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1世紀最重要的字竟然是「她」

21世紀最重要的字竟然是「她」

當今天的我們熟練、自然、理所當然地寫下代詞「她」的時候,可能沒有人知道這個字誕生只有短短九十餘年的時間,其背後有一段色彩斑斕的歷史故事。

在倡導性別平等的今天,人稱名詞和代詞使用的轉變,成為了我們觀察社會性別意識在今天境況的窗口。

比方說,2000年1月,美國方言學會行了「世紀之字」評選活動,獲得提名的「世紀之字」有「自由」「正義」「科學」「自然」和「她」等,而在最後的決賽關頭,「她」(she)以35票對27票戰勝了「科學」(science),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一個字。」

01.

「她」從何處來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唐寅

在中國傳統語言習慣中,文人墨客在著書時常以 「彼」「其」等字來指代他人,在使用這些指代詞時,並沒有把性別差異表現出來的主動意識,「彼」既可稱公子,也可稱美人。即便是像《紅樓夢》這種在濃墨重彩描寫女性的小說,也依舊不見一個「她」字。事實上,我們見到的「她」還很年輕,遲遲於五四之際才誕生,然後到今天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共識。

在缺乏「她」字的中國,最開始發現問題的是第一個來華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在翻譯的過程中,他發現,性別指示代詞的缺失成為了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大阻礙,1822年,他在其編寫的《英華字典》中說到:「女性指示代詞,在漢語中沒有對應詞。英文中的he,she or it,在漢語里都用『他』來表示。後者談到曾經提及的某婦女時,稱之為『該婦』。」

| 馬禮遜和他的助手

晚清民初,有更多的知識分子想要通過翻譯西方著作引進中國,開啟民智,以救國於危亡。但在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由於第三人稱代詞無法區分性別,對於翻譯甚至讀者的接收,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而當時尋求的解決辦法都未能脫離原有的語詞束縛,如胡適就在翻譯的過程中把「she」翻譯成「那女的」,不僅累贅,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學原本想要傳遞的情感。江淮一帶的作家也有借用「伊」來指代女性,這在魯迅的作品中屢見不鮮。

顛覆性的轉向在五四時期悄然到來,由於無法從根本上改善先前遇到的種種不便,周作人和劉半農率先走向了「她」字改革的前沿陣線。周作人首次在《新青年》報上公開討論這一問題,當時為尋求在翻譯上的方便,採用了在「他」字下注一個「女」字的臨時性辦法。如他翻譯的《賣火柴的女兒》《可愛的人》等小說,由於這一新的字體狀貌新奇,且叛逆的表現力強,在當時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刺激。

| 周作人於1919年在發表的譯作《賣火柴的女兒》時在「他」字旁腳註「女」字

1923年,浪漫青年劉半農的白話詩《教我如何不想她》成為街頭巷尾人皆知之的情詩,時下摩登的青年男女引援著劉半農的詩句——「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來互訴衷腸。通過這首詩的廣泛傳播,「她」字也在文人圈子裡迅速推廣,逐漸成為第三人稱女性的專有代詞。

| 《晨報副刊》1923年所載劉半農《情歌》

02.

「她「字問世之初的曲折

年輕的「她」在面世之初,就難免多舛之命途。

先是在「她」出現後不久,馬上就遇到了頭號對手「伊」字。到了1920年,倡導用「伊」來替代「她」成為了反對使用「她」字的有力旗幟。反對者一方面認為「她」字沒有區別於「他」字的聲音,變革效力微弱;另一方面,「她」字在字典《說文》里有固定意義(古「姐」字),容易引起誤會,因此,繼續使用「她」字,無異於是在勉強消化。不僅如此,其後更有人從兩字的偏旁著眼,認為「伊」字的構型在體現男女平等精神方面,比「她字更合理,因此「伊」字在當時的使用中一度佔據上風。

| 《解放日報》1921年5月11日刊,以「伊「字指代女性

在其後的20年代到30年代這十年間,「她」字雖在爭論中一路磕磕絆絆,但卻也在這其中把影響範圍逐漸下移,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另一派反對者直接反對「她」的使用。在1933年,教育部公布《國音常用字彙》之後不久,陳寅恪在《學衡》雜誌上公開反對「她」「牠」二字的正式通用。他所代表的另一種觀點認為,西方語言的文法各不相同,不必盲目效法,中國人應該堅守自己的語言文化特質,按「中國規例」「中國習慣」來書寫漢文,不能胡亂接收外來影響與任意改變自己。事實上,這與九一八事變後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特別是文化民族主義心理的強勢背景不無關係。

| 1933年陳寅恪在《學衡》雜誌上發表《與劉文典教授論國文試題書》,反對使用「她」字,且在餘生中皆未使用「她」字

最後一類反對觀點在今天看來也最值得品味,即以男女平等的觀點來反對「她」在字的使用。1920年4月16日「她」字問題爭論高潮中,有個叫壯甫的人在《覺悟》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寫道:

