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海曾經也出過一個皇后,你知道是誰嗎?

臨海曾經也出過一個皇后,你知道是誰嗎?

原標題:臨海曾經也出過一個皇后,你知道是誰嗎?






在臨海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許多的達官顯貴,其中不乏在朝廷佔據顯赫位置的人物。但若問最位高權重的是誰?隨便拉住一個臨海人來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謝道清」。







生於南宋嘉定三年(1210),卒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臨海人,南宋宰相謝深甫孫女,其父謝渠伯為謝深甫次子,官至朝奉大夫通判澧州。謝道清17歲入宮,封為通義郡夫人,19歲即冊立為皇后,至57歲尊為太后,65歲又尊為太皇太后。



謝道清17歲前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據說謝道清從小就有一隻眼睛患角膜雲翳,皮膚黝黑,實在貌不出眾。雖然李白曾說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如果沒能生得一副好容貌,恐怕連「事」的機會都沒有。那麼姿色平平的謝道清為什麼能被選入後宮呢?這就有賴於她的祖父謝深甫。


慶元六年(1200),寧宗的第一位皇后韓氏去世,當時貴妃楊氏和美人曹氏都有望封后,在這場「皇后爭奪戰」中,謝深甫選擇了扶持楊貴妃。嘉泰二年(1202),楊貴妃佔得先機,順利被冊封為皇后,也因此楊氏對謝深甫一直心懷感激。《宋史列傳第二后妃下》記載,理宗即位後,議論選皇后事宜,已升為太后的楊氏命令一定要在謝氏族中選取。當時謝家女輩中只有謝道清還待字閨中未嫁,而父親謝渠伯已過世,家中由兄弟掌事。她的兄弟就想把她送入宮中,但伯父謝攑伯提出了反對意見,因為即使是奉招入宮,也是需要花費許多銀兩來籌備嫁妝的,但以謝道清的資質,恐怕熬到頭也不過是熬成個老宮婢,何苦去做這等又耗錢財又誤青春的事呢?莫衷一是之下,要不要送謝道清入宮成了族中難題。恰當下正值元宵節,有喜鵲不知從何處飛來,落在了謝家的燈山上築巢。眾人喜出望外,都認為這是謝道清能當選后妃的吉兆,於是堅持要送她入宮。謝攑伯見無力阻攔,只好無奈同意。然而在去臨安府(今杭州)的路上,謝道清無端得了皮疹病,到今新昌境內時,竟全身發瘡,皮膚開始潰爛,送行眾人心下都覺得此行無望了,誰知到了嵊縣,謝道清長的瘡開始痊癒,並且因禍得福,落痂時以前的老皮也一併脫落了,露出了細嫩白皙的新皮。如今民間有一種閑談,說新昌和嵊縣的地名就是因謝道清這段傳奇經歷而來,「昌」與「瘡」在吳語里發音相同,意為到了此處發的新瘡,「嵊」與「剩」亦諧音,意為剩下的都是瑩白的皮膚。這種說法雖然欠缺史料佐證,但能流傳開來,也可以看作是對謝道清的一種關注。都說一白遮百丑,謝道清改頭換面,儼然亭亭天香,隨行家人喜出望外,又找大夫治好了她的眼翳,一段進京之路,就這樣讓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關於謝道清的蛻變,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傳說,與臨海城內的「洗菜橋」有關。洗菜橋位於崇和門廣場東面,是一條寬不過二三米的小巷,當年此處原是一條自東而西的小溪。如今的洗菜橋雖然商鋪林立,但若是有心走去,石條深沉,彷彿仍能看到謝道清浣溪的倩影。父親謝渠伯過世以後,家道中落,謝道清不得不走出深閨,親自操持家務,她常到溪邊洗菜洗衣,「洗菜橋」之名就是因此而起。據傳,謝道清每次在水裡看到自己的倒影,都是一副鳳冠霞帔、光彩艷麗的模樣,連她自己都驚訝不已。但是鳳冠霞帔還沒出現,謝道清身上卻長了皮膚瘡,為了不讓人看見,洗菜時她就將衣袖攏起掩蓋住瘡。當時正值理宗繼位不久,要選秀充實後宮,負責選秀的官員路過溪邊,看到一位美貌女子洗菜不挽袖,任由溪水浸濕袖口,覺得奇怪,就問她緣由。謝道清十分機敏,隨口答道:「真龍不露爪!」官員大驚,一個普通少女如此言語不凡,絕非池中之物,就選中她進京候選。神奇的是,謝道清上京的轎子剛過天台,原本憔悴的面貌就變得容光煥發,等到了嵊縣,久治不愈的瘡疤竟都脫落了,皮膚變得白皙光滑,到了臨安,謝道清已經變成一位國色天姿的美人。



