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蒲城椽頭饃不放鹼的純手工蒸饃 傳說曾被慈禧欽定為朝廷貢品

蒲城椽頭饃不放鹼的純手工蒸饃 傳說曾被慈禧欽定為朝廷貢品

原標題:蒲城椽頭饃不放鹼的純手工蒸饃 傳說曾被慈禧欽定為朝廷貢品

饃,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酥而不硬、久存不霉、製作中不放鹼的蒸饃工藝,就只有陝西省蒲城縣的椽頭饃技藝了。2009年,蒲城椽頭饃製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曾被慈禧欽定為朝廷貢品


走在蒲城縣城的街道,隨處可見售賣椽頭饃的門店。說起椽頭饃,蒲城人都特別自豪。蒲城椽頭饃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宋轉運介紹,蒲城椽頭饃的歷史悠久,唐王朝在蒲城葬有5個皇帝,春秋祭祀都獻饅頭。又傳說唐書法家李伯海曾為皇帝陪葬墓書寫碑文,立於蒲城北劉村,歷代官員名流,專程前來欣賞、臨摹和拓取碑文的。北劉村距縣城不到10公里,往來人多有品嘗和帶走蒲城蒸饃的。這些雖非正史,但也可看出,很久很久以來,蒲城蒸饃就做得極好。

關於椽頭饃的名字還有一個傳說。早在明朝時,蒲城人每年六月六農忙後有去后稷祠祭祀的習俗,多以麵食為供品。時任蒲城縣令的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後,以祠內房挑檐松木椽頭定樣,規定了以後供品蒸饃的式樣,蒲城椽頭蒸饃隨之得名併流傳至今。

「說椽頭饃的歷史,一個人不能不說,那就是慈禧太后。」宋轉運說,當年慈禧落難西逃途經蒲城永豐岔里村時,吃到了縣令貢上的椽頭饃,讚不絕口,並將其欽定為朝廷貢品。清道光名相王鼎在家鄉也曾用椽頭饃招待林則徐。愛國名將楊虎城常用家鄉的椽頭饃招待同僚,犒賞將士,「椽頭饃中更有著蒲城特具的人文底蘊」。

製作工藝極其嚴格且講究


「按照老一輩人的傳授,椽頭饃的製作工藝極其嚴格且講究,從蒸饃的水到起鍋,需要整整八道工序。」宋轉運說,一水二面三酵四和五壓六揉七蒸八起,這個八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出任何差錯,任何一道工序不符合,就不能做出椽頭饃特有的色香味。


饃能不能做得香甜,水是基礎。以前做饃講究用縣城內東槐院地下井水,因為地下水通過土層的過濾,含的礦物質及PH值不同。城內東槐院的地下水,所含的礦物質和PH恰恰適應了椽頭饃對水質的要求,其餘各處之水,不是偏鹼就是偏酸,都不能用。

「除了水,做饃用的麵粉也非常講究,要用蒲城當地產的高筋小麥,麵粉要用人工石磨磨的。」宋轉運說,因為人工磨面速度慢,面不發熱,小麥中的原始成分不會被破壞掉,做出的饃香與不香,都與此有關。而用機器磨的面做出的饃無筋骨,吃著發黏。


做饃,發酵是關鍵。發麵酵母,只能用自然的面酵母,若用化學酵母,做出的饃就缺少原始麥香味,容易開裂和霉變,不易存放。和面用的水溫要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藝人們常根據天氣的陰晴、氣溫的高低來確定水的多少,根據面和酵母的用量確定兩者的比例。一般面和酵母量冬季是5:5,夏季是3:7。這樣,和成的面雖散卻黏,雖硬但易成型。

香酥可口離不開壓和揉

「椽頭饃在不放鹼的情況下能香酥可口,離不開壓和揉。」宋轉運說,做椽頭饃,離不了壓杠,杠有大小之分。先用大杠將面絮壓成塊狀,多是房內沿牆鑿一洞,將碗口粗的大杠一端塞於洞內,杠下是數寸厚的案板或石板,人騎在杠上,一手扶杠,一手翻面,全力下壓。大杠壓後再將壓成的面塊切成小一些的塊,用小杠再壓。經過大小杠壓過之後的面,其筋骨自在其中,摸似綢緞,光滑有加。


面經過大小杠千壓萬壓之後,韌度和硬度都恰到好處,還需經過揉、搓、滾、切、捏等工序,這些均講究手上工夫。大塊面在藝人手下三揉兩搓便成一長條,幾經滾動,便形成圓形面柱,再用刀剁成塊,用手捏成菱角分明、別具特色的椽頭饃雛形。冬季要把初成型的饃在熱炕上泛,夏季在太陽下泛,待泛起之後上籠時把饃反過來擺放均勻。

椽頭饃上鍋蒸時要求氣不間斷,每層籠上鍋須等蒸氣從下層籠中鼓滿後,再上上一層。這樣,每層籠的饃,一上鍋就在相同的蒸氣條件下蒸騰。這時的火,必須是猛火,一般每鍋要蒸近20籠。這樣,從底層到頂層,層層如此,當籠全部上完時,籠已經氣圓,再持續30分鐘,即用文火。否則,蒸出的饃下熟上不熟,更不會光滑如玉。

蒸饃時,最後一道工序就是起籠。起籠時要求不停火,這樣,當從上向下逐層起籠時,蒸汽始終保持上沖之勢,避免了籠內熱、籠外涼的情況。否則,容易出現饃塌陷蜷縮。這就是籠內外溫差大、熱饃受冷後急速收縮造成。

將發展椽頭饃系列產業


宋轉運說,凡是吃過椽頭饃的人都讚不絕口,因為正宗的蒲城椽頭饃光澤晶瑩,如美玉凝脂,十天半月不霉變,椽棱分明,掰開齊茬,千層萬層,異香撲鼻,甘香盈口。熱吃不黏,到口鬆軟,甜香清悠,回味無窮;冷吃香酥,自然疏散,嚼之有勁,咽之順口。


「現在,傳統正宗的椽頭饃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了。」宋轉運說,先不說小麥的品種,首先麵粉都是機器磨的,幾乎沒人用石磨磨麵粉,而且現在壓面、揉面都是機械代替人工,蒸饃也幾乎不用傳統的蒸籠,都是現代的蒸箱。

宋轉運表示,椽頭饃的市場倒是很大,但蒲城做椽頭饃的都是小手工作坊式,沒有一家規模較大的企業或者廠子製作經營,導致饃的質量良莠不齊。他認為椽頭饃要發展,需要發展系列產業。首先在蒲城建立椽頭饃小麥種植基地,為椽頭饃提供高質量的小麥;其次建立椽頭饃製作園區,椽頭饃非遺基地等一系列基地園區。這樣可以從源頭到工藝流程上對椽頭饃的質量把關,還可以發展旅遊產業,讓藝人們的收入更高,讓椽頭饃的名氣更大。 華商報記者 康菲 本組圖片由蒲城縣非遺中心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網 的精彩文章:

馴養一隻導盲犬要花費15萬元 可向殘聯申請免費使用

TAG:華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