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庸小說為何如此迷人?

金庸小說為何如此迷人?

作者:念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金庸。

2018年10月30日,金庸駕鶴西去,似乎永遠離開他的讀者了。但我有明明覺得金庸從未離開我們,他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構築的武俠世界,一直在影響著我們。張無忌、郭靖、黃蓉、令狐沖、韋小寶、陳家洛……這些人是虛構的,卻給予許多人實實在在的精神力量。

不止是80後、90後的熱血青年,甚至許多社會名流、政壇領袖、江湖大佬們也是金庸武俠的忠實粉絲。金庸雖然這輩子都沒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金庸絕對是對中國人影響力最大的作家。(斟酌再三,沒有之一)

那麼,為什麼金庸小說那麼迷人?金庸如何成為華文小說世界無人能企及的超級IP?

01 凡有中國人處,必有金庸小說

武俠小說成就了金庸,金庸重新定義了武俠小說,賦予這種通俗文學以獨特的文學氣質。在前網路時代,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一個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蹟:它在全世界擁有人數最多,覆蓋範圍最廣的讀者群。

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指出,金庸小說造就了奇異的閱讀現象:持續時間極長,讀者數以億計、讀者覆蓋地域極廣,且不限於年齡、社會身份、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和政治觀點。

1994年三聯書店版《金庸作品集》

金庸小說有兩點最引人注目,也最無與倫比。

首先是得到了散布全世界的華裔集體的廣泛傳閱和認可。

作家倪匡說:「哪裡有中國人,哪裡就有金庸的小說」,絕非虛言。哈佛大學教授田曉菲在論文中認為,金庸是二十世紀擁有最多讀者的中國小說家,從大陸、香港、台灣到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華僑社區再到散佈於歐洲、美洲的海外華人群體,無不受到金庸小說的浸潤。

金庸小說還得到了各界領袖人物和知識分子們的廣泛認同和推崇,這是舉世罕見的。

在政界,金庸小說最著名的讀者是鄧小平。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初會見金庸時說:「歡迎查先生回來看看。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說我讀過,我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以武俠小說比喻政治人生的浮沉起落,鄧小平的開場白可謂意味深長。

1981年鄧小平會見香港《明報》社長金庸及其家屬

在學者中,金庸也不乏讀者。無論是華羅庚、陳省身、楊振寧、李政道等科學泰斗,還是陳世驤、夏志清、余英時、李歐梵等文史巨子,都是金庸小說的讀者,更不用說程千帆、章培恆、錢理群、陳平原等文學專家。

北大授予名譽教授,浙大聘為文學院院長,博士、教授、院士等頭銜更是如潮水一般。在北京、台灣和美國多次召開了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眾多學者與會並提交論文,儼然已經形成了一門「金學」。

那麼,金庸武俠小說憑什麼得人心?或者說,來自全世界持有不同國籍、懷有不同政治觀點和宗教信仰、講著不同語言,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華裔讀者,在金庸小說中找到了什麼?

02 書寫武俠江湖

《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中說,「金庸武俠是現代中國人創造的,並且被全世界華人普遍接受的一個幻想世界」,誠為不刊之論。

金庸用卷帙浩繁卻又引人入勝的武俠小說塑造了一個武俠江湖世界,他以一己之力架構了一個全體中國人共享的一個時空,讓無數讀者得以遨遊其間,領略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

陳平原教授說,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正是此意。

田曉菲教授說,金庸營造的武俠世界像是一種西方的手工藝品,一種密封在玻璃瓶中的帆船模型。所有的小說創作本質上都是創造一個自足的世界,這種自足的世界是對現實生活的摹仿。金庸武俠小說的「江湖」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幻想的時空框架,它幾乎完全由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組成,有它自己的等級、門派、規矩。讀者們在外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觀看。

金庸武俠世界是江湖世界。

「江湖」出自於《莊子·大宗師》,本意就是「江海湖泊」,但是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江湖」卻衍生出了豐富的歷史含義:「江」是覆蓋全國的運輸網路,四通八達,無所不至;「湖」意味著河水彙集的據點,深不可測。對於脫離農業生產的遊俠們來說,「江湖」不只是到達目的地的路徑,而已經成為了生活的居所和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廣袤又隱蔽的社會空間。

「江湖」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空間,它超越了任何的地理或行政區域,和儒家倫理法則無所不至、皇帝統治光輝無所不及的中華帝國區分開來。這是一個自足自洽的武俠世界,這種自洽包括江湖規矩的統一、內在歷史的統一、內在文化形象的自足。它先於現代社會,在歷史上卻又從未真正存在過,但是完美地符合了大眾想像中的「中國」,被全世界華裔所接受。

03 營造歷史時空

有評論家指出,新派武俠小說三大家在小說的背景上各有特色,梁羽生明確背景而另開武俠世界,古龍完全虛化歷史背景而專註雕琢人物,唯有金庸,以情節為紐帶,將史事、地理、人物、風俗和人情世故打成一片,在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之間,把武俠揉進了歷史的滔滔長河,又在歷史中傾注了武俠的文化氣質。大仲馬說「歷史只是一個用來掛我的小說的釘子」,金庸深諳其意。

明史大家吳晗先生

金庸營造武俠歷史世界的典範是《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與明朝。在小說中,朱元璋被安排為明教洪水旗旗下弟子、淮泗起事領袖。小說把朱元璋的故事編織進了虛構人物張無忌的生平,又寫到朱元璋使用計策使得張無忌心灰意冷,進而逐漸篡奪了明教大權,統一天下,又以「大明」為國號,以示不忘明教。如此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是虛構還是歷史?

