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上)助你人生處世不再難

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上)助你人生處世不再難

《小窗幽記》作者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陳繼儒自幼穎異,博學多通,尤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名重一時。二十幾歲時,絕意科舉,隱居於小崑山,後築室東佘山,閉門著述。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其所作「或刺取瑣言僻事,詮次成書,遠近競相購寫」。陳繼儒一生涉獵甚廣,著述宏富,有《陳眉公全集》傳世。《小窗幽記》為陳繼儒編著的修身處世格言,條條都是人生的回味和處世的領悟。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人生態度,有兼容了佛家超凡脫俗和道家清靜無為的智慧,歷來被稱為修身養、自我提升的佳作。

要處理好讀書與人生的關係。書籍本身不可能改變世界,但是讀書可以改變人生,人可以改變世界。讀書關係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

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上)助你人生處世不再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集醒篇

一、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醉。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

[譯文]

飲了中山人狄希釀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於俗情世務,終日追逐聲色名利,可說沒有一日不在醉鄉。好名的人醉於庭官位,好利的人醉於民間財富,豪富的人則醉於妙聲、美色、高車、名馬。如何才能獲得一劑清涼的葯,使人人服下獲得清醒呢?

[評語]

飲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後,還有醒時。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猶不醒的,無非是以名利作曲、以聲色為水,所釀出來的慾望之酒。這種酒初飲時心已昏醉,不知身在何處。再飲之後因渴而求,求而愈渴,渴而愈求,終至一生性命與之,而不復醒。此時若問「心在何處?」心已失落在名利聲色之中;若問「身在何處?」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能醉人千日,千日之中不能自主;慾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酒醉的人,只要給他喝下「醒酒湯」就能清醒,然而,在名利聲色中沉醉的人,要如何喚醒他呢?有什麼樣的清涼劑能喚醒心的迷醉?也許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語吧!在醉夢中做的事都是紛亂的、幻影的事,只有醒來才能做一些真實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務,惟有醒了,生命才可貴,天地宇宙才真實。

二、澹泊之守,鎮定之操

澹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過。

[譯文]

淡泊清靜的操守,必須在聲色富貴的場合中才試得出來。鎮靜安定的志節,要在紛紛擾擾的鬧境中考驗過,才是真工夫。

[評語]

蓮花被人視為純潔的象徵,是因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個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歷過世事的空白,而是經歷任何聲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著於心。有的人在貧窮中守得住,在富貴中卻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貴中守得住,在貧窮中卻守不住。能夠澹泊,就是不貪濃艷之境,而這澹泊之心,有的是從修養中得來,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動搖的意思,世間的五光十色,驚聲軟語,足以誘動心志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身處塵世能不動搖的又有幾人?大多數人在名利中動搖,在身心的利害中動搖。泰山是不動搖的,但泰山崩於前,卻不能不動搖。動搖的人是受環境的牽動,環境要他向東,他便不能向西。不動搖的人是不為環境所動的,反之,環境將以他為軸心而轉動。在紊亂的環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三、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譯文]

給予他人恩惠,不如報答他人的恩德來得厚道。邀取好的名聲,不如逃避名聲來得自適。故意違背常情以自鳴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來得真實。

[評語]

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悅對方稱為「市恩」,有買賣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懷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撫,或者是冀望有所回報,這和買賣並無不同,恩中既無情義,也不足以令人感謝。但是,無論是市恩,或是出於誠意的恩惠,總以回報為上。一個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數,報之猶恐未及,豈有時間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報德為厚。而最大的報德在於以德報之,不在於報惠。

所謂盛名累人,人人都想獲得名聲,並以此為榮,殊不知名聲只是一種空洞的聲音,雖能滿足某些虛榮感,無形中卻會成為一種束縛人的東西。許多知名人士,言行舉止戰戰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來得逍遙自在,免除心理上的負擔。

做人只要真實,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夠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別人也會不敢信任。所謂「真」,就是出於「誠」,做人要出於誠意,凡是不出於誠意的表現,就是矯揉造作。

四、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譯文]

要他人當面讚譽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後毀謗自己。令對方對自己產生初交的歡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會令對方產生厭惡感。

[評語]

人多是虛偽客套的,要讓他人當面讚美自己並不困難,而要他人背後不批評自己,卻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對的地方,由於礙於情面,或是利害關係,鮮有願意撕破臉,當面指摘對方的。在背後就不同了,要他人不罵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錯,沒有可被人評議之處才能勉強做到。因此,面前之譽並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後之譽才算成功。背後之譽遠不算完美,背後無毀更為難得。

人初相識總是充滿著一份好奇感和新鮮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歡喜,然而這時的交往就個人而言,不過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見面時不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見到的往往只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遠較平日來得完美。但是,日久見人性,一旦新鮮感消失,最初的親切感也會因為缺點的增加和距離的拉長而改變。

事實上,最初的親近和歡欣經常只是幻像,必然會遭到破滅。交往長久後的親切才是真正的親切,因為那時整個缺點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時的歡喜才是真正的歡喜。「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一方面要我們不要在初見時掩藏自己,只以好面目與人交往,這樣才不會有日後感到不實的厭惡感。

五、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譯文]

命運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來面對它。命運使我的形體勞苦,我便安樂我的心來彌補它。命運使我的際遇困窘,我便擴充我的道德使它通達。

[評語]

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質環境不豐厚,或者生命的外緣常有缺憾,如果內心沒有深厚的修養,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滿足。相反地,深厚的心靈修養能使人安然自適,將一切驅出腦際。有時命運會使我們的形體十分勞苦,倘若我們的心也跟著緊張,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體的疲勞並不能使心靈疲勞,如果將心放在輕鬆甚至快樂的境界中,那麼,即使形體再勞苦,心情還是愉快的。

人的際遇無常,困厄在所難免,此時更不可灰心喪志,不如充實自己的學問,擴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產生,往往是自己能力不夠的緣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種寬闊的心境下將困厄突破或解決,即使不能解決,有開闊的心胸和通達的道德,至少內心不會因此而沮喪。

六、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撿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

恬靜寡慾的人,必定為豪華奢侈的人所懷疑。謹慎而檢點的人,必定被行為放肆的人所嫉恨。一個人到了窮途末路,我們應看他當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們要看他以後要怎麼繼續下去。

