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2011年,巴塞爾藝博會宣布收購香港藝博會(ART HK)百分之六十的股份。也同時在這一年,國際畫廊開始進入香港,紐約高古軒,馬里安·古德曼、倫敦的白立方畫廊,巴黎的候巴克在藝博會期間紛紛登場,對這塊剛出爐四年就成為亞洲最頂尖的藝博會蛋糕垂涎欲滴。也是在藝博會期間,一場以行為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創作於1975年的作品《藝術必須是美的,藝術家必須是美的》為切入點的辯論隨即展開。正如阿布拉莫維奇用行為藝術質問「美」的含義、身體與思想的邊界一樣,這場看似是與藝博會同期舉辦的辯論活動,實則也是在以藝術來回應在在香港極速進行著的全球化進程中,藝術家所面臨的個體身份認知問題。


而作為討論嘉賓之一的新加坡藝術家黃漢明,在無任何人知情的情況下,以王家衛導演作品《花樣年華》中張曼玉-這個被公認的「美麗」的形象出現在現場,他在演講中途,褪去了那個所謂的「美麗」外表,呈現出真實的男性身份,這一行為讓在場的人們大為驚嘆,卻也是黃漢明在身體力行地在提出他作品中一直以來在討論的文化上的身份問題,在創作中藝術家總是以電影這一媒介來影射當下民族文化身份混亂、趨同的現狀。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黃漢明《Hong Kong Diary》Colour photographic series 201

黃漢明祖籍中國廣東,1971年生於新加坡,後留學倫敦,在倫敦大學學院斯萊德藝術學院就讀媒體藝術專業並獲碩士學位。現工作於柏林。不斷更換的生活環境令黃漢明對處於不同地緣文化中的身份問題著迷,他不斷以「翻拍」經典電影的方式,去尋找個人存在的證據。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黃漢明 圖片來源:毛繼鴻藝術基金會,攝影:桌子

2009年,黃漢明代表新加坡參展威尼斯雙年展,這讓他開始獲得了一定的國際關注,參展作品《一世模仿》還獲得了雙年展評委會特別提名獎。導演道格拉斯·塞克指導的《春風秋雨》便是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這是一部講述了黑人母親與她混血並掩藏自己真實身份的女兒的好萊塢經典之作。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一世模仿》(《LIFE OF IMITATION》)double channel video in

黃漢明邀請了三名分別來自新加坡三個主要族群(華人、馬來西亞人和印度人)的男演員來重新飾演簡和安妮,但這裡沒有任何一位扮演者是白人,或黑人,或女性,演員們的穿著扮相也顯得粗糙且荒誕,藝術家在角色上的置換與顛覆,以及促使其生髮的關於身份認同的焦慮感、隱藏在幕後的種族困境及文化問題,均透過這件作品得到最大化的展現與曝光。事實上,發生在角色身上的置換和顛覆在黃漢明的作品名稱中也能發現他故意而為之的語序置換。比如2010年創作的《生死威尼斯》(《Life&Death in Venice》)電影原型是1971年維斯康蒂的《魂斷威尼斯》(《Death in Venice》),2009年創作的《華樣年花》(《In Love for the Mood》)的電影原型是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花樣年華》(《In Love for the Mood》) 3 channel video ins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生死威尼斯》(《Life&Death in Venice》) 3 channel video in

2012年黃漢明為其在洛杉磯的首個個展里,創作了一系列的影像作品和以風景為拍攝場景的作品。《製造唐人街》是黃漢明第一個以美國電影為創作背景的作品,他主要利用了波蘭斯基《唐人街》里的標誌性手法,來探討洛杉磯的多功能性和可塑性。黃漢明將文本作為媒介去創作該作品,這個文本可供其棲息,也可將地緣特點擬人化。《製造唐人街》在模仿主流電影技法的同時也將其簡化,以強化作為電影技法基礎的戲劇特性。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製造唐人街》(《MAKING CHINATOWN》)mixed-media installatio

之後黃漢明又創作了《唐人街之後》。此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波蘭斯基1974年向四十年代黑色偵探電影致敬的台詞:「忘了吧,傑克,這是唐人街啊。」藝術家發現自己無法忘記這句話,並展開了以「唐人街」為標誌的研究旅程。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唐人街之後》(《AFTER CHINATOWN》)