現在一般提倡新文化的人,對於婦女解放問題,不都是在高聲說什麼「剪髮」「去裙」「廢裝飾」「男女交際公開」「男女同校」的頂時髦的話嗎?他們所以這樣不遺餘力地鼓吹,無非是想將男女的階級拆掉他,界限打破他,叫世界上的男女,除開生理的關係外,沒有區別,一同走到「人」的地位去。既是這樣,那我就有一件不可解的事了。在這個竭力消滅男女行跡的時候,標出這樣一個新式樣的「她」字,把男女界限.分得這樣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覺悟了。

可以看出,以男女平等的觀念反對男女性別詞的區分關鍵就在於,五四時期以打破男女界限作為婦女解放的根本內容,而按照這樣的邏輯推演,「她」字的出現,正好把男女的界限限定得更為清晰,這就與婦女解放運動的事實相悖了。因此,在當時有些女權運動的實踐者長期公開拒用「她」字,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譬如當時的《婦女共鳴》雜誌,就始終拒絕使用「她」字。

| 1934年《婦女雜誌》基於男女平等的觀念發表拒用「她」字的啟示

在度過了二三十年代這個紛爭不休的階段後,「她「字終於取得了合法地位,也被知識分子和民眾接受。不僅在於,「她」字在字形上有著略同於「他」而又與之有別的簡明結構,表顯女性更為明白,也在於其與「他」字同聲的發音之故,作為日常口語中的第三人稱之「他」字發聲,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大眾性」。而大眾文藝、大眾語等,正是當時左翼文化運動的主流追求,是漢語在新時代被強化的「現代性」訴求的結果。

03.

新文學中的「她」字使用

「她「字的誕生和普及,為五四文壇帶來了一些不同的面貌, 「她」字逐漸成為更多新文學探索者的新寵兒。在創生之初,「她「字主要被用在兩個方面:一是代表實在的女性第三人稱;二是作為女性象徵符號。同時被用於指代那些抽象的、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美好價值、值得珍愛的事物,像祖國、自由、科學、文學等等。

除去較早時期劉半農所作的那首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不少女性作家也親身參與其中,如盧隱、冰心、石評梅等等。著名劇作家田漢所創作翻澤的劇本《沙樂美》《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也都嘗試了「她」字的書寫。

| 1924年前已書寫「她」字的早期著名女作家:冰心、石評梅

從當時「她」字的使用來看,或多或少參與了當時揭示婦女被壓迫的遭際、呼喚女性權益的婦女解放運動。

| 最早嘗試以圖畫的形式書寫「她」字,對該字的早期藝術實踐貢獻突出的《解放畫報》

以《解放畫報》為例,它擁有著近代中國最早一批明確使用「她」字的圖畫。刊登在畫報上的作品或批判婦女自賤自殘、麻木不爭的愚昧行為。或呼籲、鼓勵婦女從家庭內部反抗不當的教訓開始,逐漸走向社會,實行自救等等,總之都無一不以婦女解放、促其覺醒自強為主題。

| 麟心繪。畫中題字為:她也是丈夫的親骨肉,為甚麼要這樣的恨她?」通過使用「她」字,旨在批判社會歧視婦女,尤其是婦女自我賤視的行為。原載《解放畫報》第14期(1921年8月)

| 麟心繪。畫中題字為:「打器在她的旁邊,她一味的不用,難道不要解脫這種束縛?!「兩個「她」字,承載著「婦女解放」的呼聲,呼籲婦女自救。原載《解放畫報》1921年9月第15期

| 映霞繪。圖中題詞為《深閨》:「她為什麼要終日坐在這裡,不去干點正經。彷彿守在牢監的樣子。這人有什麼用處?」原載《解放畫報》1921年8月第14期

《解放畫報》的畫家們通過「她」字這個新性別符號,突出地張揚婦女自尊、自重、自強、自省、自救主體性的那種藝術旨趣和文化追求。這既是「她「字在普及後,人們不自知的一種文化習慣,但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她」字在其使用過程中,實際上就已背負了五四時期以「女性解放」為主旨的啟蒙使命。

04.

