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時期「員外」,到底有多大的權利?看完你都不敢信!

乾隆時期「員外」,到底有多大的權利?看完你都不敢信!

【本賬號文章內容全部為作者原創,禁止抄襲轉載!歡迎訂閱多多評論留言!】

員外又稱員外郎,古代指正額以外的郎官,就是今天所說的「編製外」。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員外這一稱呼所指的對象是不同的。唐朝前,員外是作為官名存在。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

唐宋沿置,元朝曾廢除,明清又沿置。與郎中統稱郎官,皆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明清各部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三級司官,逐級晉陞。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僕寺、內務府均設員外郎。

明清後,員外逐漸演化為閑職,不負責具體事務,只在吏部掛名,沒有薪水,直到出現缺編的情況才會安排工作,這才算是正式上崗。漸漸的這一所謂的職務被朝廷用來買官賣官,緩解財政壓力,因此很多地方鄉紳、富貴人家在交了大筆的銀子之後成為了員外,

民國以後,員外這一稱呼逐漸消失,到了建國以後,已經完全淡化,但是類似的職位依然很多,如候補議員、顧問等,雖然涵義與員外相比有一定變化,但大同小異。

PS:本文到此結束,歡迎訂閱多多評論留言!往期內容更精彩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滄桑 的精彩文章: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何意思?答案太出乎意料!
朱棣只打下南京就當上了皇帝,為何其他地方這麼容易就臣服了?

TAG:歷史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