[評語]

過慣豪華奢侈生活的人,並不相信有人能過淡泊的生活,認為甘於淡泊是沽名釣譽,非出於本心。吃慣肉的人決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們不免要加以懷疑。行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那些言行謹慎的人,因為這些人使他不能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對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實上,檢飾的人不過是在自我約束,而放肆的人則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謹慎的人。

一個人會走到窮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發心,和整個過程中用心的轉變。有許多原本成功的人,後來失敗了,就是在成功之後用心有了轉變,或是最初發心時便已埋下失敗的種籽。一件事情的歷久不衰與一個人的發,無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長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心意便不正確,或是成功後改變原有的精勤,那麼,即使一時成功,也無法持久,終將走到事窮勢蹙的地步。一個現時十分成功的人,我們也要如此地肯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頂還要順路下至山谷,才不至於困在山頂,跌得鼻青臉腫。

七、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譯文]

分別美醜的心太過明確,則無法與事物相契合。分別賢愚的心太過清楚,則無法與人相親近。內心應該明白人事的善處與缺失,處事卻要仁厚相待,使美醜兩方都能得到平等,賢愚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上天生育我們的德意和心量。

[評語]

美醜並無一定的標準,要看個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對事物美醜太過挑剔,則世上沒有幾件事是我們能夠接受。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善惡美醜原是相對的,如果執著於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個世界的本有現象,那便是「與物不契」。相同地,賢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賢不肖,倘若只接受賢者,而摒棄愚者,豈不是使賢者愈賢而愚者愈愚了嗎?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成為他人眼中的賢者?尚賢棄愚,難怪要與大多數人不親了。

處世應當心中明白而外表渾厚,所謂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渾厚,則是悉數接納,使賢而驕者謙之,愚而卑者明之,各獲其利。就像陽光之化育萬物,既照園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兩者皆欣欣向榮,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八、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譯文]

情愛最難保持長久,所以情感豐富的人終會變得淺薄無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為的人終不會失去他的天性。

[評語]

「情到深處情轉薄」,一方面是因為情甚苦,一方面是因為情愛難久。情是一種執著,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難,再加上生命短暫,環境多變,見人不見心,見心不見人。能由情愛之中得到短暫歡樂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無常迅速,至親至愛也敵不過生死的摧殘。所以,多情之人在備嘗捉弄之後,多半要遠離情感,而變得寡情了。

任性並非放肆,而是返觀本性而順隨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誘惑之前,原是天真淳樸,自由快樂的。然而,因為種種物慾名利的牽連,知識的分割,很容易便會受到蒙蔽。但這種天性並未失去,在人擺脫物累,忘卻塵勞時,又會炯然呈現。因此,率性而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於美酒聲色的人,卻戀物而迷失了本性。

九、真廉無名,大巧無術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所以為貪。大巧無術,用術者,所以為拙。

[譯文]

真正的廉潔是揚棄廉潔的名聲,凡是以廉潔自我標榜的人,無非是為了一個「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運用種種技術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評語]

為廉潔而立名,雖不貪利,卻是貪名。這和許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來是一樣的,無非為了博取一個善字而已。其實,廉潔原是本分,由於有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潔成了難得的事。廉聲能為世人稱道,是因其難得,若是官官都能廉潔,廉潔成了稀鬆平常的事,又何必為此而立名呢?

一術對一事,此巧不可對彼事,因此,用術之人若為術所困,這個時候,巧術便成了拙術。真正的巧在來時不立,立而不滯,這樣才能應萬物而生其術,不因一術而礙萬物。所以說大巧無術,要能兵來將擋,若是滯於術之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無辦法了。

一○、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譚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譯文]

好談山居生活之樂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樂趣。好在口頭作厭惡名利之論的人,未必真的將名利完全忘卻。

[評語]

有許多事情,表面和事實往往相差甚遠。就如好談山林之樂的人,總以久處塵囂中的人居多,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處其境而不返了。有許多樂趣,是言語所不能道盡的,世人掛在口頭以為風雅的,又豈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談的不過是耳聞目見的事罷了那些耳不聞目不見的事,就無從說起了。

好作厭名利之論的人,內心不會放下清高之名,這種人雖然較之在名利場中追逐的人高明,卻未必盡忘名利。因為這些人形雖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而心非。名利猶如賭博,是以全部身心為籌碼,去換取空無一物的東西。但名利本身並無過錯,錯在人為名利而起紛爭,錯在人為名利而忘卻生命的本質,錯在人為名利而傷情害義。就如酒,淺嘗即可,過之則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幾人飲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對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對名利的本身呢?還是反對人對名利的迷戀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對名利不動心,自然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

一一、伏久者,飛必高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譯文]

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顯露出來,必定飛黃騰達;太早開發的事物,往往也會很快的結束。

[評語]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準則,在長久的潛伏下,已將內涵歷練得充實飽滿,一旦表現出來,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飛則已,一飛衝天。」如果沒有這些長久的潛伏,又何能「飛必高」呢?

「開先者,謝獨早。」也是很合理的,因為太早開發,各方面無法配合,自然很快就竭儘力量而凋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為太早開發,不到中年便都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輕時沒沒無聞的人,在歲月中不斷儲備實力,而終成了晚成的大器。生命之經驗和寶藏的開發也是如此,就像一罐酒一樣,愈陳愈香,要讓它在歲月中醞釀、成熟,才會是一罐好酒。

一二、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譯文]

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驕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禍事來使他引起警覺,主要是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評語]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天道尚且如此,何況人事。

得微福而驕慢,驕慢便是禍根,福本不厚,又以驕慢削之,可見不堪受福,惟有降禍了。驕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為人人皆厭惡驕慢之人。天寵既失,人和又無,微福必無法維持長久。福盡禍來,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禍?若得微福而不驕,即使是禍來,心也不驚。受福不驕,受禍不苦,是深明福禍之道,只有不為外物動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禍,是天之善意。不明禍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禍來,又豈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禍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禍來,也能如此救助。達人處禍不憂,居福不驕,知福禍在於一己所為天意雖然不測,總之在能自救,心則常保泰然。

一三、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指摘處,多從愛護處見;艱難處,多從貪戀處見。

[譯文]