不管哪個版本,謝道清在她入宮前都經歷了一場美好的變化,但宮中佳麗三千,貌美體端者不計其數,謝道清未必能夠脫穎而出。其他人暫且不表,單是謝道清的鄰鄉、一同入選的賈小姐就比她更勝一籌。這位賈小姐,就是賈涉的女兒、南宋四大奸相之一賈似道的同胞姐姐。賈小姐深受理宗喜愛,入宮後封為文安郡夫人,謝道清憑著楊太后的庇蔭也順利入選,封為通義郡夫人。二人的位份雖然相同,但處境卻大為不同。理宗專寵賈小姐,想要立她為皇后,對謝道清卻是淡淡的。好在楊太后很喜愛謝道清,認為她端重有福,適合為中宮典範。朝中大臣們也議論紛紛,說「不立真皇后,乃立假(賈)皇后邪!」理宗無奈,只好立謝道清為皇后,賈小姐最終升為貴妃。



謝道清雖然貴為皇后,但理宗專寵賈貴妃一人,她的地位仍然比不過賈貴妃。賈貴妃死後,理宗又寵幸閻貴妃。然而謝道清從不計較理宗的恩情給誰多給誰少,她既不爭風吃醋,也不勾心鬥角,將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所以楊太后很器重她。而理宗十分敬畏楊太后,加之謝道清確實德行兼備,因此理宗雖然不愛她,倒也對她敬重有加。



謝道清不僅沒得到理宗的寵愛,生活在兵戈搶攘的南宋末年,連皇后也當得不輕鬆。開慶元年(1259),鐵蹄錚錚的蒙古元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沿著長江直下,一舉消滅南宋之勢。朝廷上下一片惶恐,理宗的貼身內侍董宋臣建議從臨安遷都到寧海軍(今福建四明),以避元軍鋒芒。當時朝中許多大臣為保身家性命,紛紛附和遷都的提議。只有謝道清堅決反對,她對理宗說,這個時候如果遷都,軍心、民心必然動搖,後果不堪設想。幾經勸阻,理宗才放棄了遷都的打算。


5年後,理宗病逝,25歲的度宗繼承了皇位,尊謝道清為皇太后。悲哀的是,這位在娘胎里曾遭受毒害而導致弱智的度宗,在國難當頭之際,卻昏庸荒淫,每日流連後宮,將朝政大權統統委託給賈似道打理,臭名昭著的賈似道專橫跋扈,誤國殃民,將南宋苟存於江南的錦繡江山置於暗無天日之中。


說起這個賈似道,留給後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愛玩蟋蟀,所以又有個「蟋蟀宰相」的稱號,他還寫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促織經》。賈似道仗著權勢,將朝中正直的大臣都趕走,卻把朝中大小事務都交給門客處理,自己則每日在園中享樂淫戲,當時有諷句稱「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



已是皇太后的謝道清眼看南宋氣息奄奄,憂忿於心,卻對賈似道等奸臣無能為力。直到咸淳十年(1274),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年僅四歲的恭帝登基,尊謝道清為太皇太后。因恭帝年幼,由謝道清垂簾聽政,朝政才稍有轉機,但軍權仍掌握在賈似道手中。當時元軍攻佔了襄陽和鄂州,佔據了中國北半部地區,且已渡過長江向臨安逼近,南宋江山危在旦夕。謝道清命賈似道率領大軍13萬迎敵。實際上賈似道根本沒有軍事才能,他打壓武官,在以往的戰事中常常以私下議和或瞞報了事,事後卻誇大其詞,吹噓戰功。丁家州(今安徽蕪湖)一戰,他幾乎未加抵抗,就和幾個部下拋棄了軍隊逃走。結果是南宋軍隊被元軍擊潰慘敗,軍士傷亡不計其數,元軍乘勢長驅東下。賈似道兵敗誤國,朝野震蕩,群情激憤。宰相陳宜中奏請誅殺賈似道,出於種種考慮,謝道清並沒有斬殺賈似道,只是將他免職流放。然而天道有輪迴,在押解的路上,賈似道被仇家鄭虎臣在木棉庵所殺。



丁家州兵敗後,南宋已經沒有招架之力,眼看枯槁將傾,臨安府那些醉生夢死的官商士紳們紛紛出逃。謝道清束手無策,只好通令全國來「勤王」,稱「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書省即與轉一次;負國逃者,御史覺察以聞」。這篇恩威並施的榜文,雖然寥寥百餘字,卻透露出無限的絕望,謝道清當時的悲憤可想而知。然而,維持了300多年的宋朝大勢已去,滅亡已不可逆轉。



