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華入學考試陳寅恪出三字對聯怪題,一半考生交白卷,僅一人答對

清華入學考試陳寅恪出三字對聯怪題,一半考生交白卷,僅一人答對

陳寅恪,一個被遺忘的民國頂級大師,有「中華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00年來最博學之人」等美譽。陳寅恪曾用他的絕世才華征服了一個時代,對於他,學界泰斗梁啟超自愧不如,國學大師吳宓甘拜下風,歷史學家傅斯年俯首臣服。陳寅恪,就是一個神話。

關於陳寅恪,有很多有趣的歷史典故,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他的三字對聯。那是1932年的清華大學新生入學考試,當時的國文系主任是劉文典,他欽慕陳寅恪的才華,於是請陳寅恪來給國文考試出題。陳寅恪的試題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只有三個字——孫行者。這是一個上聯,要求對出下聯,結果超過一半的清華考生交了白卷,答「豬八戒」、「沙和尚」的自然是0分,答「王引之」及格,答「祖沖之」優秀,唯有一個學生答出「胡適之」,得了滿分,這位學生就是周祖謨,此人後來成了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當年,周祖謨同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和清華大學英語系,但因為英語系學費較高,所以他最後選擇了北京大學中文系。也就是說,這位唯一的滿分考生,最後其實並沒有進入清華大學。

陳寅恪曾明確說明過「孫行者」考題的用意,其一,考察學生對實字虛字的區分和應用;其二,考察學生對平仄聲的區分;其三,考察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其四,考察考生的思想條理。

那麼,為什麼「孫行者」的下聯非得是「胡適之」,「祖沖之」不是更好嗎?

「孫行者」,第一個字是名詞,第二字是動詞,第三個字是虛詞,在詞性的對應上,「祖沖之」和「胡適之」都沒問題,但是,「祖」對「孫」似乎比「胡」對「孫」更工整。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比如梁羽生)都認為「祖沖之」對「孫行者」更完美。

對此,陳寅恪也是有自己的深層考慮的。首先「胡適之」與「孫行者」都是名字,而且是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虛一實、一神一凡。更重要的是,這個三字對聯是化用蘇軾《贈虔州術士謝(晉臣)君七律》的詩句:「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其中,「盧行者」對「韓退之」,被譽為「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的妙對。其中最妙之處在於,「韓盧」二字合在一起是狗的名字(戰國時韓國的名犬)。而「胡適之」對「孫行者」,不但「適」和「行」,都有走動的意思,都是動詞;「之」和「者」都是文言虛詞,而且「胡孫(猢猻)」二字合在一起是猴的名字(北方猿猴)。

陳寅恪要考察學生的,不僅僅是對對聯的功夫,更是博學博覽的程度,所以,對蘇軾的絕對是否了解,就成了評判的重要依據。

那麼,各位讀者認為「祖沖之」和「胡適之」哪個是更完美的下聯呢?或者,你有什麼不同答案?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兔日記 的精彩文章:

民國奇葩軍閥打油詩鑒賞,完爆馮玉祥,論「俗」沒人贏得過張宗昌
張學良101歲在美國病逝,臨終對著中國地圖嗚咽說出6個字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