世人多在與人交際應酬時,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指責對方,是出於愛護的緣故。而會覺得放不下,則是貪愛留戀所造成。

[評語]

好在人情場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場上見過失。交際應酬,本難面面俱到,此處應付得了,他處必定不及應付,恁是八面玲瓏的人,也難免落得個虛假油滑之名。何況交多必假,窮於應付,難免虛與委蛇,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聖人也難以做到。周旋到煩人處,恩多反怨,種種嫌隙生。

愛之故而責之,責備是要他好,如果不愛,任他死活,毫不相關,又何必責之。責也有道,要責其堪受,以愛語導之。若是不堪接受,那麼愛中生怨,責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艱難,往往在於留戀。貪生者畏死,戀情者畏失。大凡著於何處,何處便難;難捨何處,何處便難。惟有能舍一切難捨,不貪一切可貪的人,才能自由自在行於世間,而不為一切所縛。

一四、山棲是勝事

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鑒賞是雅事,稍一貪痴,則亦商賈。詩酒是樂事,稍一曲人,則亦地獄。好客是豁達事,稍一為俗子所擾,則亦苦海。

[譯文]

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起了貪戀,又與俗世有何不同?愛好書畫是高雅的行為,但過於無厭,跟商人並無二致。作詩飲酒原是樂事,若是屈從他人,敷衍應付,則如同地獄。好客交友是令心胸舒暢之事,一旦成了俗人喧鬧的場所,亦成了苦海。

[評語]

山居的本意是要遠離塵囂。如果對山林起了熱情,豈不是有違本意嗎?每見名山勝景,大興土木,原味盡失,加上遊人缺乏公德,滿地果皮紙屑,那麼山林又何異於市場。寫字繪畫,原本是風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購置名家之作而後甘,則淪為買賣,雅意盡失,成為炫財傲富的事。

作詩飲酒,要起之於興,發之於情,倘若既無興緻,又無情趣,徒然為了應付而為之,就十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懷,若是來者不拒,喧騰一堂,或者俚曲艷調,吆五喝六,不僅令人頭痛,避之猶恐太遲。所以,事不能貪,不能俗,一旦流於貪俗,則與世俗無異,又何來勝事、雅事、樂事和豁達事之分呢?

一五、輕財聚人,律已服人

輕財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譯文]

不看重錢財可以集聚眾人,約束自己則可以使眾人信服,放寬肚量便會得到他人的幫助,凡事率先去做則可以領導他人。

[評語]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處方面,則是指做人的態度。財是眾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視錢財,而將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會離開你。相反地,將利益與他人共沾,甚至捨棄個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會背叛你,所以說「輕財足以聚人」。自我約束是使人心悅誠服最重要的方法,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個平等觀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約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約束自己。律已甚嚴,使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聽從你了。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肚裡不能撐船,早就下台鞠躬了。肚量狹窄,必然不能容人,也無法得到他人的愛戴,而紛紛離去。大廈失去了支柱,豈有不塌之理。因此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帶頭去做,才足以領導他人。因為,事情來時,多數人都是猶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懼,如果領導的人也如此的話,事情便難望辦成。反之,能洞燭先機,解除疑惑,不畏艱難地去做,那麼他人便一掃疑惑,而欣然跟從了。

一六、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譯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識破迷惑,那麼無處不是清醒的狀態。將最難以放下心懷的事放下,那麼到處都是寬廣的路。

[評語]

「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會讓我們迷惑,智者在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識破,故而不取;愚者卻連一些簡單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識破這種虛假,就不會再浸沉其中,可惜人們往往走出這一個迷惑,又進入另一個迷惑之中。就個人而言,如果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麼就很少有能讓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處處清醒。

讓人覺得難以放下的,無非是名利、得失和憎愛。難捨名利的人,如果沒有名利便覺得呼吸困難。生命不可愛,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覺得呼吸困難,生命難可愛。而心懷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連腳下踩的路都會令他生厭,何況是難捨的事。至於情痴愛聖們,則你愛我不愛,我愛你不愛,好不容易兩人相愛了,今天吵架,明天冷淡,後天又不得不分離。

人心牽牽纏纏,天地卻始終遼闊。眼前無路往往是心中無路,心中無路則是自己搬來石塊擋道,如果將石塊拿走,自然萬境寬廣,諸事順遂。

一七、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逢到大事和困難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擔負責任的勇氣。遇到逆境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而逢到喜怒的事時,則可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在與群眾同行同止時,也可看出一個人對事物的見解和認識。

[評語]

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決或是無力承擔的事時,往往容易採取逃避的態度,或自我保護的措施。但若人人都採取這樣的態度,豈不是無人來擔重任了嗎?所以,逢著大事或難事時,便可看出一個人的擔當。一有胸襟氣度的人,在面臨逆境時不會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順境,也能接受逆境,因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動而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養的人往往不易為喜怒所動,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並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斷錯誤。一般人容易隨別人的行止,而和他們做出同樣的事,但別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對的,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自有取捨,而不會盲目地追隨。

一八、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簞食豆羹之間。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譯文]

在夜晚心境平和的時候,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真心,而真實的情感在簡單的飲食生活中,最能流露出來。因此與其不斷去要求人家,不如使其自我反省。與其攻擊他人的弱點,不如使其自我坦白錯誤。

[評語]

白日喧擾,無暇靜想,人較易依一時的慾念而昧理行事。等到萬籟俱寂,一燈獨坐,細想一日言行,才覺多有不是,而生慚意。因此,夜氣清明時,最容易自我反省。

真情不在錦衣玉食,而在簞食豆羹,因為錦衣玉食味濃,人心易貪戀而忘情,簞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執著反易流露。就如以酒交友多入昏沉悔恨,以茶交友反見情意長久,道理是相近的。

為了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斷去要求他,不但自己疲累,他人也會生厭,倒不如讓他自覺其非,才是根治之道。同樣的,與其去攻擊他人的惡行,使他惱羞成怒,不如使他自慚而向人坦白,才是最好的辦法。如此既不會疲累生厭,也不會令人惱羞成怒,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嗎?

