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解答:同為百年望族的司馬氏,為什麼沒像袁紹兄弟一樣稱霸一方?

解答:同為百年望族的司馬氏,為什麼沒像袁紹兄弟一樣稱霸一方?

有朋友留言說讓三解聊聊東漢、三國的社會結構,題目太大,我也不專業,就聊聊這個小題目,湊湊數。

問題如下:

後漢同為百年望族的司馬氏,為何不像名門袁氏一樣稱霸一方?

回答如下:

題主將河內司馬氏與汝南袁氏並稱,如果司馬懿的父祖輩活著,估計會從棺材裡笑活了。

河內司馬氏的「號稱」始祖是楚漢之爭時的殷王司馬卬,而讓他們家真正起家的,也就是可知的譜系開創者,是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因為跟隨當時的外戚鄧氏從軍發跡,曾任征西將軍,曾祖父、祖父都坐到太守的職位,到他父親司馬防,則以熟悉《漢書》名臣傳記知名,最高幹到京兆尹。

河內司馬氏的家世,在當時有個專門的稱呼,叫「累世二千石」,因為太守就是二千石的官,相當於今天副省級、正廳級的幹部,而且他家是由武入文,不是「經術傳家」。司馬懿的父親以熟悉《漢書》名人傳記知名,連家傳的經學都沒有,這個底蘊,距離兩漢所謂的世家高門要差得遠。

真正的高門比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是「四世三公」,也就是連續四代出過副國級,這才是頂級的名門。

而祖上出的官越高,意味著祖上當年提拔的人級別就越高,提拔的人也就越多,而祖上直接提拔的人,又曾經舉薦和提拔過其他的名人,也就意味著這個關係網更高階,形成一個正向的仕宦循環,這些被舉薦、教導過的人就叫「故吏」和「門生」。

門生故吏和「舉主」之間有非常強的倫理關係羈絆,在當時,被視同「君臣」,也就是說,門生故吏要把舉主當成君主來忠誠,這也是當時的世風。

司馬氏先祖的「累世二千石」則意味著,只能在所任職的一郡之地來提拔故吏,比如舉薦和徵辟本郡的豪門子弟。不過,真正「負天下之望」的高級種子選手,早就由公卿內定了,輪不到你太守賣好,所以,這個交往圈子,就不可能達到頂級水準。

這種政治生態,簡單總結,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而河內司馬氏,恰恰屬於比汝南袁氏低二到三個段位的水平上。

在他們中間,還有潁川荀氏、潁川陳氏這樣的文化名門,靠著文化名望知名天下,在黨錮之中,就民間養望,一旦被解除禁錮,荀氏的長老們很快就能任職公卿。

比這個低,比司馬氏高的,則是經術傳家的名門,就是有明確的學術傳承,有底蘊有一代代學術「門生」護持的,比如馬日磾家族,族祖為大儒馬融。

至於曹操家族,就比較奇特,屬於典型的宦官之後「幸進」,但是在靈帝時代的政治環境下,他父親曹嵩也能當上太尉,即「三公」之位,不過在時人眼中,他的家族底蘊就要差得多了。

所以,雖然說都是「百年望族」,甚至是幾百年望族,實際成色可就差得遠了,在當時的時代,是差著等級呢。

而真正「高門」的門生故吏多,也就意味著東漢王朝任命的大批的太守、縣令,很可能就是汝南袁氏的門生故吏,再加上袁紹本人年輕時候開始就海內知名,在天下大亂、皇權淪落的情況下,將對漢王朝的忠誠轉移到袁氏舉主身上,幾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袁紹能夠以渤海太守的身份起家,快速佔據四州之地,就連曹操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聽他指令的,這才叫家族底蘊。

而河內司馬氏,在司馬懿父親司馬防這一代,到了董卓亂政時,才是個六百石的京官,管的是「釋法」,靠什麼割據一方?靠什麼號召人?你什麼都沒有嘛。

結合上一篇文章,不少人舉了甘寧的例子,其實「賊」跟「賊」還不一樣,有家族依託的「賊」和提著自己腦袋拚命的「賊」,那是倆物種,想想,以司馬防這種舉薦曹操出仕的老交情,以「累世二千石」的家世,司馬懿這樣的人精+名將還只能從掾屬做起,他哥哥則輾轉擔任縣令,朱皇帝就算把老爹朱五四和一家人都搬到東漢末年,好像也加不了幾分。

最重要的是,在以家族標識身份的時代,所謂的「唯才是舉」也需要你過一條基準線,這條線以上可以成為「出身寒微」,如果本身就在線以下,那恐怕只能算是「非人」了。

- E N 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三解 的精彩文章:

解答:如果朱元璋生在三國時代,還有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解答:藏傳佛教到底是不是清朝制服蒙古草原的「金手指」?

TAG:劉三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