2015年,黃漢明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其在北京的首個個展,帶來兩件全新創作的作品《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以及《中國科幻戲曲的舞台布景設計》。兩件新作在延續黃漢明舊作中諸多線索的同時,突出表現其對「時間」議題的深入探討。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Mixed media in

《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創作於2014年上海雙年展期間,黃漢明在上海看到不少法租界的老建築,一時間他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未來還是過去,是在上海還是巴黎,是貧窮還是富貴。於是黃漢明一人分飾男女多角,重新演繹了阿蘭·羅伯-格里耶編劇、阿倫·雷乃導演的電影《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的片段。《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自始至終沒有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藝術家選擇了以熱愛文藝的青年人為目標顧客的上海馬里昂巴咖啡館以及復興公園等場所作為拍攝背景。以法國電影命名的上海咖啡館、法國花園與中國園林風格相結合的公園,以及中西合璧的公寓、里弄、石庫門建築,本身即暗示著當今文化上的時差被抹平的普遍現象。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明年 | Next Year | L』Année Prochaine》Mixed media in

裝置作品《中國科幻戲曲的舞台布景設計》包含兩個錯位的部分:雲彩的紋樣參考了描繪宇宙的中國傳統戲曲舞台以及古代宗教壁畫、抽象、明亮,與受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典型科幻電影所啟發的、「未來」、昏暗的太空艙形成對比;不同的圖像代表了多重的文化背景和時間維度,分別呈現了他近期對粵劇舞台現代化進程、中國古代壁畫和中外科幻電影的研究成果。觀眾的視野先接觸到象徵未來的科幻布景,隨後才走進歷經歷史沿革的雲朵紋樣之中,似乎走向未來,又好像面朝過去,也不禁會對線性的、連續的、量化的時間觀產生質疑。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中國科幻戲曲的舞台布景設計》(《Scenography for a Chinese Science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中國科幻戲曲的舞台布景設計》(《Scenography for a Chinese Science

黃漢明重新飾演了極為寬泛意義上的世界電影,他以自身的多才多藝及高妙的演技構建出新的角色。他從大銀幕上提取姿態與面部表情來暴露電影的人造機制,同時也說明了一種複雜的、跨文化性的主體位置。

2018年11月,黃漢明將參展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雙年展,通過在成都的生活、觀察、思考以及創作,黃漢明又將如何以川渝視角來解構技術與人、宇宙的互生關係,以及現代科技在人類未來、藝術創作、城市發展等領域拓展多元思維的可能性?

而在採訪過程中,黃漢明多次提到藝術應該如何,藝術家應該如何,Art should。通過他的描述,我從他作品中所獲得的混亂感逐漸消失了,但卻也獲得了一些與他同樣的擔憂。在不會遙遠的未來,甚至是在當下,我們究竟應當如何自處?如何去應對那些已然存在或者正在萌芽的矛盾與衝突?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雙年展 黃漢明作品中所用面具,圖片來源:毛繼鴻藝術基金會,攝影:桌子

YT:每一次生活環境的轉變對你的作品有著怎樣的影響?你認為對不同文化的研究過程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這其中你發現的更多的是一種趨同性還是不同性?

黃漢明: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我認為就藝術和藝術家而言,反映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以及提出相關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國家、每個區域、不同文化的人們應對社會變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每一種方式都有參考的價值。雖然有著如此多的不同但我從中依然找到了一種共同,即「目的」。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是人們卻有著普遍的訴求。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唐人街之後》(《AFTER CHINATOWN》) single channel video, b

YT:你為什麼會選擇影像這一媒介作為自己的表達方式?電影它容納了戲劇、攝影、繪畫、音樂等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這與你作品中一直在探討的多元文化似乎很相似。是否可以理解為你比較關注容納性比較強的媒介或者表演形式?

黃漢明:電影和視頻影像中包含了多種表現形式(視覺藝術、音樂、文學、戲劇等),裝置藝術則包含雕塑、建築等多種元素。如今,技術的核心就是如何將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媒體和表演藝術越來越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它們與藝術創作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我不贊成把藝術細分成各種獨立的類別或學科,藝術應該反映我們生活的這個共融的時代。我曾在新加坡學習中國畫,這門藝術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結合了多種元素:繪畫,書法,詩歌,篆刻;這讓當今的藝術家可以使用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所貢獻的藝術元素進行多元素融合的藝術創作。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Aku Akan Bertahan / I Will Survive 3 channel HDvi

YT:你的作品中多有關於身份問題的表達,這是否與你的個人經歷有關?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身份問題產生興趣的呢?自身的這種複雜的身份構成對你來說是否是一個幫助,也就是說你可以跳脫出任何一種身份限定地去作為旁觀者去觀察問題?