一九、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

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

[譯文]

寧可做一個順應世人、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個欺騙世人、才智高超的人。

[評語]

大好大惡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多見世人死於欺世的豪傑之手,而不見世人死於庸愚之口。才智不足,固不足以為論,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術不正,專圖一己之利,其才智無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稱得上是豪傑?如王莽、曹操之輩即是。

豪傑之為豪傑,在於能運用才智造眾人之福,否則只能稱之為梟雄寇盜,所謂欺世之豪傑,便是指這一類的人而言。

一般人不甘做庸愚,而寧願做豪傑,無非是為了表現自己,少有發心為眾人謀福利的,這樣的發心,即使才智足夠,難保將來不欺世盜名。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貽人口實。豪傑之心甚苦,不能擔其苦的不足以為豪傑。庸愚易為,守善隨世,又有幾人甘心為之?人貴自知而不自限,庸愚之徒與欺世之輩相較,卻是大大的豪傑呢!

二○、習忙可以銷福;得謗可以銷名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忙可以銷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謗可以銷名。

[譯文]

清閑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給予的,如果使自己習慣於忙碌,則可以減少這種不善的福分。美好的名聲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毀謗,則可以減輕由名聲所帶來的負擔。

[評語]

清閑安逸的日子並非人人都能過的,不僅上天不容許如此,人們也不容許太過清閑的人。人在清閑中容易懶散,逐漸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觀的思想,這是因為身體閑了,腦子卻不得閑。每見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來,卻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過不了幾年,就衰老而死這是上天吝福呢?還是人不堪無聊么?倘若能夠利用這難得的空閑,做些有意義的事,就不至於如此了,所以說「習忙可以銷福!」

名聲是不容易維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完美的名聲有時也會帶來禍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毀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名聲既然受損,就不易遭人嫉妒,而可以擺脫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二一、人之嗜節,當以德消之

人之嗜節,嗜文章,嗜遊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消之。

[譯文]

人們愛好聲名氣節,愛好文章辭藻,愛好行俠仗義的人,就像喜好喝酒一般,容易一時興起,應該要有道德修養來改變它。

[評語]

嗜名節的人可以為名節拚命,嗜文章的人可以為一句辭藻反目成仇,而以遊俠自任的人卻又打架有餘,仗義不足。這些大都是「客氣」,也就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喜歡。追根究底,不過是好面子罷了,於自己毫無裨益。更說不上什麼有利他人。凡此種種,無非是缺乏道德修養所造成的結果。嗜名節、嗜文章、嗜遊俠原非壞事,知識名節為的是節操,文章為的是雅意,遊俠為的是義氣,若沒有清楚的認識,往往行之非真,而虛有其名。如果因為一時興起而去接受它,等到厭倦了,又棄之如敝屣,就完全失去原意了,帶來的害處可能比益處還大。

二二、一念之善,吉神隨之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譯文]

一個善的念頭,可以獲得降福的吉神呵護,而一個惡的念頭,就會招來為禍作災的惡鬼,明白這一點便可以差使鬼神了。

[評語]

我們內心的每一個念頭,雖不具備吉神惡鬼的形象,由於心念與之相通,心懷善念的人,自蒙吉神呵護,心懷惡念的人,自與惡鬼同途。任何善惡的念頭,未發諸行為之前,在心中已然自己承受。心中充滿恨意的人,心已在地獄;心中充滿善意的人,由於善意帶來的歡喜,便如同身在天堂。

善惡而付諸行為的,在佛家又有三種承受的方式,一是今生承受其果,作姦犯科而遭制裁的便是此類。另外兩種是下一生或是來生再承受。所謂吉神與厲鬼,其實完全在於我們自己。鬼神不能禍人,福禍惟人自取。為善的人心胸舒坦,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為惡的人心中充滿蒺藜,本身形同惡鬼,還會有惡鬼不認他為同類,而黏著他嗎?

二三、夢裡不能張主;泉下安得分明

眉睫線交,夢裡便不能張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譯文]

雙眼閉上,在夢裡便不能自作主張。眼光落到地下,想到夢中都不能自主,死後又怎能了了分明呢?

[評語]

人在白日凡事諸多主張,追逐聲名美色,爭強鬥勝。但是夜來,眉睫才一交合,或為虎狼所追逐,或為惡人所包圍,或與所愛而分離。即使最親愛的人,夢中也彷彿對面不識。這與白日的意氣風發,事事必以自己為中心大異其趣。然而,白日的自己又何嘗是自己的主人,夢中以為真實的,白日不也一樣以為真實嗎?反倒是夢中的自己,說明了自己的渺小。好夢固然留不得,惡夢也避不去,較之受到種種環境牽制與命運擺布的白日,夢又何嘗不是更真實的一面呢?

佛家說生命有六道輪迴,又說死後有四大分離的種種可怕現象,稱我們這個色身為幻身,都是不無道理的。我們所追逐的一切在永恆的時空看來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許多事情都可以釋懷了。

二四、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聖。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譯文]

佛只是個善於了卻執情的神仙,也是個善於了卻煩惱的聖人。人們雖然耳聰目明,卻不知該了卻一切煩惱,不知凡事放下便已無事,若心中還有放下的念頭,便是還未完全放下。

[評語]

人自以為很聰明,卻不知整日活在煩惱慾望的束縛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來時起渴望妄執,已來時生非分追逐,去後復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樂,而不斷地以慾望自我煩惱束縛。

也有人明了到這一點,便躲到山中將心放去,認為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這種以為自知的了了,其實是不了,因為心中還有對放的執著,這個「放」字成了無形的枷鎖,使他動彈不得,不敢接觸任何事物。這在佛家看來是小承不究竟的做法,是為佛所呵責的。蓮花居水而不沾水,若為了怕水而種在旱地,它就會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將煩惱根本放下,連放下的念頭也除去,生於世間而不著於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個人間的了仙。

二五、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剖去胸中荊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譯文]

將心中自傷傷人的棘刺去除,開放平易的心胸和人交往,是天下最令人舒暢歡喜的事了。

[評語]

一個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氣,在與人交往時就容易傷人,即使是閉門獨處也會傷害自己。什麼是妨礙我們與人交往的荊棘呢?無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這些造成我們拒絕將心胸坦誠開放,即使在形體上與他人握手,心卻背道而馳。

人是需要友誼的,友誼使我們歡笑、歌唱,更使我們患難與共。友誼就像一扇門,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門,他人如何會為你開啟?你不打開,別人又如何進來?同樣地,不把屋內的荊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別人又怎肯進來呢?

