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者:日元紙鈔上的明治維新150年

學者:日元紙鈔上的明治維新150年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詩偉】

自日本戰後以來,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一直是日元的主角。改變日本和東亞歷史進程的明治維新150年,濃縮在每一枚日元的方寸之間。

從「脫亞入歐」到融入國際體系

「與其坐等亞洲各國進步,不如脫離其行伍,與歐美列強共進退。」

1885年3月,福澤諭吉(1835-1901)在日本報章《時事新報》發表的著名短文,在日本近代化之路中佔據了獨特的地位。「脫亞論」塑造了日本近代的政策走向。

作為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福澤諭吉的思想對幕府的政治轉型,明治維新後日本近代國家的建立以及國民精神的塑造等,都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脫亞入歐思想的提出,被當作一個具有傳統的、主流意識的出發點而被人們認同。

不過,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洗禮的日本,對脫離國際社會體系遭受的重創有著深刻認知。日本更加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在國際主流體系中維持應有的地位。

1984年,福澤諭吉的形象印在日本面額最大的10000日元紙幣上。

此後日元雖歷經多個版本,但「近代日本之父」福澤諭吉始終是10000日元的主角。

作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福澤諭吉創立的慶應義塾大學,如今不僅已經成為日本著名私立高等學府,還是享譽世界的名校。

「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明治維新的三大方針相輔相成。

在文明開化方面,福澤諭吉等啟蒙思想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當年日本急於全盤西化愈演愈烈,甚至不加選擇地效仿西方,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甚至鼓勵與外國人通婚改造日本人種。

激進的全盤西化在激蕩的社會轉型期間波折不斷,整個日本社會重新思考如何在日本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思潮之間找尋微妙的平衡點。在紀錄片《大國崛起》第7集《百年維新》中,日本當年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走過的一些彎路和不斷修正軌跡的努力,都值得後發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時仔細借鑒研究。

從環球考察探索維新之路

「開拓萬里波濤, 布國威於四方」。明治天皇的御筆信《宣揚國威宸翰》成為國策目標。

對於素來以強國為師的日本,維新初期急於尋找可供效仿的國家。彼時,日本對國際形勢尚不明晰,遑論強國之路。明治政府決定派遣公卿岩倉具視率團出訪歐美。親身感受到日本和西方巨大差距,仔細調研歐美髮展路徑的岩倉使節團在回國後戰勝留守派,頒布一系列政策,塑造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

1951年,岩倉具視的肖像登上500日元紙幣(作者供圖)

一聲汽笛,岩倉使團從橫濱乘美國商船「亞美利加」號啟航。從1871年12月開始歷時1年零10個月,考察歐美12個國家。日本放送協會(NHK)製作的紀錄片《轉動歷史的時刻——岩倉使團世界一周之旅》講述了這段改變歷史的環球之旅。

岩倉使節團雖然平均年齡僅三十歲左右,但全部是高規格配備。

岩倉使節團主要成員

右大臣兼外務卿岩倉具視擔任特命全權大使,大藏卿(財政部長)大久保利通、參議木戶孝允、工部大輔伊藤博文和外務少輔山口尚芳擔任副使。這些成員都是王政復古明治維新的主力軍,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還是「維新三傑」(另一人是西鄉隆盛)。

岩倉使團的一個目標是修改幕府同歐美簽訂不平等條約的預備談判。

然而,修改不平等條約的願望處處碰壁,使團經歷了國際外交規則的殘酷洗禮。

時任參議木戶孝允後來在日記中表達了沮喪之情。他深刻感受到,一個弱的國家、一個沒有發展的國家在國外根本沒有發言權。

雖然修約處處碰壁,但在為明治維新探索路徑方面,岩倉使節團不僅感受到歐美工業革命和新制度帶來的巨大震撼,還目睹了歐洲經濟社會繁榮背後的陰暗面,以及社會轉型的副作用。

夜幕降臨,在倫敦的平民區,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看到的是另一幅光景。

大量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有些沉迷於鴉片,有些在乞討,很多貧苦民眾拿著極低薪水辛勤工作,而資本家卻彷彿在另一個世界生活。

大久保利通記述道:

「我把江戶幕府推翻建立天皇的新政府已基本完成,但是今後日本向何處去,看到(歐美)如此這般,覺得日本並不適合這樣的社會發展。文明社會有些讓我們不知所措」。

然而在明治維新進程中,日本並沒有跳出歷史的怪圈。

樋口一葉,明治初期主要的女性小說家。24歲英年早逝的她,在極為短暫的文學巔峰上,為日本文壇留下諸多深刻反映明治時期社會下層人民悲慘生活的作品。

2004年,樋口一葉的肖像登上5000元日元紙幣,成為日本戰後首位印刷在日元上的女性非政治人物。(作者供圖)

在上一版5000日元紙幣,正面是明治時期教育家新渡戶稻造,擔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

1899年,新渡戶稻造出版的《武士道》轟動一時,成為研究日本人精神的必讀經典之一。

另一本經典《菊與刀》,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出版。(圖/作者供圖)

明治時期發行印有神功皇后的紙幣,還多少帶有皇室的味道(作者供圖)

千元紙鈔上的人物轉換

訪問歐美的岩倉使團目睹了大英帝國繁榮背後的隱憂,聞到了法國巴黎公社失敗後尚未散盡的硝煙。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仍然以農業為主、剛剛完成統一不過兩年的德國吸引了使團的注意。彼時,德國剛剛戰勝奧地利和法國,意氣風發,一躍躋身西歐列強。

「德國的國策與日本有很多相通之處。」岩倉具視在《美歐回覽實記》中將德國面臨的局面同日本的境遇類比。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接見使團時,詳解了德國在統一進程中老辣的現實主義外交手段,使團成員頗感震撼。

日本似乎找到了路徑。

1885年,伊藤博文成為日本首位內閣總理大臣。

1889年,日本樞密院正式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明治憲法」。

明治憲法的頒布標誌著天皇絕對主義統治體制的確立,《德意志帝國憲法》正是日本憲法的藍本,伊藤博文還曾專門到德國研究法律。政治強人伊藤博文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日本逐步成為東亞頭號強國。

1963年,伊藤博文的肖像印刷在1000日元紙幣上(作者供圖)

然而,改革不徹底的明治維新註定了後面一系列的問題——對外擴張和軍國主義。

對明治維新和日本近代化功勛卓著的伊藤博文,在東亞鄰國可沒有什麼好印象。

伊藤博文任內發動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1905年,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韓國統監,成為朝鮮的「太上皇」,進一步控制韓國。在朝鮮半島名聲狼藉的伊藤博文在1909年10月26日抵達哈爾濱時,命喪義士安重根的槍口。次年,日本強迫韓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徹底吞併朝鮮半島。

伊藤博文的肖像出現在日元鈔票上,刺激著東亞國家的敏感神經。1984年,1000日元紙幣換上了文學家夏目漱石。(作者供圖)

2004年,科學家野口英世成為1000日元紙幣新主角。(作者供圖)

明治維新100周年的1968年,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經濟大國的地位不斷鞏固。今年,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大藏省(財政部)發行千元面額的紀念銀幣。銀幣背面的平成30年印記,將見證平成時代的落幕和新紀年的開始。

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銀幣背面(來源:日本大藏省官網)

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銀幣正面(來源:日本大藏省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菲總統向中方保證:拒絕參加美軍南海、台海軍演
特朗普又在聯合國亂放炮,王毅部長的表情亮了!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