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本文由:嬌嬌媽(jiaojiaoma8)


1

每個父母,在有孩子之初,都會特別理想化地說: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其他都不重要。

可是,隨著孩子長大,真正做到的父母又有幾個呢?

近日,看了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第三個單元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心情很亂,感慨頗多,特別想分享這部影片給大家。

影片中,16歲女孩茉莉的媽媽林女士是個海歸碩士。

本來,只要她繼續深造就能成為大學裡的教授,可是因為家庭和孩子,她放棄了這個機會。

然而,由於內心始終不甘心,所以她便把自己的夢想和期翼都轉移到孩子身上。

她認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對得起她放棄教授的這份犧牲。

一切如她所願,在她的嚴格要求下,她的大女兒茉莉從小到大乖巧懂事,品學兼優,每每談起這個孩子,外人總是羨慕不已。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喜愛的孩子,卻突然有一天晚上跳樓自殺了。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林女士始終無法理解,這麼優秀、聰明,未來必定前途無量的孩子怎麼就選擇自殺了呢?

就在她困惑不已時,從孩子的遺物中,她發現了兩份心理問題看病單——孩子竟有抑鬱症!

根據看病單上的聯繫方式,她找到了給孩子看病的心理醫生。

本想從心理醫生這裡得知大女兒得病和自殺的原因,可是心理醫生卻以保護病人隱私為由拒絕了她。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沒有得到任何線索的林女士很失望,與此同時,她認定了大女兒的死和找錯了醫生耽誤了治療有關。

就在林女士苦惱沒有其他線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朋友的兒子志雄正在研究一項關於獲取往生人的記憶的黑科技,於是她馬上聯繫了他。

為了找到女兒自殺的原因,她苦苦哀求志雄為她實施這項違背倫理道德的實驗。

志雄一方面經不住她的哭求,另一方面對這項研究許久的黑科技充滿好奇,於是答應了。

第一次的記憶提取,媽媽看到了女兒茉莉最後一天的記憶: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飯桌上,一家人正吃著飯。

儘管茉莉的作文得到了高分,可是飯桌上的媽媽仍然指責她把太多時間花在寫作上,應該多花點心思學數學。

然後又嘮叨了一番總是玩手機的爸爸,訓斥了調皮話多的妹妹可莉。

最後,一家人在飯桌上不歡而散。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茉莉回到房間,邊寫作業邊委屈地哭,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看小說、玩遊戲的妹妹,再看著自己眼前滿滿當當的學習任務。

她哭著走到陽台,翻身跳了下去。

媽媽在茉莉的記憶里看到跳樓的這一幕,瞬間驚醒。

此次的記憶提取無功而返,林女士有些許失落。

回家後,她看到了茉莉的一個男同學在家門口郵箱投遞了一份報紙。

報紙上報道著茉莉小說獲獎的信息。

於是,她開始懷疑茉莉的死和這個男同學以及小說有關。

為了儘快找到真相,媽媽又找到了志雄,讓他提取茉莉關於小說的記憶。

果然,在茉莉的記憶里,出現了那個在家門口投遞報紙的男同學。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他和茉莉一起曠課,騎著自行車載著她去參加某個作家的簽售會。

在簽售會上,茉莉鼓起勇氣拿出自己寫的小說遞給作家,請求她指導一下自己。

作家答應了,但是需要等活動結束後。

於是,茉莉便坐在一旁等待。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簽售會結束時,已經晚上9點多了,看著媽媽催她回家的信息一條接著一條,茉莉只能忍痛放棄這次和作家交流的機會,選擇回家。

她一邊走一邊想起,她曾嘗試和媽媽表達內心的想法,上大學想報考文學系,可是媽媽一聽,便斥責道:你報文學系有什麼出息,讓我和你爸的臉往哪擱啊?

茉莉越想越委屈,一邊走一邊哭。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媽媽讀取完這段記憶後,更加認定茉莉是因為寫小說而陷入抑鬱。

隨後的一段時間,她不斷的糾纏那位帶茉莉參加小說報社、參加小說比賽和參加作家簽售會的男同學,也從他口中得知,他和茉莉因為喜歡小說的共同愛好而成為朋友。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男同學為茉莉抱怨不平:「茉莉是個天才,你根本不知道你女兒有多優秀,所有人都認可她的才華,老師、作家都讓她堅持寫下去,只有你一直否定她。」

林女士氣憤地問道:「高中生不就應該好好讀書嗎?」

男同學也氣憤地反問道:高中生就不能有喜歡的東西嗎?

