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殺戮畫派」與施虐狂?西班牙畫家理貝拉的暴力藝術

「殺戮畫派」與施虐狂?西班牙畫家理貝拉的暴力藝術

《阿波羅和馬耳敘阿斯》(1637年)表現的是理貝拉最喜歡的主題之一:活剝人皮。

17世紀的西班牙畫家理貝拉(Jusepe de Ribera)在作品中對肉體痛苦的呈現,毋能出其右者。位於南倫敦地區的達利奇美術館(Dulwich Picture Gallery)有一個栩栩如生的新展——《理貝拉:暴力的藝術》(Ribera: Art of Violence),對這位畫家筆端下令人毛骨悚然的皮開肉綻之作,以及對行刑場面不加避諱的殘酷刻畫進行了關注。對理貝拉來說,從早期的基督教殉道者到神話中的森林之神,他們遭受的錐心之痛(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不僅僅是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酷刑就是他最喜愛的色調。

19世紀的法國詩人、藝術評論家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曾經嘗試捕捉理貝拉視野中的殘忍本質,將這位巴洛克時代畫家的藝術遺產,描述為一個「殺戮畫派,似乎是某個劊子手的助手為了娛樂食人者而發明創立的」。

理貝拉可能並無食人經歷,但一直以來他有過野蠻行為的流言揮之不去,因為藝術史專家們相信,只有親身經歷過殘忍的行為,才能解釋其作品為何有如此令人驚駭的逼真殘忍。

理貝拉的畫作——如《聖潔的婦人照料聖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 Tended by the Holy Women,1620~1623年)——表現出一種刻畫身體痛苦的情結。

理貝拉於1591年出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附近,20歲出頭的時候移居羅馬,在那裡他得到了一個令人不禁莞爾的綽號——小西班牙人;他的繪畫技能得到了磨練,同時也欠下累累債務。為了躲開氣急敗壞的債權人,1616年,他逃到南部的那不勒斯,當時那是西班牙的地盤;在那裡,他有了妻子,以及一群富有的贊助人,他們很欣賞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藝術手法將驚人的寫實主義、卡拉瓦喬(Caravaggio)式的誇張陰影,以及駭人的主題混合在一起。

血與肉

一直以來有各種風言風語,說理貝拉為了確保那不勒斯的繪畫市場委約競爭保持在最低限度,不僅努力完善自己的畫技(使用真人模特來捕捉受到酷刑的肌肉呈現出的收縮狀態),還威嚇甚至殺害競爭對手。但《理貝拉:暴力的藝術》的組織者毫不猶豫地對那些古老的指控予以了駁斥,否認理貝拉像黑手黨一樣恐嚇同行,或者要為波倫亞派畫家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中毒橫死負責——在幾個世紀的時間,這個指控一直與理貝拉如影隨形。

理貝拉直接寫生人體模特,畫了許多人體結構素描圖,如《鼻子和嘴的研究》(Studies of Nose and Mouth,約1622年)。

該展覽的聯合策展人佩恩(Edward Payne)堅持認為,「理貝拉不一定非得是施虐狂,才能創作出那些暴力形象,而且一個藝術家的繪畫或平面作品,並不一定是其個性的體現。」

不管理貝拉是否與同時代的科倫齊奧(Belisario Corenzio)和卡拉喬洛(Giovanni Battista Caracciolo)如學者們一直所認為的那樣陰謀勾結(所謂的那不勒斯陰謀集團成員),其可怖的想像力——以酷刑場景的血跡令人銘記——是藝術史上最黑暗的巷道之一。

《理貝拉:暴力的藝術》邀請觀眾走過那條可怕的通道。展覽以對聖巴塞洛繆 (Saint Bartholomew)殉難的病態沉思開始——耶穌門徒聖巴塞洛繆因其堅定的信仰被活活剝皮,之後被斬首。參觀展覽的觀眾將會看到從佛羅倫薩、巴塞羅那和紐約等地的收藏中借來的一系列表現這位使徒受盡酷刑的作品。在一件表現該主題的相對早期的油畫作品中,觀眾會看到理貝拉處在一種不尋常的剋制狀態,他滿足於想像可怕的折磨開始之前那令人痛苦的幾秒鐘。在作品的中心位置,那位聖人發出詭異光亮的肉身,皮肉還未被剝離;在畫作邊緣,一名行兇者正磨刀霍霍,他的臉被陰影吞噬了一半。

