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清氣源於脾,濁氣源於胃!清濁不分,壽命不長

清氣源於脾,濁氣源於胃!清濁不分,壽命不長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食療學》、《素問》

列位看官,話說盤古開天闢地之時,宇宙分出清濁二氣。其清者,上升以化雲天星辰;其濁者,泄降以成土壤草木。清者上,濁者下,始有天地之別。

從祖國傳統醫學所秉承的「天人合一」的觀點看,我們的人體,也是一個小小的宇宙。在我們的身體里,也有清濁二氣。人之康健,和這清濁二氣是分不開的。

什麼是人體的清氣呢?所謂清氣,就是由脾運化、輸布而來的水谷精微。看官須知,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經過脾胃、腸道的運化消磨和吸收,逐漸成為精微物質。這個精微物質,基本上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營養」。這些精微物質,需要輸布到人體各處。靠誰呢?靠脾。脾,在中醫理論中,有「升清」的作用,意思是把水谷精微上輸到心、肺、頭面,然後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血液,然後濡養全身。這個過程,就是人體「清氣」上升的寫照了。

由於在這個過程中,脾是當之無愧的原動力,所以我們說,清氣源於脾。

接下來,咱們再看看人體的「濁氣」,

什麼是濁氣?顧名思義,就是我們通過排泄,使之排出體外的污濁之氣。這個濁氣,正常情況下,是要往下降的。而它們往下降的動力源於哪?源於我們的脾。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脾主升,而胃主降。胃氣一降,則腸胃降泄有常。與此同時,胃氣的降,一定程度上也源於脾氣的升。因為只有有了「升」,才會有「降」。這是古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自然運用。所以你看,很多便秘的人,會胃脹。為什麼?因為胃脹,失去了和降之性,這才導致了腸道降泄的失常。

所以我們說,濁氣源於胃。

那麼,如果說脾胃失常,使得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我們會怎樣呢?這就是一身氣機的紊亂。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胃脹和腹瀉。腹瀉源於何?源於清氣不升。清氣不升而反降,則生腹瀉。胃脹源於何?源於胃氣不降。胃氣不降,滯留中焦,則生脹痛。很多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尤其是無數慢性胃炎患者,就容易發生這種情況,表現為腹脹、腹瀉、食慾減退、神疲乏力。

看官,這番道理是誰說的?可不是本訂閱號一家之言。此論,在《素問》中就有記載。原文道:「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生?脹」。

所以說,清氣和濁氣,在我們的身體里是要自然分開的。如果清濁不分,人體氣機就會紊亂、郁滯。這就好比天地不開、混沌未啟,我們的人體自然會百病叢生。

看到這裡,您也許會問了——是什麼,導致我們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呢?諸多原因之中,我們今天重點和您聊一聊脾胃虛寒。

沒錯,就是這個脾胃虛寒,讓很多國人出現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的問題。脾胃虛寒者,往往曾經愛吃涼食,或者饑飽無度,或者吹冷氣,或者喝涼啤酒、冰鎮西瓜,日久脾胃之氣為之損傷。表現出來,就是腹部時常疼痛,遇冷則重,往往感覺到胃脹欲嘔,容易腹瀉和腸鳴。而隨著脾胃虛寒傾向的日益嚴重,四肢也會逐漸不溫、怕冷。這樣的人到了老年,就會形成脾腎陽虛,問題是比較棘手的。

那麼,遇見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在這裡,我們給您簡單介紹一張食療方劑,供您參考。組方如下——

準備乾薑1到3克,高良姜3到5克,粳米50到100克。將乾薑、高良姜洗凈切片,粳米淘洗乾淨。用水適量,先煮薑片,去渣取汁,然後再入粳米於葯汁中,文火煮爛成粥即可。晚上乘溫服用,秋冬季節服用最佳。

此方,我們為您擇選自《壽世青編》。

這個辦法裡面,乾薑性味辛熱,入脾胃,可以溫中驅寒,助陽通脈。《珍珠囊》說乾薑其用有四。其中第四用,就是「治感寒腹痛」。而另一味高良姜,來頭更大,性味大辛大熱,為純陽之品,入脾胃二經,可以驅寒止痛,治療沉寒痼疾。《本草正義》就說它可以「主中宮真寒重症」。乾薑和高良姜配伍應用,可以見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的二薑湯,脾胃虛寒者用之最妙。用粳米煮粥服用,可以減緩辛辣燥性對脾胃的刺激。

看官記得,上方,脾胃虛寒者用之最妙。胃陰虛者、胃火壅盛者用之,適得其反。

總而言之,清氣源於脾,濁氣源於胃。清濁不分,則壽命不長。這樣一番道理,我們用此篇文說一千五百餘言為您解說一番,不知您是否體會了呢?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緯度 的精彩文章:

腦血栓最大天敵「長壽穴」,這個時間段多按幾次,網友:賺到了!
秋冬乾燥皮膚癢?滋陰潤膚的靚湯了解一下!

TAG:科技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