「如果她不寫那個破小說,根本就不會走那麼早。」

看到林女士離去的固執背影,男同學無奈地提醒她: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讀讀茉莉寫的小說。

林女士仍然為找不到女兒自殺的直接原因而苦惱。

就在這時,小女兒可莉在柜子里找到了姐姐茉莉寫的小說原稿。

林女士想起男同學說的話,於是認認真真地看了這本小說。

在小說中,茉莉說:「我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創作,可我受的教育卻令我不得不創作,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恰好被痛苦選上而已。」

小說里,茉莉談到了她從小所有的遭遇,她一直以來的痛苦以及抑鬱症的折磨。但是,她從未怪罪過任何人,包括傷自己最深可自己卻最愛的媽媽。

林女士了解了這一切,內心頓時既難受又疑惑。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她找到了曾為茉莉治療心理疾病的醫生,向她說明自己通過科技獲取了茉莉的記憶並看了茉莉寫的小說,她說她不明白為什麼茉莉會如此痛苦,她那麼愛她,又在她身上付出了那麼多心血,可是茉莉卻什麼都不懂,還選擇了自殺。

心理醫生沒有說什麼,只是建議她下次獲取茉莉的記憶,請用茉莉的視角去感知所有的一切。

林女士把這話聽進去了。

她再一次找到志雄獲取茉莉的記憶,這一次,她調取了茉莉一生的記憶,並把自己代入茉莉的角色: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要不是我這麼盯著,你怎麼可能考第一名?」

「失誤粗心都是借口,我對你只有一件要求,就是把成績顧好」

「你這些計程車費都是我省吃儉用來的,好好念書,不然就是不孝」

「如果沒有生你,我早就當教授了」

「你對得起我們嗎?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

下一幕,她看到了孩子面對心理醫生時,泣不成聲,茉莉說: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我一直有個幻想,有一天,我考砸了,回家被媽媽打,她掀開衣服看到這些傷痕,她可能會嚇一跳,可能會很難過,可能會跟我道歉說,茉莉對不起對不起······」

原來,茉莉從小到大就被媽媽當成學習機器,從不被媽媽理解,從沒有一天成為過她自己,而這種壓迫式的教育無數次讓她覺得媽媽不愛她,只愛她的優異成績,而這也讓她逐漸發展出畸形的性格。

每一次痛苦,她都會用割脈自殘來釋放。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寫小說能釋放她內心裡的這些的苦痛和折磨,她才停止了自殘。

可惜,因為媽媽阻止的緣故,這個釋放痛苦的方式也失去了。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茉莉站在陽台上,她哭著說: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茉莉,再見!

她縱身一躍,腦海里想到了出生時的自己。

原來,生命來去只是一念之間,如此脆弱。

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林女士看到這裡,悲痛著哭著醒來,嘴裡不斷地重複著說:媽媽愛你啊媽媽愛你啊!

此時,她突然恍悟:茉莉是自殺的,而自己是那個害死她的兇手。

最可悲的是,她以愛的名義害死了茉莉,卻從沒讓茉莉感受到過自己對她的愛。

心裡的悔恨和愧疚,讓她看到了哭泣的茉莉的靈魂。

茉莉看到最愛的媽媽那麼痛苦,她哭著感謝媽媽終於諒解自己,也為自己的自殺向媽媽道歉:對不起,媽媽,我已經死了。

媽媽伸出手,將她擁入懷裡,彼此諒解,彼此救贖,彼此重生。

影片到這裡,也就結束了。

之所以要長篇大論地給大家講這部影片,是因為這部影片隱藏著太多現實里親子教育、家庭氛圍的狀態和警醒。

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高考後自殺的男孩小斯,他留下一紙遺書控訴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和操控,遺書最後說:

這不是寫給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角度與立場,我也跟他們說不清。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字裡行間的壓抑,和茉莉的教育悲劇如同一轍。

為了這種教育悲劇不再重複著出現,希望父母們都能好好看看,也希望下文的總結能對大家在教育上有所啟發。

1、不以愛之名對孩子道德綁架

多少父母和林女士一樣,常以愛之名脅迫孩子?