有一首極可愛的詩歌:「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荊棘,獲得這樣的友情,豈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個世界在我們眼中不是顯得更完美嗎?

二六、居不必無惡鄰

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譯文]

選擇住家不一定要避開壞鄰居,聚會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夠把持,那麼即使是惡鄰和損友,對自己也是有益的。

[評語]

要找一個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謂惡鄰,有時是品德惡劣,有時是行為惡劣。譬如你要睡覺他練鼓,你要讀書他唱歌。因為相處在接近的空間里,必定會有趣味相衝突的時候。但若將垃圾丟在他人門口,或是任由貓狗隨地便溺,就令人無法忍受了。

眾人相聚,難免有一些逢迎拍馬,或是言談粗鄙的人。這些在我們進入社會後,都不難見到。這時到底是與他們同聲相應?還是他飲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實,無論是惡鄰或是損友,換一個角度來看,無非是考驗我們的涵養和定力。倘若我們與鄰居吵架,也丟垃圾在他家門,放狗在他家拉屎,我們不也成了毫無涵養的惡鄰了嗎?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過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於損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夠,絕不會被人影響。能善自把持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惡鄰或損友,不過是他的試金石罷了。

二七、君子小人,五更撿點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須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麼便得。

[譯文]

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還是沒有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將明時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麼,就十分明白了。

[評語]

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在於君子以大我為出發點,小人則以小我為出發點;君子不以利而害義,小人卻因利而傷義。

五更頭是夜將盡、天將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動將要開始的時候。人們追逐了一天後,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時只求趕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重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飽,便會開始盤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這時君子和小人之間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想到的是如何竭盡一己之力,去幫助他人,將份內的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則是如何逢迎達官貴人,如何佔人便宜,如何推託偷懶,吃喝玩樂。

所以,在這一天將要開始的時候,只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心中盤算的是什麼,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就十分清楚了。

二八、以道窒慾,則心自清

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慾,則心自清。

[譯文]

以理智來判斷所聽到的言語,則心中自有主張。以品德修養來摒絕私慾,則心境自然清明。

[評語]

如果不以理智判斷言語,而逕以感情接受言語,往往會使我們犯下錯誤。因為感情是主觀的,許多語言的發生只是基於一時的情緒發泄,這種話和客觀的事實就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是喜是怒,是哀是樂,經常在事後發現言過其實。如果我們在聽話時不能分辨這一點,那麼就會做下錯誤的決定或行為。所以一句話聽到耳中,一定要以我們的理智來判斷,說話的人是出於理智還是情緒,與事實有無出入,這樣才不會被誇大的消息所誤。

我們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靜,是因被私慾混濁,同時心胸也因慾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過氣來,沒有一刻得到安寧。倘若我們能在道德修養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許多慾望是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這樣便可減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們的心趨於平靜。既然不會逼緊自己去滿足私慾,自然能暢通胸懷去呼吸清爽的空氣。

二九、先達後近,交友道也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道也。

[譯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濃郁,由疏遠而親近,由接觸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方法。

[評語]

所謂「先擇而後交,則寡尤;先交而後擇,故多怨。」交朋友並不是容易的事,要獲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難。剛開始交往時,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虛偽的成分,並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這時侯推心置腹,就好像喜歡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體就喝下去,結果到了嘴裡才發現是顏料,不僅自己不愉快,別人還要怪你浪費。

經過仔細的觀察和選擇,由表面而內在,並對對方的人格有了相當的認識,才談得上朋友二字。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決定對方是否值得自己更進一步的交往,這便是先達後近,先疏後親的道理。否則連長相都沒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櫃,豈不是莫名其妙,哪會不招來怨尤呢?

三○、形骸非親,大地亦幻

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

[譯文]

身體軀殼不值得親近,何況是身體之外帶不走的東西?山河大地不過是個幻影,何況在大地上如同塵埃的我們呢?

[評語]

佛家說肉身是一個幻而不實的東西,又說「諸法無我」,這對那些愛惜身體猶如至寶的人,不啻是當頭棒喝。事實上,在未生之前,身體是不存在的,死後的屍體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間活著的這個自己,到底幼年的身體才是自己,還是年老的身體才是自己?依照醫學的說法,人體分解起來不過是一些元素罷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與三年後的元素早已全部換過,也就是說三年前的那個身體,三年後已經過代謝的作用排出體外。

身體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樣不斷換新,又有什麼可親的呢?身體都不可親,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何嘗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呢?整個山河大地乃至於世界,都要在宇宙歲月中有如幻影一般地消失。總擴說來,都不過是幻像,何況是在這大地上如同塵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們呢?又何必不斷地互相傷害,執著不放呢?

三一、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譯文]

在寂靜的狀態當中,要常保持醒覺,但以不擾亂寂靜的心境為優先。在覺醒的狀態當中,也要常保持寂靜,使得心念不致於賓士而收束不住。

[評語]

「寂靜」就是讓心中的種種煩惱止息。常人的妄念就像污濁的溝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將溝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後還要水澄清,使其變為不動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並不是教我們像木頭一樣,所以還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靜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屬於「前念不生」,「惺惺」屬於「後念不滅」,「寂寂」里不許有無記,「惺惺」里不許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會有什麼煩惱,而隨時隨地都在禪定當中。

「寂寂」是不動的,「惺惺」是動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擾,「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當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則能夠在紛亂的世事中盡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祥寧和。

三二、童子智少,少而愈完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譯文]

孩童的智識並不多,但是其知識愈少,智慧卻愈完整;成人的智識多,但智慧卻分散而不完整。

[評語]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知識和學問固然是由累積而來,然而,一旦累積多了,便成為一種負擔,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時在東,一時在西,全著於外界而沒有一個內在的統一。所以老子主張這時要「為道日損」,一天一天地減去妄見,而達到一種「絕學無憂」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無上的樂趣,成人卻無法長久地把精神專註在一朵花上。如果說智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麼,孩童確實比成人更易品嘗生命的滋味。因為孩童單純,成人不單純;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許多智者主張活到最後要回到嬰兒的純真狀態,這時候的心態和未成長時的心態,在感受上並無多大的差別,主要的分別在於一個會失去,而復歸的狀態則不會再失去了。

三三、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譯文]

沒有事情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雜亂的念頭出現,忙碌的時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氣燥,得意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驕慢,失意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時時這樣細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習氣由多而少,最後漸漸地完全革除,這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學問的真諦。

[評語]

人在無事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無聊而生出種種雜念,所以在閑居的時候最要將心收住。而忙碌的時候又會變得脾氣暴躁,不能冷靜思考事情,這時若能覺察到自己情緒的浮動,便不會將事情做錯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時,容易高估自己,而將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學問修養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時候,愈是言行謹慎,絕不容許心中生出驕慢的念頭,因為他明白驕慢對人、對己都無益處,反易招禍。同樣地,在失意時,他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失意的原因無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觀的條件不佳。如果是自己的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觀環境不允許,怨又何益?

