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新華每日電訊作品獲二等獎!

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新華每日電訊作品獲二等獎!

中國記協網11月2日揭曉「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和「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分別揭曉「特別獎」5件、「一等獎」62件、「二等獎」98件、「三等獎」183件,另有20人獲得「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

其中,《新華每日電訊》於2017年3月21日刊發的《警惕形式主義披隱身衣捲土重來》(作者何晨陽,編輯易艷剛、劉晶瑤),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警惕形式主義披隱身衣捲土重來

何晨陽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刊登一篇題為《送溫暖無需興師動眾》的文章,裡面提到「40多人下鄉送溫暖,三天活動兩天在路上」,如此送溫暖受到不少群眾吐槽,一些網友留言稱「這不是說我們單位嗎?」互動中可見類似事件並非個例,戲謔的口吻中則透露出群眾對此現象的反感之深。

一次基層採訪見聞讓我印象深刻。某貧困鎮為在上級領導調研時展現鄉鎮良好風貌,派專人打掃道路,因沒有獲知領導確切調研時間,當地連續20多天組織群眾在街頭巷尾清掃垃圾,按每人每天70元的日薪結算,近20人的清掃隊伍需要一筆不小支出。上級檢查一走,環境整治立馬停止。

送溫暖、環境整治為何如此功利?當記者多年,我發現周邊的同行對這樣的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了。如果追問當事人,很可能被懟上一句「送溫暖有錯嗎?這是關愛睏難群體。」「展示良好村容村貌有錯嗎?」

這樣的回應貌似很有道理,用高大上的理由為這些形式主義的做法披上隱身衣,使其看起來無可辯駁。這樣的想法、做法在不少基層幹部中大有市場。

如今,作報告寫文章拿腔拿調、列隊歡迎送溫暖隊伍等形式主義已在「反四風」的凌厲攻勢下明顯減少,但打著「關愛」「關心」等口號卻不務實的形式主義傾向依然存在。

比如,一提走群眾路線,一些幹部就弄上兩袋大米、一壺香油等到貧困群眾家中走一遭,送米、拍照、走人一氣呵成;一說輕車簡從、密切聯繫群眾,一些幹部就走馬觀花下趟基層;一說要學習外地先進經驗,一些部門就巧立名目外出學習考察。更有甚者,一些人打著改革的旗號搞政績工程,以發展之名追求形式、圖虛名、務虛功。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什麼是作秀,什麼是真正為民服務,一眼就看得出來。很多時候,送溫暖、密切聯繫群眾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摻雜進形式主義的雜質就讓人有「好經被念歪」之感。一些群眾因「出發點是好的」而不願計較,但久而久之,披著「隱身衣」的形式主義必將玷污良好的初衷,將好事異化。

毛澤東同志曾對形式主義有過批判:「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不動腦子的東西」「形式主義害死人」。一些群眾表示,形式主義猶如橫亘在黨和群眾之間的一堵無形之「牆」,無聲地侵蝕著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迅速掀起了深入開展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四風」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與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較為顯性的歪風相比,形式主義更為隱蔽,對其評判、甄別確實不易。與此同時,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也最容易借形式主義死灰復燃,加之形式主義有為民服務等大帽子的遮蓋而顯得更為隱蔽,所以時刻繃緊嚴防形式主義這根弦尤為必要。

求真務實是形式主義的天敵,反對形式主義,重在「務實」,同時還應嚴防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首先,應強化制度設計,完善決策、項目論證和反饋機制,通過制度引導黨員領導幹部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做到謀事要實,將工作重心真正放到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不斷改善民生上,力避蜻蜓點水、急功近利。

其次,應暢通民意表達渠道,運用多媒體手段,借群眾慧眼發現形式主義典型案例,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進行大掃除,並保持高壓態勢。

第三,強化制度設計。對群眾舉報的形式主義做法、對那些熱衷於形式主義的黨員領導幹部嚴查重處,形成震懾效應,破除一些幹部的僥倖心理,嚴防「形式主義」披上隱身衣繼續肆虐。

據了解,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評選,每年評選一次,自1991年開始評選。

開展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旨在檢閱我國新聞工作年度業績,展示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和「走轉改」活動成果,發揮優秀新聞作品示範作用,引導、激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尊重新聞規律,勇於改進創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長江韜奮獎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評選。該獎項為2005年根據中央關於《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精神由范長江新聞獎和韜奮新聞獎合併而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多些「現場干」,少些「會場談」
毛澤東因這位新華社記者的報道「夜不能寐」,吟詩《送瘟神》……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