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面對夢想,什麼時候應該執著,什麼時候又該放下?

面對夢想,什麼時候應該執著,什麼時候又該放下?

| 問

面對我們追求的夢想,需要去執著。像玄奘法師,他也很執著地追求佛法。請問師父,面對正確的事情什麼時候該執著,什麼時候不該執著?

| 師父

這是一個很大的人生話題,需要我們站在更高的維度詳細分析。

首先,很多事情看似正確的,實際上也可能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會改變,比如我們發現,年輕時的夢想和中年時的夢想就截然不同。其次,如果我們人生的知識不全面,那些自認為很崇高的理想,未必可以稱之為正確的人生目標。

比如說有人夢想成為一個明星或億萬富翁,這只是追求一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算得到,可同時也已經失去了。所以,目標的正確與否,要有客觀的證據證明它。

玄奘法師以極大的毅力,排除萬難追求佛法這件事,或者你們問成佛這件事,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它是正確的。因為佛陀能真實地認知到生命的規律,真正駕馭自己的生命,向眾生分享他的智慧。這樣的生命穿越了時空,獲得了獨立、解放和安住,從中綻放出慈悲、智慧和力量。

當我們還不能達到這樣的生命高度時,對事物的判斷會有誤差,所立下來的夢想未必真正有利於自己。如果能夠理智分析的話,我們一生的目標可能99%都經不住推敲。我們的思維常常停留在假如當中,「假如怎麼樣,就會怎麼樣。」而且,這個「假如」本身就是假如,而佛陀說的都是「真如」【注】怎麼樣。佛陀的目標是一種智慧或善意,是對生命真相的認同、認知、探索和實踐,或者叫實現。所以,我們面對「真如」就應該提起來,「假如」就應該放下。

【注】真如: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凈心。

攝影: 法山

| 問

師父,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那又如何解釋「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呢?

| 師父

諸葛亮雖然有志向,也為了志向鞠躬盡瘁,但是他所追求的事情最終並沒有成功。「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是激勵大家的,不是讓人真正弔死在一棵樹上。

我們一定要順應事物的規律。中國人講「順勢而為」,「順道而為」,「得道者昌,逆道者亡」,「有志者事竟成」有兩層含義:一是鼓勵人們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二是讓人們在不斷地奮鬥中,要探索生命的規律,得到生命的回報。

古人曰:「天之助者,順也;人之助者,信也。」這裡談到法性的問題,人一定要知道事物的規律。比如,我們一般人就一百來斤的體重,如果給你一千斤重的擔子就托不起來了。但是你要有不畏困難的決心和態度,要有面對真實的勇氣。實際上,人有無限可能。你要想能夠挑起這一千斤的擔子,就要苦練內功。當你的功夫到了就不是問題了。

關於夢想,如孝法師如是說

|我們首先應該學會冷靜地思考:可能自己有些設置是不對的,或者需要重新設計人生,需要新的布局和戰略,因為人生是一條很長久的路。

|你追逐它,但是不能夠沉溺於它;你要認真,但是不能當真。這當中的靈性,是對個體生命智慧的關懷。

|認真是一種態度,當真是一種佔有心。我們應當有一種認真的人生態度,但是不能夠追求結果,追求結果就變成了我執。

|想要成功而不為所累,就必須要有空性的智慧,認識到一切都是因緣所生。

|不要把生命的目標百分之百都用二元的思維去定位,認為擁有什麼就是成功,沒有獲得它就是失敗。二元對立的思維是一個黑暗的空間,我們可以有目標,但是不能把目標當作結果。

|外境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當你的意志越堅決的時候,也許獲得的成果恰恰是相反的。因為你把所有的目標都定在了百分之百的上線,沒有了空間,我們的生命也就沒有了生機。

|執著是境,我執是心。當我執不斷地尋找執著的對境的時候,我們就很累,所以朝著正確的方向多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不要執著。我們很多的擔心都是因為執著於結果,而非過程。

長按小程序,隨喜讚賞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Copyright 2018 Ciyuanhai

Powered by: 慈願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狀態低谷時別著急,你的生命正在靜靜成長
今天是孔子誕辰日!這位偉人教會所有中國人一個字……一定講給孩子聽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