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淺談茶的本草理論

淺談茶的本草理論

淺談茶的本草理論

茶的本草理論

茶的本草記述,以唐代蘇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為最早,列於木部中品。其記述非常簡潔,正文只有45字,注文也僅 50字正文:「若,苦茶。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秋(據《證類本草》與《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應作春)采之。苦茶,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

注文:「《爾雅·釋木》云:檟,苦茶。註: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生南、漢中山谷。

「性味」,是中藥的重要理論,一般又可稱之為「四氣五味」。

四氣(或四性),即寒、涼、溫、熱,表明藥物的寒熱特性。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藥物的味道。這兩者都與該葯的功效與主治有著很大的關係。

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無毒」,《本草綱目》改作「味苦、甘,微寒,無毒」基本相同,只更動了兩個字的位置。這是比較符合茶的實際味道的。中醫理論認為甘者補而苦者瀉,可知茶葉是功兼補、瀉的良藥。

微寒,即涼也。具寒涼之性的藥物可以清熱、解毒,這也與茶的實際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論述,也大體類似。例如《本草拾遺》作「寒,苦」;《湯液本草》作「氣寒,味苦」。

歸經」,是出現較晚的中藥理論,到金元之際才盛行起來,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謂歸經,是指藥物的主要功效所屬的「經絡與臟腑。

例如:治咳喘者,歸於肺(手太陰)經;治排尿疾病者,歸於腎(足少陰)經或膀脫(足太陽)經。茶的歸經,據《湯液本草》是「人手足厥陰經」(手厥陰屬「心包」,足厥明屬肝);據《雷公炮製藥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腎五經」。

五臟,是中醫臟腑學說(一般稱為「臟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臟,說明功效是十分廣泛的。功效與主治,是中藥的最主要內容。沒有功效與主治,就不稱其為藥物。

功效,亦可稱之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種抽象名詞,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

主治,是指所能治療的主要病症,如同書正文中的「瘺瘡」、「熱渴」等。關於茶的功效,大致可以歸納為二十七項。

如下:安神除煩、少寐、明目、清頭目、下氣、消食、醒酒、去膩、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療瘡、利尿、通便、祛風解表、益氣力、堅齒、療肌、減肥、降血脂、降血壓、強心、補血、抗衰老、抗癌、抗輻射。

至於茶葉為什麼能有這些功效與主治,本草一般從氣味厚薄、天人合、升降、歸經等理論加以解釋。

如《本草綱目》解釋茶的藥理作用時說:機曰:頭目不清,熱熏上也。以苦泄其熱,則上清矣。且茶體輕浮,採摘之時,芽櫱初萌,正得春升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乃明中之陽,可升可降。利頭目,蓋本諸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茶文化 的精彩文章:

喝安化黑茶真的能治病嗎?
喝茶的「潛規則」

TAG:黑白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