黃漢明:我在新加坡長大,新加坡是一個年輕的多文化、多民族的國家,我的身份受到了曾出現在這個島嶼國家的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比如說,來自於祖父母的廣東文化傳承;我的母語是英語,這源於歷史上的英國殖民體系;我早期的生活混合了來自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影響。我們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曾被切斷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然,現在這一情況已經改變了,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成長過程中對身份認同問題的敏感,使我作為一個藝術家對當代身份認同問題有著更清晰的認識,因為我們要應對技術、全球化和不斷變化的政治體制帶來的影響。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Windows On The World (Part 1) in collaboration wi

YT:為什麼總是有意地去製造作品中的混亂或者說是衝突?比如時間、膚色、性別、語言、宗教等等。又或者是傳統與科幻之間的衝突,過去與未來這種時間上的衝突感。而你又是如何來處理這些不同甚至是相悖的意見的?

黃漢明:我想我只是在強調我們周遭正在發生的衝突和混亂。我認為混亂是一個好的信號,它通常出現在行動與清晰之前。我們正走向一個界限模糊的未來,(比如說谷歌翻譯一直在試圖消除語言壁壘)。無論如何,身份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也將不斷出現(比如當我們用人工智慧處理所謂的人類道德問題的時候)。無論是對我們自己還是對於子孫後代來說,提出問題、挑戰自我、確認自己是否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都是很重要的。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製造唐人街》(《MAKING CHINATOWN》)mixed-media installatio

YT:你怎樣看待虛構與真實之間的關係?

黃漢明:相比起虛構、科幻,我更喜歡「推想」這個說法,因為科學和技術無論如何都是未來的一部分,我對科技並不迷戀。於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思考方式,「推想」是通過表現未來社會所存在的可能性,構建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平台,來讓我們思考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些什麼。如今,社交媒體和虛擬平台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虛擬和現實開始融合。也因為這樣的關係關於信任、信仰、社會群體和社會控制的問題則變得越來越重要。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中國科幻戲曲的舞台布景設計》(《Scenography for a Chinese Science

YT:你的作品與傳統的或者說是大眾的審美標準背道而馳,視覺上會讓人有些無所適從,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

黃漢明:最近我嘗試用一種更為有機的方式去進行藝術創作,我喜歡讓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創造,讓「機遇」或「命運」在結果中發揮作用。我喜歡和其他藝術家合作,這對藝術家脫離自身來說很有用。我努力不讓自己局限於某種固定的風格,也不去揣測哪一種風格是「成功」的。冒險讓藝術創作變得有趣。也許這些做法最終讓作品令觀者感到困惑,但實際上這個概念來自中國的傳統繪畫和書法。「偶然性」會帶來驚喜,藝術家更像是這廣闊的天與地之間的橋樑,是兩者之間進行表達的媒介。

黃漢明:在界限模糊的未來到來之前

《Me in Me》3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 2013 Commiss

YT:這次成都蓬皮杜展出的作品形式與以往我們看到的似乎不太一樣,可以介紹一下這次的作品嗎?是否與成都當地有關係?

黃漢明:這次在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展出的新作品名為《竹子飛船里的故事(2)》。這是一個設置在一艘具有象徵意義的「竹子飛船」里的視頻裝置。它的靈感來源於成都這個城市。讓成都名聲大噪的東西很多:竹林里的熊貓,川劇和變臉,流行音樂(如饒舌音樂),科技、工程、環境等領域的研究,中國的科幻之鄉·····所以在我的作品裡,我創造了一種說唱音樂的影像,它有科幻小說的敘事內核,同時用川劇里的變臉來反映了城市發展中的方方面面。我與當地的竹匠(竹藝手工業者)合作,創造了一個可以讓觀眾進入其中觀看視頻的建築結構。這艘「竹子飛船」,是一段通往未來的旅程。它將自然與科技、過去與現在、當代與傳統連接在了一起。

採訪丨撰文:劉元博 翻譯:李昊延

感謝藝術家以及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的圖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T新媒體 的精彩文章:

真鍋大度:用先進的科技做新媒體藝術的先驅者
Ram Katzir│做100把椅子想念曾在這裡散步的140個你

TAG:YT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