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西遊記》中神仙群是以道教神仙譜係為基本依據來描繪的,但它也表現出與原來的道教仙系不同的特點。最突出的兩點是:

一是《西遊記》仙系中玉皇大帝為眾仙之首,而道教仙系則以「三清」為尊;

二是《西遊記》仙系是仙佛合一,即將佛教菩薩也視為天界仙真的一部分。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表面上看這種差異巨大,實際上它恰好反映了道教在宋元以來的一種變化趨勢,即以玉皇大帝為代表的一些民間信仰中的神靈大量被道教吸收,並且地位日益提高,這是道教日益世俗化的表現。而仙佛同流也正是宋元以來「三教合一」趨勢加強的必然結果。


1、孫悟空的「超凡能力」與道教法術


雖然身為佛家弟子,但孫悟空那一身讓人驚奇的本領卻來自道教。他學藝時師傅名為菩提祖師,也教他一些參禪打坐,但最終單獨傳授悟空的,卻是修鍊內丹,以及七十二般變化。

這在小說第二回以及日後孫 悟空的自述中說得相當清楚。「內丹」是道教的修鍊之術不庸置疑,那麼這「七十二般變化」又源自何處呢?

答案是:道教法術即使不是構成孫悟空超凡能力的全部因素,至少也佔據了大部分內容。

《西遊記》中以孫悟空為代表的神佛以及許多妖魔皆具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本領。加以歸納,這些本領(或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幾類: 快行、變形、呼風喚雨。小說中神魔鬥法常常是相互比試這幾類本領高低。《西遊記》最吸引人之處也莫不在此。其實,這些描寫和設想也大都以道教法術為依據,我們可以在道教文獻中發現其原型。

道教認為,「神仙」得「道」,可駕御風雨,超越自然。神仙的神奇本領,從來是道教宣傳的一個重點,用來「勸仙」、「勸道」,擴大道教影 響。因此,在一般人心目中,神仙除長生不死之外,還都具有神奇本領。 究其原因,乃是道教本身宣傳使然。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快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那一日千里的神奇本領在葛洪的《抱朴子內篇》介紹的「乘牆」中可以發現原型:「若能乘躊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踏有三法:一曰龍躊,二曰虎躊,三曰鹿躊。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則以一時思之;若晝夜十二時思之,則可以一日一行萬二千里,亦不能過此,過此當更思之。」

變形:據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介紹,當時的一些道書對變形之術就有大量介紹。道書《墨子五行記》就介紹了許多變形易貌及化身隱形之術。例如:「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含笑即為婦人,整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為樹木,種物即生瓜果 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廚,興雲起火,無所不作也。」

《神仙傳·左慈》也詳細而生動地記載了神仙左慈施展各種變形易貌之術來逃避曹操追捕的故事。故事中左慈以酒杯化飛鳥,易形為羊,一形 化六形之術,可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變形術極為相似。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呼風喚雨:《 西遊記》中師徒們西行途中,有好幾場災難皆因妖怪施法興風作浪 而起,或干早、或水禍,孫悟空也一次次施展法術,一一加以制服。呼風喚雨乃是小說中神—魔鬥法的一個重要內容。例如,小說第四十五回就有孫悟空與虎力大仙比試「呼風喚雨」本領的情節。

其關鍵無非是以符篆、咒語招神劾鬼,以達到調動風雨的目的。道教介紹道術的重要經籍《無上秘要》卷二十六《靈寶符效品》就介紹了許多據稱可 以呼風喚雨的符篆。

因此,我們說,道教法術是《西遊記》主人公孫悟空及別的神佛、妖魔們神奇本領的主要來源和基本依據。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2、孫悟空的象徵意義:「去欲就善」


宋元時期,隨著道教世俗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三教合一」趨勢的日益明確,「道德成仙」的呼聲日益成為道教主流,道德上「去惡就善」 不僅是「修仙」的重要條件,而且逐漸成為壓倒一切修仙之術的「成仙了道」法門。在這種背景下,受道教觀念影響極大的「神魔小說」在人物形象設計上也顯示了相應思維特徵。

具體到《西遊記》,這種影響就是:小說主人公孫悟空就是去「惡」就「善」、「修心去欲」的道教宗教觀念的象徵。

凡研究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在小說七回前後性格反差極大,判若兩人,先前一往無前,自由奔放的性情在七回後消失殆盡。有的學者稱主人公後來的行為為「叛變」,認為這個形象表現的是農民英雄「失節」的悲劇。

