配套軟硬體更完善更強大,三甲醫院也就更多。



單從三甲醫院的評比要求看,醫院的經濟實力,確實是醫院能否達到三甲標準的重要條件。




三甲醫院所屬的三級醫院,必須擁有500張以上的住院床位。2011年版《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進一步規定了六章636款標準,對硬體設備水平和員工高級資質有著硬性要求:







按照這些硬體標準,東部比西部更富裕,行政中心城市比邊遠地區富裕,相應的優質醫院也更多,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僅僅看經濟發展情況,無法解釋一些發達省份內部懸殊的醫療資源差別。比如,同在江蘇,蘇州2017年GDP雖然高達省會南京的1.5倍,但三甲醫院資源遠遠不及南京。同在廣東,深圳的GDP雖然高於廣州,但三甲醫院數量不及廣州的三分之一。





● 

綜合《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富通保險《中國內地三級甲等醫院及特選醫院名單》、廣東省衛計委網站和各醫院官網數據估算




跨省域的對比則更加突出:蘇州、深圳的三甲醫院數量,甚至遠少於在經濟上遠遠落後他們的南昌、南寧、蘭州、西寧等省會城市。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廣州擁有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南京擁有南京大學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這些知名醫學院校多位於省會,可以大大提升當地醫院的實力。




●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起源於1866年創建的博濟醫學堂,孫中山曾在此就讀




確實,知名三甲醫院密集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往往也擁有知名醫學院校。而且,這些三甲醫院通常是當地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




在三級醫院的評審標準中,要求醫院的教學師資、設備設施達到醫學本科、研究生的臨床教學和科研需求。這樣,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在評選三甲醫院方面自然更有優勢。





●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2016年醫院排行榜(全國綜合)中,前十的醫院有一半位於北京和上海。這些醫院都是著名醫學院的附屬醫院 (解放軍總醫院同時是解放軍醫學院)




那麼,是因為醫學院校扎堆直轄市和省會,所以三甲醫院也跟著走,扎堆這些地方嗎?




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醫學院校並不像三甲醫院這樣高度地域集中。




目前,中國已有超過280所具有醫學門類的本科院校,散布在全國各地。即使把範圍再縮小一些,只考慮那些被 ECFMG (美國外國醫學畢業生教育委員會)等國際標準認可的醫學院,數量也超過 160所,其中大部分都散布在非直轄、非省會的普通地市。





● 

wdoms.org收錄了世界各地的醫學院,各醫學院的 Sponsor Notes標註了該醫院是否被 ECFMG等認可。 ECFMG 認可的醫學院畢業生,可以申請ECFMG認證和美國執業醫生資格考試(USMLE)




事實上,三甲醫院扎堆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國公立醫院的行政等級體系。




高行政級別的醫院聚集於直轄市和省會,而醫院的行政級別,長期以來決定了醫院的資金、硬體、人才、項目資格等資源分配。






你們院長是廳級、處級,還是科級?



按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庄一強的說法,中國的公立醫院有鄉鎮屬、縣屬、市屬、省會市屬、省屬、部屬六個層次。即使同是三甲醫院,行政級別也不一樣。




比如,據武漢大學前校長顧海良介紹,武漢大學幾家附屬醫院是省屬廳局級醫院,醫院院長和書記是副廳級。而各地的縣醫院院長通常只是科級/副科級。




醫院的行政級別,始於戰爭年代。過去紅軍、八路軍醫院就區分行政級別,按級別配置資源。 在「一切服務於戰爭」 的思想指導下, 醫院是用行政辦法統一管理的准軍事化組織, 對醫護人員實行供給制。





● 

延安中央醫院





● 

解放軍總醫院。由於解放軍的各大軍區、省軍區和警備區機關駐地大都位於直轄市、省會,解放軍的超過90家三級醫院大部分也聚集於直轄市和省會




1949年後,公立醫院仍然沿襲傳統,依據醫院規模和隸屬關係,確定醫院的行政級別和幹部職級待遇。這樣不僅導致了醫院領導的官員意識強烈,也令醫院因行政級別不同而有了資源和待遇的差別。






●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2016年列出的綜合性三甲醫院中,廣州擁有18所,絕大多為部屬醫院和省屬醫院;深圳市只有6所,均為市屬或區屬




在行政級別主導的醫院體系下,不僅醫院的資源分配由行政等級和部門隸屬關係決定,而且,患者有資格去什麼樣的醫院就診,一度也取決於患者的社會地位。




1980年代之前,農民去縣醫院看病,要開證明信;各省每年進京看病的人數也有嚴格限制,需要通過各省衛生廳開具介紹信、轉診證明。




曾任北京協和醫院醫生的於宗河回憶,有條件辦手續來北京求診的病人,確診後常常發現只是頭痛胸悶之類的神經官能症;真正的大病患者,卻無法轉診過來。






● 

北京協和醫院在文革期間改名反帝醫院




改革開放後,普通患者才有了選擇醫院、自主異地就診的自由。




1987年,時任衛生部長陳敏章上任後,逐步開啟了醫院分級評審制度。醫院分級評審的部分初衷,是改變「以往按行政區劃、隸屬關係、部門所有、條塊分割體制而設置與管理,造成了布局不合理和資源浪費的弊端」。




按照1989年《醫院分級管理辦法( 試行) 》,醫療機構不再強調行政級別,而是根據其功能、條件、技術和服務質量等評定等級,分級管理。





● 

陳敏章主持衛生部的十年間(1987-1998),力推醫院分級評審制度




然而,醫院分級評審的實行,實際上加重了醫院的地域懸殊分化。




實行新的分級制度後,醫院的行政級別仍然存在,仍可以依據行政級別爭取話語權和資源,在新分級下保持優勢。而且,分級評審由衛生行政部門實施,高行政級別醫院院長常常兼任當地衛生部門領導,這也使得高行政級別醫院更容易通過評審。





● 

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黨組成員、自治區人民醫院原院長王煒。中心醫院院長兼任衛生系統領導,2017年之前曾是許多地區衛生系統的常態




這樣,高行政級別的大醫院更容易評審成為三甲醫院。而三甲評級,就如一款國家認證的金字廣告,令醫院更容易贏得患者的信賴,吸引各地患者前來就診消費。中心城市高級別醫院規模越來越大,與普通地市醫院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 

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排隊現場。鄭附一院床位達10000張,號稱全球最大醫院。然而,春運般擁擠的就診隊伍,也意味著河南省醫療資源分布的懸殊






取消醫院行政級別,並不容易



醫院行政級別差異,導致的醫療資源地域失衡等種種問題,實際上早已為人所知。




從1980年代末開始,就有人呼籲廢除醫院幹部的行政級別。近幾年,國務院和各地政府也陸續出台文件,要求逐步取消醫院行政級別,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




已經擁有高行政級別的醫院,決不願失去已有的紅頂子。而且,直轄市、省會地區的高級別醫院往往還承擔了中央和省市領導人的保健任務,作為中央保健基地或省直保健基地。





●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幹部保健樓





● 

吉林省醫保局在《關於落實省直保健對象醫療保險待遇相關事宜的通知》中為省直退休廳級幹部選擇的保健醫生,全部來自省會長春的六家三甲醫院




擁有與領導人溝通的通天渠道,讓這些醫院在爭取和保留資源方面更具優勢。連醫保部門的官員也不免慨嘆,實施改革時只能躲著醫院走。




因為,大醫院惹不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解釋中子星併合後的餘暉|Nature自然科研
乾隆深愛皇后富察氏?這種想法可能太天真了|大象文摘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