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實的戰場上會有「三英戰呂布」這樣的場景嗎?

真實的戰場上會有「三英戰呂布」這樣的場景嗎?

原標題:真實的戰場上會有「三英戰呂布」這樣的場景嗎?


「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情節,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說書先生講到這段自然是眉飛色舞,就連聽得人也往往是血脈噴張,豪氣萬丈。


書中原文寫道:

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後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長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裡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掩殺。呂布軍馬望關上奔走;玄德、關、張隨後趕來。


關於這段描寫,有人考證說,當時不要說公孫瓚沒機會參與討伐董卓,劉備更是默默無聞的小字輩,根本沒這個機會給他上陣。


不過,除了「三英戰呂布」,傳統評話小說里還有很多這樣的的陣前斗將描寫:往往都是兩軍對壘,各自派出一名大將在陣前打鬥,其他所有軍隊都是圍觀群眾。


有的時候,可以輕鬆一槍挑落馬下,有的時候,兩名大將可以大戰數百回合而不分勝負,甚至要到第二天再繼續較量。


這兩名大將的勝負,往往決定了兩軍的勝負。


然而,真實的戰爭就是這麼打的嗎?


事實上,我國古代文武分裂,會打仗的不會記錄,會寫文章的士大夫幾乎很少經歷實戰。這就導致老百姓對戰爭的真實過程並不了解,只能靠文人脫離實際虛構的評話小說來想像戰爭場面。直到今天,根據評話改編的電視劇往往也是照搬此類描寫,繼續誤導廣大人民群眾。

其實,在東漢以前,由於沒有發明馬鐙、馬鞍等騎具,漢人軍隊只能以步兵為主,將帥的主要職責是用旗鼓等方式只會軍隊,很少需要親自衝鋒陷陣。


作為步兵輔助的騎兵,也主要是以騎射為主,同樣不需要和敵人肉搏。


東漢王朝建立以後,戰爭模式出現了重要轉變,即在戰術上出現了騎兵集團衝擊敵人步兵方陣,為了適應這個戰術,必須要有將領親自參與騎兵衝鋒,從而隨時隨地指揮出於高速奔跑的騎兵。


所以,三國期間出現了一批騎兵將領,如呂布、孫堅、公孫瓚、馬超等。


但騎兵將領的作用,並不是為了與對方騎兵將領單打獨鬥,而是率領本部騎兵衝擊敵方,達到衝垮敵人陣列的目的,從而為己方發動大規模步兵衝擊製造優勢。


因為騎兵最大的優勢就是速度,因此使用戟、矛、槊等兵器的騎兵可以依靠戰馬的高速衝刺,對敵方步兵進行衝擊。


比如,曹操討伐馬超,渡過渭河試圖紮營時,馬超率領騎兵反覆予以衝擊,「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


呂布進攻張燕時,「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

上面說的是騎兵VS步兵,當騎兵與騎兵戰鬥中迎面遭遇時,最常見的模式是雙方相對衝鋒,在接近的瞬間用武器瞄準、刺殺敵方。由於戰馬速度快,雙方在一次交會之後如果沒有殺死或擊倒對手,可以調頭重新再來一次。



這種「交會」一次,就是一「合」,也即評話小說中的一個「回合」。


不過,在雙方千軍萬馬的大規模戰鬥中,身為騎兵,面對的往往是敵方的步兵方陣或騎兵集群,兩人之間單打獨鬥的場面幾乎不可能發生。


東漢魏晉,隨著馬鐙的廣泛普及使用,騎兵的集團衝鋒更加威力無比,甲裝重騎兵成了敵方步兵的夢魘;到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那裡,更是把騎兵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所以,「三英戰呂布」這樣的場景,並不可能發生在真實的戰場上,而只能存在於小說家的幻想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奔說史 的精彩文章:

究竟是「得關中者得天下」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TAG:小奔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