到1644年,理貝拉以更生動的方式表現這位聖人之死,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筆觸,細緻刻畫了他被活活剝皮的場面。

相比之下,1644年之後的一幅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到這位藝術家變得野蠻十足。在這幅作品中,一個竊笑著的劊子手緩緩地撕下聖巴塞洛繆前臂的皮膚,像是一個飢餓的食肉動物一邊切塞拉諾火腿一邊饞得流口水。

為了抽絲剝繭地呈現理貝拉的想像力層次,展覽被分為多個主題,幫助觀眾仔細分析這位藝術家的成就。為了證實此次展覽更為廣泛的主旨,即這位畫家被後人當作一個野蠻之才,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失公正,主辦方還搜集了一系列背景材料,表明畫家的暴力視野有其時代性因素。在名為「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的展覽環節里,手寫的刑訴記錄記載了那個時代罪犯被判處的各種可怕刑法,從鞭刑到火刑不一而足,這表明在理貝拉時代,殘酷無情的意識是何等的普遍。

從法國版畫家卡洛(Jacques Callot)1633年在巴黎出版的《戰爭的苦難與不幸》(Les misères et les malheurs de la guerre)當中選出的一些圖版——展現了大規模的絞刑和焚燒一名犧牲者的火焰——也意在進一步證實誕生出理貝拉想像力的那個時代文化之粗糲。

在名為「皮膚和五感」(Skin and the Five Senses)的環節,通過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研究,探索了理貝拉對肉體的迷戀,以及他作為一名苦惱的人體解剖素描畫家的機敏。在這裡彙集的展品中,令人難忘的是一幅創作於17世紀20年代初期的神秘紅色粉筆畫《一隻蝙蝠和兩隻耳朵》(A Bat and Two Ears)。這幅畫細緻入微地描繪了一隻咧嘴而笑的蝙蝠,它的爪子握著一幅拉丁文捲軸,上書「美德永放光芒」,它朝著前方飛過來,下方漂浮著一對脫離了身體的左耳。

理貝拉的《一隻蝙蝠和兩隻耳朵》(創作於17世紀20年代)包含了一種高深莫測的象徵主義。

雖然策展人在展覽目錄流暢的文字解說中指出,蝙蝠是藝術家的老家瓦倫西亞的傳統象徵(根據傳說,在13世紀,當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為了奪回瓦倫西亞的領土而戰的時候,一隻蝙蝠落在他的頭盔上),但仍然無法充分解釋出這幅畫作神秘的象徵意義。為了在理貝拉黑暗藝術的模糊幽暗中尋路,我們遭到嘲弄的感官就如蝙蝠般盲目地振翅而行。

這個畫展檢視了經過精心安排的殘忍意象的驚人魅惑力,畫展結尾是理貝拉抒情的驚悚傑作《阿波羅和馬耳敘阿斯》(Apollo and Marsyas),創作於1637年。這件作品又回到這位藝術家最喜歡的主題之一——讓受傷的身體活生生地被剝皮。作品以一種令人不安的宏大尺寸刻畫了森林之神馬耳敘阿斯可怕的受刑過程,他因為在音樂比賽中輸給了阿波羅,而遭到無情的懲罰。在阿波羅對馬耳敘阿斯的施虐折磨中,理貝拉是殘忍的同謀。

這位藝術家就像是一位苦難的大師,一筆又一筆地指揮著一曲無聲又動聽的殘忍交響樂。我們眼含厭惡地聆聽著馬耳敘阿斯因痛苦而扭動的身體中發出的刺耳音符,理貝拉把馬耳敘阿斯攤開在這位藝術和音樂之神面前,像一架咆哮的風琴。戈蒂埃懷著敬畏和厭惡兼而有之的情緒說,「所有的細節,都帶有可怖的真實。」

你屬於我

整個巴黎也屬於我

而我屬於

這本筆記和這支筆

王不留黎

一起分享世界的點滴

微信公眾號ID : RUNPARI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步巴黎 的精彩文章:

神隱200多年,法國瑪麗皇后的珠寶將拍賣:生不逢時的時尚女皇
法國十大魅力女星:那些驚艷世界,令人魂不守舍的經典麗人

TAG:慢步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