學問在於使我們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圓滿,凡是閑而妄想,忙而氣躁,得意驕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從學問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會有那些淺薄的表現。

三四、貧賤之人,一無所有

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譯文]

貧窮低賤的人,什麼都沒有,到將要死去時,因為對貧賤的厭倦而得到一種解脫感;富有高貴的人,什麼都不缺少,到將要死去時,卻因對名利的迷惑而牽連不舍。因厭倦而解脫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好象放下重擔般的輕鬆;因眷戀而不舍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就如同戴上了刑具般沉重。

[評語]

死亡是公平的,它既降臨貧苦之家,也降臨富貴之人,古來多少皇帝夢想著長生不死,結果還是像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蟲啃噬。

對於貧賤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種解脫。由於他們沒有什麼難捨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時常帶著微笑。反之,過慣榮華富貴生活的人,對死亡卻充滿了恐怖,因為,他們在世上所憑藉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帶得去。死亡對他們而言,不僅是失去一切,還要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因此,他們死時往往絕望恐懼。

真正通達的人,無論富貴貧賤,對生死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即使貧賤,也不厭生,因為生命在貧賤之外另有樂趣。即使富貴,也不厭死,因為生命在富貴之中也有疲憊。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

三五、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譯文]

看得透名利這一關,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

[評語]

古今多少豪傑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盡了。眼前的眾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傑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營營逐逐,競志斗才,卻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於身,滿足的是什麼?利入於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聽之歌,聽過便無;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見,而求取時,卻殫智竭慮,不得喘息。快樂並不在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的快樂求之甚苦,短暫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這一點,寧願求取心靈的自由祥和,而不願成為名利的奴隸。

面對生死關頭,沒有人不心懷恐懼的,但是,仔細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懼?死後與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論生死,在於心的生滅,心中如果無生滅,自然便無生死可言。「看得透生死關」,實在是指「房得下生滅心」,若能對萬念都以一個不滅的心去相應,那麼便是永恆的休歇了。

三六、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

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譯文]

心地浮躁的人,對事情一定無法有深刻的見地。膽怯的人,一定無法有超越一般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不能有意氣激昂的志節。多話的人,必定沒有切實去做的心。勇力過盛的人,往往無法兼有文學的風雅。

[評語]

浮躁的人,心沒有一個專註和固定之處,自然對事情無法有深入的觀察和見解。而遇事畏怯的人,只會隨著人後去做,避免犯錯,當然不會有超越眾人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臨到大難來時,什麼都不肯捨棄,能不為自保而變節已是不錯,又怎肯去慷慨赴義氣,捨棄所愛和生命呢?

好在口頭上論事的人,必定無法切實地篤行,因為他做的速度遠不及講的速度,怎麼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過盛的人,凡事都喜歡以力氣去解決。文學需要細膩的心思,他們的心氣較粗,所以很少能體察文學中那種細微的雅意。

由此可見,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現象,惟有沉潛、卓越、慷慨、篤實,才會有文學之雅,而成為一個完美的聖人。

三七、佳思忽來,書能下酒

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雲可贈人。

[譯文]

美好的情思突然來時,無需佳肴,有書便能佐酒。不羈的情意一發,即使手中無物,亦可以雲贈人。

[評語]

飲酒重在情趣,若無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澀的。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這就是得其情趣。佳肴是肉體的美食,一本好書卻是心靈的美食,苟得其趣,一本好書用以下酒,更見美味。

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贈人以物,俠情贈人以意。贈人以物有盡也有失,贈人以意無盡亦無失。以雲贈人,千里隨君而往,抬頭便見,豈不更見情意的深致。其實,心中一旦不拘泥形式,情意又何在箋箋之物?彼贈人以雲,我贈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

三八、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獨美人名將,老病之狀,尤為可憐。

[譯文]

人若對生命不能大徹大悟,生、老、病、死這四個生命的關卡,又有誰能看得破?尤其是傾國傾城的美人和叱吒一時的名將,他們的老病情狀,更使人感到生命的無奈和可憐。

[評語]

佛陀在年少時,曾隨父王出宮,游於四野,見到農人犁田,十分辛苦,疲憊的牛,受到鞭打,翻起的蟲被鳥雀爭食,他內心十分悲傷,感到眾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後來又見到拄杖贏弱的老人,萎黃不能起舉的病人,以及家室送葬的情景,更覺得生命的無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決生命的痛苦,終於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廣度眾生。

佛家看破了生死老病的關頭,而將人的身體當作虛幻不實的東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來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夠看破,就能夠受苦而不苦了。

由於色身虛幻,所以,「我」是不實的,肉體之我不斷遷滅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剎那不住。過去心已過,現在心不留,未來心未到,這是將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我」既不存在,又有誰在受苦呢?佛家講把種種假象看破,便可以明了本來面目,也就是每一個人本來的佛性,這是所謂的得道。得道後的心態是一種絕對的喜樂和悲憫,不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還要教導所有人克服這種痛苦。美人遲暮,名將病老,更說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圓滿,所以需要我們去領悟。

三九、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

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假矜持偏於大聽賣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認得當下真,是以常尋樂地。

[譯文]

真正地不拘於規矩禮數,並不一定要飲酒狂歌,虛假的莊重在大庭廣眾間看來既做作又不自然。能將世事看得透徹,自然不會過於重視功名,只要即時明白什麼是最真實的,就能尋到讓心性感到怡悅的天地。

[評語]