「她」往何處去

回望那個年代,從「她」字的爭論中生髮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以強有力的姿態塑造著 「五四新女性」的形象,而另一種援引「她「與「他「字之間的差異,借用男女平等觀來加以反對,認為「她」字的出現,擴大了男女的差異邊界,從而背離了五四時期以打破男女界限謀求雙方平等的要求。

但正如黃興濤在《「她」字的文化史》中提出,「男女平等,既是消滅男女畛域的共同人性標準的呼喚,同時也未嘗不是男女性別首先明確區分、彼此獨立的訴求。更確切地說,要『平等』必須先『區分』.只有真正把握了彼此的『差異』,才能最終尋得真正的『平等』。

| 黃興濤《「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

平等的前提是差異。平等這一概念,是彼此獨立的個體尋求的一種共同價值追求,而非單單模糊個體間的獨特性,以達到一種浮於表象的平等。

因此,追求平等是一個過程,意味著尋求平等的主體首先需要做到明確區分和彼此獨立,然後再逐漸消除不平等的差異,最終達到在有所不同之下趨同。在五四時期,「她」字提出伊始,即還未形成一種獨立的區分之下,就欲以從概念上模糊「他」和「她」之間的差異,無異於把原本相對弱勢的一方,合併到另一方當中,表面上追求的是一種平等,實際上求得的卻是一種妥協。

而到了「她「逐漸走向成熟和獨立的今天,「她」字所尋求的,早已不再是五四時期較之於「他」的明確區分,轉而走向追求平等的道路。正是有了這個前提, 「無性別化「的訴求才會被世界各個領域反覆提起。

例如,在2015年 「年度辭彙」(word of the year)的評選中,美國方言學會向世界宣布,另一個人稱代詞「they」摘取了2015年「年度辭彙」的桂冠。人們通過 「they」所具有的性別中立的指代含義,欲以消弭「他」(he)和「她」(she)之間的性別區分,在批判邏輯上,和民國年間「她」字廢立的爭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卻已是往前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 近代英國女作家伍爾芙在小說《奧蘭多(Orlando)》中,塑造了一位從16世紀的男性轉變成了20世紀女性的主人公奧蘭多。人們開始意識到,除了社會,政治,知識,性別也可以是流動的

不僅僅是對於某個帶有性別色彩的特定辭彙的糾正,人們在審美上也開始重新界定 「無性別主義」。

在近年的時裝界,各大時裝品牌紛紛踏足無性別化的陣營,走在時裝秀場上的模特不再特地區分男女,時裝元素也不再具備界限明顯的男女標識,如同夾克和西裝開始被添進女孩們的衣櫃,蕾絲、蝴蝶結、裙裝也將不再是女性專屬。

「美與性別都是流動的,它們不需要定性,而我們卻需要對自己的身體的有著更加明確的自我認識。」

最早把緊身蕾絲和蝴蝶結穿在男模身上的Gucci設計師Alessandro Michele向來追求於設計中模糊性別界限,在他設計的秀場上,女孩們可以披著oversize的男式夾克與西裝,男孩們則繫上絲巾打上領結,穿著花朵刺繡的外套和鞋子,一切元素與設計在兩種性別上都可成立。作為業內的「無性別著裝」標杆,正如其所言:「世界就朝著這個方向去」。

| Gucci設計師Alessandro Michele

無論是 「她」字引起的紛爭,還是 「無性別化」的推行,我們都需要把它看作一個漸進的過程。五四時期我們無法在「她」未獨立之際就消滅與「他」之間的差異,為尋求平等,仍舊需要先做出明確區分,因此「她」的誕生是合時宜的。

到今天的「無性別運動」,我們也需要明白,消除差異的訴求並非它的最終目的,而是藉此尋求平等的一種表現形式。小到對字詞的糾正,大到對整個社會性別差異的糾正,人稱代詞如何使用,影響著我們對於自我和他人的認知,這些針對女性的稱謂代詞的發展,也給我們傳遞出某種社會意識演變訊號。

參考資料:黃興濤《「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

圖源:網路

今日話題

你贊成「無性別主義」嗎?

來評論區和大家分享吧!

編輯 | 銅豌豆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楚塵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究竟是什麼在判決一個人的生死?
豆瓣評分9.2,有了這本書,終於能讀懂哲學了!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