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下脘穴:健脾和胃,消積化滯

下脘穴:健脾和胃,消積化滯

下脘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脈經》名下管。別名幽門。屬任脈。下脘是足太陰脾經、任脈的交會穴。下即下方,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之下部,故名下脘。

【腧穴釋義】

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則繼續循脈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與下脘同。

足太陰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它包括任脈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經的冷降之液,故為足太陰任脈之會。

附註:足太陰、任脈之會。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2寸

【穴位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能主治】

功能:疏導水濕,下脘穴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的作用。

主治:治腹堅硬脹,食谷不化,痞塊連臍上;嘔逆,泄瀉;虛腫,日漸消瘦。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

【穴位配伍】

配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針灸並用)治急性菌痢。

配中脘、內關、足三里治胃炎,消化不良。

配梁門穴治消化道潰瘍。

配關元穴治大便帶血。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實驗研究證明:針刺下脘穴對腸、胃功能有調整作用,使腸功能障礙患者恢復正常。

⊙版權聲明:內容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的精彩文章:

中瀆穴: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膝陽關穴:疏利關節,祛風化濕

TAG: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