德祐元年(1275)十月,謝道清派文天祥到平江府任知府,當時元兵已從金陵出發進攻常州。文天祥明知寡不敵眾,仍派了他的將帥朱華、尹玉、麻士龍等人援助常州,結局可想而知,這些人都戰死沙場。隨後元兵長驅直入常州,佔領了獨松關。謝道清眼看朝廷危若累卵,她即使有心想要力挽狂瀾,也已經無力回天,就派陸秀夫等前去議和,但被元軍拒絕。陳宜中等人建議遷都,謝道清原本不同意,後出於無奈又同意了。誰知即將啟行時,陳宜中卻不見人影,謝道清一怒之下決定死守臨安,不再遷都。


德祐二年(1276)正月,大將伯顏率領元兵攻破了潭州,整個湖南幾乎全被元軍控制,時任右丞相的文天祥入元營談判不成反被扣留。謝道清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命陳宜中出任議和特使,到元軍中談判,想法救迴文天祥,並特地囑咐他見到伯顏時用臣禮,陳宜中不願意,謝道清情急之下失聲大哭,只要能保住江山社稷,事到如今還計較什麼臣不臣的稱呼呢。可惡的是,得知元軍已挺進到皋亭山,這個陳宜中半路又逃跑了,這一次,連朝中的文武百官也都紛紛逃走。沒多久,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為保全臨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謝道清派了左丞相吳堅等人,赴元大都(今北京)將降表進呈給元世祖忽必烈。二月初,臨安投降,恭帝宣布正式退位。三月初,忽必烈下詔書,要伯顏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見,恭帝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了前往大都的路程。謝道清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至此,趙宋王朝結束了它延續300多年的政權。


到達大都後,謝道清被元朝降封為壽春郡夫人,7年後亡故。而年幼的恭帝趙顕則被封為瀛國公,並在少年時被遣至西藏出家,後成為藏傳佛教高僧,其母全皇后也被迫出家為尼。關於謝道清向元軍投降,後人有諸多非議,衛道士認為她喪權辱國,葬送了漢人江山。這與宋朝時推崇程朱理學有莫大的關係,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個道德口號之下,投降成了奇恥大辱、罪無可恕。但是,如果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來看,謝道清的投降是以一人背負罵名來拯救黎民蒼生。研究過元史的人都知道,元軍暴虐成性,稍遇抵抗就大肆屠城,據不完全統計,在元軍征戰過程中,被全城屠滅的大城市就不下50座。譬如嘉定八年(1215),成吉思汗攻破金國都城中都(今北京),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大屠殺,百萬人慘遭劫難;紹定四年(1231),拖雷引兵攻陷四川,大肆屠殺成都百姓,千年古城落得民無噍類,城中遺骸驚達140萬!當時,投不投降都已不能阻止元軍攻佔臨安,假如頑抗到底,城中百姓必然難逃一死。在這種情況下,投降是謝道清為保護宋朝子民所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將一個王朝傾覆的責任推到一個人身上,未免溢惡過甚。何況,謝道清制止遷都,懲辦奸相,重用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抗擊元軍,都是可圈可點的政績。並且,早在文天祥被拘,臨安即將不保之時,謝道清就已經讓江萬載、陸秀夫等少數幾個忠臣舊部帶著趙昰、趙昺等皇室諸人暗暗出城,分路出逃,以期望不論哪一支存活下來,還能將趙氏一脈得以延續。可惜的是,出逃中倉促登基的端宗趙昰,一路被元軍將領劉深追殺,在廣州灣一帶遭遇颱風,年逾70的江萬載為救端宗被海浪捲走,眼看一直貼身保護自己的最親近的大臣被海浪吞沒,端宗傷心驚嚇交加,一病不起,不到11歲就去世了。而趙昰的弟弟,也就是宋末帝趙昺,則死得更加慘烈。趙昰死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在岡州擁立趙昺為帝,後退至崖山。此後即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崖山之戰」,宋軍殘部兵敗如山倒,陸秀夫將趙昺和國璽綁在身上,君臣二人投海身亡,隨行的一眾大臣及家眷等人也都投海自盡,不少南宋子民也深感亡國之痛而投海殉國。據傳,數日後,海面上浮起屍體有10萬餘具。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即從此來,後人認為此戰役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



元至元二十年(1283)


南宋亡國太后謝道清,因病死於異國他鄉


帶著無法挽回國運的悲哀


結束了她飽經風雨的一生,終年74歲



如今臨海城內還沿用著「洗菜橋」「謝魯王」「皇后路」等與謝道清及謝家有關的地名,漫步其中,不禁浮想聯翩,謝道清在彌留之際,當塵埃落盡,回顧自己滄桑一生,她有沒有過後悔?假如當初沒有入宮,她不會成長為一個女政治家,不會為一個末路王朝心力交瘁。假如當初沒有入宮,她會過著怎樣的生活?也許會嫁一個平凡的丈夫,生養幾個孩子,在溪邊浣洗,過完平凡的一生?那麼,洗菜橋也就不叫洗菜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海市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TAG:臨海市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