也有的學者認為孫悟空形象的二重性說明《西遊記》前後主題不一致:七回前的孫悟空反映出的是反抗封建專制的主題;七回後則主要表現人與自然爭鬥的思想。還有的學者稱主人公的性格變化主要在宣傳封建統治秩序是天經地義、無法改變的「真理」。別的說法還有不少。我個人認為,七回前後主人公性格的變化正是作者以孫悟空形象來表現「去欲就善」觀念的必然結果。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具體地說,雖然前七回中的主人公「猴性」十足,無拘無束,個性可愛, 但這並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相反,這種「猴性」象徵的是一種未受約束的人類原始慾望,具體表現為膽大妄為、違反封建綱常。因此作者要安排他受制於如來,被謫入凡世,重新改過自新。

在《西遊記》中,作者就一再提醒我們,孫悟空其實是「人心」的象徵,稱「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內觀不識因無相,外觀明知作有形」,又說,「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對「悟空」之名,作者還特意解釋說:「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空者,乃「寂寂全無一念生」之意。並且, 小說一百回的回目中,有十多回皆直接用「心猴」來稱呼孫悟空。

《西遊記》第一回在介紹孫悟空修道的故事時,稱其學道處為「靈台方寸斜月三星洞」。其中,「靈台方寸」是古人對「心」的稱謂,「斜月三星」也是「心」字之狀。這些皆暗寓「修道」實為「修心」之意。

小說視孫悟空為「心」之幻象,而這個「心」是未經凈化的,混雜著種種慾念。如小說第二回中主人公學道於菩提祖師時,祖師就反覆告誡他去欲明心,「屏除邪欲得清涼」。但他卻心存雜念,賣弄本事,被逐出師門。隨後,小說又描寫孫悟空自恃本領,率性而動,以「 齊天大聖」自居,破壞綱常。

他先是龍宮奪寶,後又私如地獄,強行勾掉「生死薄」 上的姓名,而且藐視權威,追名逐利,最後大鬧天宮。當如來出面好言相勸,他卻答道:「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瑤天。靈霄寶殿非他久,歷代人王有分傳。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最爭先。」當如來向他解說玉帝修道經歷後,他又宣稱:「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

《西遊記》中孫悟空,到底是佛教神仙還是道教神仙?


從這兒看,孫悟空要否定的是整個封建專制秩序及其合理性。而這種專制秩序,又是封建社會的基礎、封建道德的中心。《西遊記》 產生的明朝社會,乃是封建專制達到極致的時代,作為世俗知識分子 的吳承恩,自然不可能對這種膽大妄為之舉持讚賞和肯定態度。

他渲 染孫悟空的行為,是要表現人的慾望如不受約束,就會危及社會,禍及自身的觀點。他隨後安排孫悟空受制於如來,被大山巨石所壓的結局, 就不屬偶然。作者的態度,在第七回的一首詩中也有所表現:「富貴功名,前緣分前,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深。些些狂妄天加遺,眼前不遇待日臨。

問東君因甚,如今禍害相侵。只因心高罔極,不分上下亂規簇。」這兒,作者明確表達了對孫悟空行為的譴責。當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後,作者又稱,「欺天閣上思高位,凌聖偷丹亂大倫。惡貫滿盈今有極,不知何日得翻身。」因此,《西遊記》七回前的孫悟空在作者看來是一個受個人慾望支配而犯上作亂的狂徒,並導致了受謫入凡世的結果。

而七回後走上「取經」之路的孫悟空,才是他心目中歌頌的對象。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磨鍊,孫悟空終於逐漸去掉了諸種惡意邪欲,得以重回天界。從這兒看,《西遊記》七回前後雖然主人公性格反差很大,但主題卻一致:修心去欲,除惡就善。這不僅是封建倫理的中心,也是宋元以後道教修道倫理的重要內容。

我們可以說,《西遊記》中孫悟空這個形象乃是「去欲就善」觀念的形象反映。孫悟空由仙界—凡界—仙界的整個過程,是對宋元以來道教「去欲歸真」、「無欲則仙」修仙觀念的形象宣傳。

從以上分析看《西遊記》受道教影響極大。因此,它與別的「神魔小說」並沒有本質區別。我們可以說,受道教思想和道教觀念的極大影響,是明清時期「神魔小說」的共同特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侵略者要求割地一百年,為何清政府最終只答應99年?
皇帝為何自稱「寡人」,太后為何自稱「哀家」?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