金庸筆下的虛實並非向壁虛造,往往由有堅實的史學基礎。

1941年,西南聯大講師吳晗在《清華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明教與大明帝國》,推論元末起義領袖韓山童為明教徒,明教「明王出世」說法來自於摩尼教經典《大小明王出世經》,是為明朝國號的來源,轟動一時。《倚天屠龍記》中,金庸把吳晗論文中引用的史料和考證化作張無忌的議論,小說家的筆法,歷史學家的眼光。

04點綴文化典故

沉迷於金庸小說的讀者們,往往驚嘆於金庸小說中信手拈來的種種典故學問,很多情節故事都能讓人聯想到傳統的志怪故事和明清以來的筆記小說,對儒典、佛經、老莊和道藏的引用鞭辟入裡,涉及詩詞曲賦、琴棋書畫、人情世故的地方更是俯拾皆是,田曉菲教授稱之為「文化拼盤」。

舉例而言,《書劍恩仇錄》中乾隆皇帝和陳家洛是同胞兄弟的設計本是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天龍八部》中虛竹被天山童姥逼迫而破戒的情節,來自高僧鳩摩羅什在亂世中被迫破戒的故事;《鹿鼎記》中韋小寶與羅剎女王有私情從而推動《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則見於清代筆記《檐曝雜記》、《癸巳類稿》,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嚴曉星的《金庸識小錄》詳細考證了金庸筆下的種種典故

六神磊磊有一篇文章《我看金庸如黃裳,茫然蓄力前半生》說的最為精彩:金庸就像《射鵰英雄傳》里編撰《道藏》的黃裳,前半生茫然蓄力,直到中年之後,驀然發現,自己可以成為一位武俠小說家。前半生零敲碎打積累下來的知識、學問幫他構建了一個獨立的武俠江湖世界。老爺子讀的書不多不少,剛好達到建立一個獨立的武俠世界所需要的基本元素。種種儒道佛學、詩書禮樂、琴棋書畫、人情世故,只有附麗在小說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光彩。

金庸武俠小說是一個文化拼盤,並不是說簡單地把各種傳統文化知識和文學因素機械的混合、拼湊在一起,煮成一鍋大雜燴。一個成功的文化拼盤所需要的,是富有創造性的糅合、改造和重建,使得普通讀者獲得新鮮感,「圈內人」會心一笑,各有所得,雅俗共賞。

05古今中西之間的「文化中國」

金庸手書小說標題

金庸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的英譯者閔福德(John Minford)曾經感慨,翻譯通俗歷史小說《鹿鼎記》要比翻譯古典名著《紅樓夢》更加困難。在比較兩者的時候,他指出,《紅樓夢》具有全球性,而《鹿鼎記》卻根植於中國傳統。陳平原教授說,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亦是此意。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主題是革命和現代化,這是山河破碎,風雨飄零的一百年,也是乾坤整頓、風雲際會的一百年,金庸既是見證者,也是思考者。

金庸所處的香港,既接納了眾多學者立足棲息,深沉思考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未來,也批量生產出適應現代市民口味的商業文化。這兩者原本各行其道,南轅北轍,金庸小說卻在其中架起了一道橋樑

金庸在書房中,背後是《金庸作品集》

回到文章開始就提出的問題,金庸小說為何這麼迷人?

本文的回答是,金庸小說營造了一個宏大瑰麗的武俠世界,這個武俠世界精緻而和諧,是現代化來臨之前的中國文明的縮影。販夫走卒在其中領會世間百態,知識分子在其中尋找中華意象,年輕人在其中遊歷成長,政界領袖在其中品味回顧,海外遊子在其中慰藉思鄉之情,全球的華裔在其中認識到同一個「文化中國」,這就是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

謹以此文悼念查良鏞先生。

參考文獻:

1.金庸:《金庸作品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2.金庸:《金庸作品集》,廣州:廣州出版社,2013年。

3.丁俞斌編:《金庸武俠故事編年和人物大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4.賴晨:《揭秘:1981年鄧小平會見金庸都說了啥?》,人民網,2012年6月6日。

5.新垣平:《劍橋倚天屠龍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6.新垣平:《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

7.田曉菲:《「瓶中之舟」》,劉東主編:《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8.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9.孔慶東:《笑書神俠》,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10.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1.嚴曉星:《金庸識小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12.徐淵:《金庸與武俠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清朝的百姓都不看好戊戌變法?
為什麼古代的中國大陸政權無法征服朝鮮?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