禮數和規矩是用來與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禮數來綁手綁腳,加以限制,但是,一般人總以為惟有飲酒高歌,才能見出真性情,事實上真性情又豈在飲酒高歌?有真性情方有真放肆,沒有真性情徒見其越禮而已。莊重自持固然不錯,但若失卻了本意,只圖做給他人觀看,那便是不真了,只會讓人覺得忸怩作態,令人不舒服。世事看得透徹,功名也不過是百年一戲。人若活得實在,必不會太過於執著功名,即使是志士仁人,所求者無非是為眾人謀福的大事,而不計較一己的私名。真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絕不會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虛幻不實在的事情上,也不為無意義的事束縛自己的身心,隨時都能保持身心最怡悅的狀態,而不為人情世故所擾。

四○、人生待足何時足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始是閑。

[譯文]

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滿足,到底何時才能真正滿足呢?在還未老的時候,能得到清閑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閑。

[評語]

人自懂事以來,便識得世間的種種需求和期待,以致街上熙熙攘攘,難得一見滿足的表情。「人生待足何時足」,許多人懷有出世的想法,卻以「待得如何如何」來搪塞自己,總希望有個滿足的時候,到那時再尋身心的清閑,目前則只圖一時的滿足。

事實上,慾望就像與眾人同行,見到他人背著眾多的財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負更多的財物走在更前面,結果最後在路的盡頭累倒,財物也未能盡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顏子,簞食瓢飲便能歡天喜地的生活。若能及早明白心靈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也就不會為物慾所趨使,過著表面愉快,內心卻緊張的生活。若到老時才因無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是痛苦。在未老時就能明了這一點,必能嘗到真正安閑的滋味。而不再像眾人一樣,如同瞎眼的騾子,背上滿負著糖,仍為掛在嘴前的那塊糖而奔波至死。

四一、雲煙影里見真身

雲煙影里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譯文]

在雲影煙霧中領悟到真正的自己,始明白肉身原來是拘束人東西。在鳥鳴聲中聽見了自己的本性,才知道感情和妄見原來是攻擊人的戈矛。

[評語]

心性原來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然而,我們卻背負著肉身,時時要為這個肉身所牽絆,要做種種營謀來養活它。倘若對肉身起了憐惜之念,更要為它披衣帶錦,供給山珍海味,直將生命做了它的奴隸,豈不是桎梏?佛家說色身是幻,就如夢、幻、泡、影一般。看到雲影煙霧,悟見肉身也如雲煙一般易逝,方能明了生命實不應為肉身所縛,而應如雲影般不羈,煙霧般無束,自由自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意。

禽鳥之聲本於自然,吾人卻因種種感情識見,對天地萬物有所取捨,欣愛厭憎,以至所見天地均為情識所分割,心性也日趨狹窄閉塞,終至所見所聞,失去天真本趣。若能本於心之無妄,終能見無雲之晴空,而不為情見的烏雲遮去天地的本色。

四二、明霞可愛,瞬眼而輒空

明霞可愛,瞬眼而輒空;流水堪聽,過耳而不戀。人能以明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聽弦歌,則性靈何害。

[譯文]

明麗的雲霞十分可愛,但是轉眼之間就消失了。流水之音十分好聽,但是聽過也就不再留戀。人如果能以觀賞明霞的心來欣賞美人的姿色,那麼因色而起的障礙自然就會減輕。如果能以聽流水的心情來聽弦音歌唱,那麼弦歌又何害於我們的性靈呢?

[評語]

彩霞固然美麗,但轉眼就會消失,人間的一切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太過執著,便是痛苦的開始。傾國傾城的美人,如同彩霞一般易逝,然而,貪戀彩霞而致苦的人不多,貪戀美色而致苦的人卻很多。因為彩霞不易使人心生執著,美色卻易使人牽縈掛懷,蒙昧思求。

佛家說人的業障在起心動念之間,貪戀之念就如蟲之吐絲自縛,一旦除去這種惡念,又有何物可束縛我們身心?若能以觀賞明霞的心來欣賞美人,而不以必得的心來看美人,美色又何足以苦惱我們?正如溪聲雖美,過而不留,以此心情聆聽美妙的弦歌和一切令人易生貪愛的事物,也是過而不留,又有何事真能蒙蔽我們的心靈呢?

四三、此言宜深玩味

寒山詩云: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譯文]

寒山子的詩說:「有人跑來辱罵我,我雖然聽得十分清楚,卻沒有任何反應,因為我了解自己已經得了很大的好處。」這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深地品味。

[評語]

世人最難以忍受他人對自己的侮辱,許多紛爭和不快皆由此而起。憤怒第一個傷害的便是自己,每見有人氣得雙手顫抖,眼淚直流,或是咬牙切齒,身心都不得舒坦,若是還不能自止,便會操刀持棍,去傷害來侮辱自己的人。

倘若遭到他人的辱罵,首先要反省是什麼原因,若是自己有錯,便加以改過,這樣便能從辱罵中得到很大的好處。如果自己並沒有錯,那麼便是對方錯了,犯錯的人我們應當可憐他,自己又有什麼好生氣呢?

「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可以有種種好處,首先是戰勝了自己,不因他人的辱罵而自我擾亂。其次是戰勝了他人,他人若無理取鬧,罵得口乾口乾舌燥,心跳眼凸,卻毫無效果,結果自討沒趣。所以,當有人辱罵自己時,一定要把持住,不要為對方的言辭而動搖了自己,自我擾亂,為他人所戰勝。

四四、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

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有樂於身,不若無憂於心。

[譯文]

在面前有讚美的言詞,倒不如在背後沒有毀謗的言論。在身體上感到舒適快樂,倒不如在心中無憂無慮。

[評語]

有善方有譽,有惡必有毀,與其有為善之名,不如無為惡之論,纖毫之惡足以掩大德,為人不可不小心。譽有真情,也有假意,對人當本於真心,當譽則譽,而勿虛偽矯情,阿諛假譽,當面譽之,背後毀之,是小人作為而非君子作為。

心憂若不得解,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身在樂中卻無法享用。心中若是快樂,菜根味美,棉衣適體,眼中所見無不是樂。由此可見,樂實以心樂大於身樂,憂也是心苦多於身苦。心中無憂便是樂,但卻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這點。大多數人心中牽纏,難解難捨,因此,不能體會輕鬆的快樂。而究其憂慮之因,無非就是名利二字,總以為要得到物質的享受,才能獲得快樂,這都是不明白身樂不如心樂,心中無憂便是樂的緣故。