  • 「我是為你好」


  • 「為了生你,我放棄了當教授/百萬年薪」


  • 「你不聽話,對得起我的付出嗎?」


可是,當初是孩子求你生他的嗎?

不,他沒有選擇。

再者,有人說:愛是看見和接納,理解和給予,陪伴和鼓勵,而不是忽略和排斥,控制和打擊,索取和佔有,裹挾和監控。

因此,望父母皆能謹記:

愛,不是道德綁架,而是我愛你,我願意為你。

孩子沒有選擇,可你有。

2、別讓你的面子毀掉你的孩子

用孩子的成就來給自己的臉上貼金,不僅僅是林女士的毛病,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共同毛病。

孩子考高分時,便覺得臉上有光;孩子考砸了時,就怒氣衝天、冷嘲熱諷地說「丟人」「考這點分,讓我怎麼出去見人?」

殊不知,為了自己的面子,忽略了孩子背後的努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凌遲。更會讓孩子失去感受愛的能力,甚至會覺得只有自己考出好成績時才配得上父母之愛,從而自卑、孤獨、抑鬱。

因此,望父母皆能謹記:

孩子是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面子。別讓你的面子毀掉你的孩子。

3、孩子是獨立個體,請尊重和換位思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世上父母皆有這種心理。

但是,有的父母選擇讓孩子成龍成鳳的途經是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允許他們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有的父母則把夢想嫁接,或者指定某些所謂體面的職業讓孩子去努力。

殊不知,孩子是你的孩子,卻也不是你的孩子。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說:「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是的,孩子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靈魂。

因此,望父母皆能謹記: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請學會尊重和換位思考。

4、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優異更重要

茉莉之殤,是當前中國教育體制下的短板,讓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上,一味以追求優異成績作為「好孩子」「乖孩子」的衡量標準,卻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陷入抑鬱、自殘之中,就算他智商超群、多才多藝,那又如何呢?

他一輩子都不會感到幸福。

因此,望父母皆能謹記:

教育,成人永遠比成才更重要。

孩子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哪怕將來沒有非凡的成就,但至少他會擁有幸福的能力。

5、孩子健康成長,爸爸不能缺席

林女士是不是合格的母親,很難說清楚。

但林爸爸一定不是好爸爸。孩子成長的一切,他不參與、不過問,一切都交給了林媽媽。

教育心理學研究曾指出,有父親參與教育的孩子,性格更堅強和開朗;有父親參與教育的孩子,未來更具可能性和開放性。

然而,林爸爸一直缺席孩子的成長教育。

茉莉的抑鬱輕生,誰敢說僅是林媽媽的錯呢?

因此,望父母皆謹記:

孩子的教育,是爸爸媽媽共同的責任。孩子出現了問題,誰也逃不了。

6、有話好好說,有愛及時說

不會好好說話,容易情緒化,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林女士習慣打壓茉莉,卻疏忽了打壓和否定給茉莉帶去的不可磨滅的傷害。

而這也導致茉莉以為媽媽不愛自己,讓她毫無留戀地跳樓也是以為自己是「可悲又沒人愛茉莉」。

而林女士最後的醒悟,重複著「媽媽愛你啊媽媽愛你啊」,她卻再也聽不見了。

因此,望父母皆能謹記:

有話好好說,有愛及時說。

爸爸媽媽愛你,不因為你多優秀,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僅此而已。

還記得你初有孩子那時的夙願嗎?

「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其他都不重要」

希望你、我都能一直記得,並從容淡定地執行。

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允許他去尋找和發現自己,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而我們,是否是好父母,就交給未來的孩子來評判,交給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己來審判。

只求此生,不負自己,不負孩子,不負未來,更不負當下。

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停看動畫片和吃零食?注意力不集中?三招搞定
「媽媽,成了錦鯉就不用上學了嗎?」你的回答很重要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