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名家的經典名帖欣賞——《行書千字文》

書法名家的經典名帖欣賞——《行書千字文》

書法名家的經典名帖彩頁欣賞——《行書千字文》

文徵明從小開始就學習了各項藝術。相傳吳寬為其父親守喪而停留在故鄉蘇州的時候,文徵明曾就近從他學習古典的藝術。這是九歲時,一四七八年的事。十年後的一四八八年又隨李應禎學書法,翌年一四八九,二十歲的時候藉著沈周的摹本習畫。了種種畫風,文徵明一方面吸收理解,一方面創造出自己的方法。他由沈周身上學得了被沈周稱為繪畫上唯一能傳授的「意匠」。所謂「意匠」,換句話說是指沈周對場景的構造能力,或許還正確些。

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圖》和幾乎同時期一五0七年的文徵明初期作品《雨余春樹圖》作比較,在形式、筆致和主題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但兩者同屬於青綠山水,其基本構圖上的類似點應可被注意到。這一點在文徵明截取山坡的角度更明顯。從前景看過去,可看出二者的基本型態:坡頂變成平形的小山的,呈現一片無際的平淡和寧靜;石頭由各個圓形結成帶狀分布參差。這些都交互搭配色彩:丘陵上部用淡綠色,側面塗上暖暖的黃褐色,石頭或是青色的,或是青綠色的。各個形狀雖都是獨立的個體,卻彼此緊緊地結合著。使用了這兩種「像」,

文徵明在自己畫中設計了一連串的「區域畫面」。這一個「區域畫面」從右到左,從左到上,又從右折回,最後到達最頂部。在這部分,隨著兩側遠處灰色的山,成為全圖的核心;同時,有平頂的山,距離變遠了,連帶地也看出形狀有所變化。留白部分的抑制感覺把依據這兩個主題而使用的技巧作更一層的肯定。

從構圖上來看,沈周在落花圖裡,形態和空間的處理仍是如此的。平滑而明確的輪廓畫成的小的(斜面用暖色調,頂部則塗上青色)、和經過選擇而畫的圖形岩石,然後是山崖模樣的士坡,這幅圖就完成了。岩石和土坡是青色和綠色的。與文徵明的情形相同:使各種材料的效果都發揮出來;根據經過計算的速率,從畫卷開頭的右下方移升上去到中間,連及左邊的遠景,空間的表現是不可或缺的。謹慎地點上去的「點」更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在其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見其纖細而精密記憶及有力的組織能力的表現方法。用普通線條的細心描寫,不但很精緻,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會生動起來。濃墨通常只作重點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這麼做的結果,根據畫冊中的《風雨孤舟圖》或米芾風格的《春山煙樹圖》,就要被歸入宋末繪畫的樣式。然而在同時,這圖甚至連《雨余春樹圖》使用青綠色的古風或《溪山深雪圖》的雪景技巧都談不上。當時活躍於蘇州的畫家們,尤其是承教於沈周的弟子,封元代大家都有相當的敬慕之意。《仿王蒙山水圖》是文徵明透過其生活體驗,所做的一連串相同主題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在《東林避暑圖》中——稍稍大膽地使用沈周的風格——可以看出倪瓚的格調。在纖細的小品《秋山圖》里也可看到吳鎮的影子;現存於上海的《天平紀游圖》(1508年),即是用黃公望的格調。這麼一來,拿沈周畫的名勝的正面圖與現代的攝影對照來看,文徵明轉而傾向元人的風格,可更清楚地查證到。又《聽泉圖》里的敏銳和簡潔,以及簡拙的古風,都比較接近趙孟頫的風格。

一五二三年以後,停留於北京的四年期間,文徵明並不幸運。在這短暫擔任公職的期間,沒有留下值得一提的作品。由於繁瑣的公務纏身,加上官場並不得志,而無法激起創作意願及培養優秀的技法。這時期被認為最優秀的作品,在技法上也沒有值得一提的。畫里的詩暗示了對江南的憧憬,這應該是唯一一次在一五二七年春天回鄉省親的時候,由於頓時的解放感而心中百感交集的作品。一五三〇年的作品洋溢著自信,被壓抑的才能一下子迸綻開來。

這十年間作品的光彩,不僅是文徵明職業性的名人藝術而已,更反映了他初獲蘇州畫壇指導者的自信,同時也因提拉了多位年輕畫家和朋友,而以.老師的身分受到仰慕。文徵明的處世之法是竭誠地尊敬那些以自身遭遇作素材的宋元大畫家們,而他也以新的肯定態度對待當代的畫家。他清楚地自覺自己的能力,這使得文徵明能獨創出生氣活現的作品,誰也無法模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家講譚 的精彩文章:

書法名家的經典名帖彩頁欣賞——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法名家的經典名帖彩頁欣賞——《孫過庭書譜》

TAG:自家講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