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上)助你人生處世不再難

四五、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會心之語,當以不解解之;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譯文]

能夠互相心領神會的言語,應當是不從言語上來了解它。未經查證的話,應當任它由耳邊流過,而不要相信它。

[評語]

言語所能表達者有限,有些心境,惟有能解之人方能解之。會心的人舉一指即知,不能會心的人,言語道盡也不得其門而入。然而,人情未必如此高超,多半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未盡之意,就賴那會心的人以不解解之了。

大凡言語未必即是言語,不相親相知的人,多由言語上去了解對方,而相親相知的人,舉手投足無不明。所謂「眼波才動被人猜,惟有心上人兒知。」此心上人兒不僅是指情人而言。

至於無稽之談,作為茶酒笑談即可,若是有心,難免徒生煩惱。既為無稽之談,必定言者無心,言所無事,原本是一無所有,所以要不聽聽之。若是不明白這一點,無論是以耳聽心聽,都要發生毛病,鬧出笑話。會心人便作無稽談也能會心,不會心人便作有心論也成無稽。

四六、風狂雨急立得定,方見腳根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立得定,方見腳根。

[譯文]

在繁花似錦,柳密如織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縛,來去自如,才是有辦法的人。在狂風急雨,挫折潦倒的時候站穩腳根,而不被吹倒,才是真正有原則的人。

[評語]

繁花似錦,柳密如織,只是造化一時幻化的美景,轉眼即蝶殘鶯老,花謝柳飄,可見好景不常在。惟有智者能識得時空的幻像,在最美好的境地里,不為繁花沾心,密柳纏身,依然來去自如。不似一些痴者,因好景不留而傷心得;了無生趣、

人在順境中保有自己的原則是容易的事,就像在平坦的大路上要不跌交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生命中並非全是順境,往往逆境更多,這時能堅守自己的良心,而不做出違背原則的事,是許多人做不到的。孔子在陳絕糧,弟子都餓得起不來,子路很生氣地去見孔子,質問說:「君子也有貧困的時候嗎?」孔子泰然地回答:「君子固然免不了有窮困的時候,但是,小人到了窮困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為了。」能像孔子口中的君子那般,遇到窮困的時候也不改其志,可以說是立得住,站得穩了,雖風狂雨急又豈奈何得了他。

四七、議事者宜悉利害之情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譯文]

議論事情的人並不直接參与其事,所以要能掌握事情的利害得失,以免無法實行。辦理事情的人本身就在負責此事,應當忘去利害的顧慮,否則就無法將事情辦好。

[評語]

議事者通常並不參與事情,因此不能了解處理上的困難和弊病,以致議論的事不能切合實際需要。或是建議的事項根本無法實行,而令辦理的人無所適從。因此,有資格議論的人,最好是參與其事的人,能夠知道事情的利害得失,如此才能提出有利的建議而不至於白費工夫。若是無法參與其事,對事情的發展和變化,也須多加考察,不可墨守成規,死抱著老掉牙的方法而不肯改善。

至於親身參與此事的人,應該忘卻個人的利害,勇往直前,倘若臨事縮手,那麼,再好的建議也無法付諸實現。就好比在前線作戰的軍人,如果臨陣畏怯,那麼,這場仗如何能打贏呢?既以擔負這個責任,就應當處處以事情的利益為重,若是人人只顧及自己,勢必生出許多不同的意見來,如何能協同一致將事情完成呢?

四八、談空反被空迷

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

[譯文]

喜好談論空寂之道的人,往往反被空寂所迷惑。耽溺在靜境的人,反為靜寂所束縛。

[評語]

佛法原本是十分活潑的,說萬法本空,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恆的體性,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後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說明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於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於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但此處的色並不是指女色而言,而是指一切能見、能聽、能嗅、能嘗、能觸、能想的事物,這點必須辨明。

至於「耽靜反為靜縛」也是同樣的道理。靜並不是教人躲到安靜的地方,不聽不想,那樣等於用一個靜字將自己束縛住,動彈不得,又有什麼好呢?真正的靜是心靜而非形靜,是在最忙碌的時候,仍能保持一種靜的心境,不被外物牽動得心煩氣躁。在塵囂之中保持著心的靜境,豈不比那些在寂靜中虛度時日,或是身在寂靜心不寂靜的人更高明些嗎?

四九、貧不足羞,賤不作惡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作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

[譯文]

貧窮並不是值得羞愧的事,貧窮而沒有志向才是地位卑賤還不知充實自己的能力。年老並不值得嘆息,值得嘆息的是年老而一無所成。死也不值得悲傷,令人悲傷的是死去而對世人毫無貢獻。

[評語]

一個人值得尊敬的是他的品德操守,而不是外在的貧富錢財。有富而可羞的人,也有貧而可貴的人。貪官污吏,奸商盜匪,富則富矣,卻十分可恥。貧如顏淵,居陋巷而簞食瓢飲,卻很可貴,連孔子都要稱讚他。地位的低賤有時是出身的關係,但是,俗話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又說:「英雄不怕出身低。」都說明了愈是出身卑微,愈要有志氣去改善現況,這就要從充實自己的能力做起。倘若出身低又不肯改善現況,去加強自己的能力,就難怪他人要永遠瞧不起自己了。

年老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原不值得嘆息,有的人活到老,該做的都做了,想達到的理想也差不多完成了,人生了無遺憾,自然沒什麼可嘆的。相反地,只因年輕時不努力,活到老卻一事無成,這種人生的終點才令人惋惜。而生命若是過得有價值,死亡只是一種休息,是可喜的事,倘若生命過得毫無代價,死亡才是一種可悲的事,因為浪費了一生而沒有一點意義。

五○、彼無望德,此無示恩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望不勝奢,欲不勝魘,利交所以必傷。

[譯文]

對方並不期望得到什麼利益,我也不會故示恩惠,這是窮朋友能長久交往的原因。老是想有所獲得,慾望又永遠無法滿足,這是以利益來結交朋友必然會反目的理由。

[評語]

窮朋友並沒有物質上的條件,只是憑心來交往。對方既不會奢望從我這裡得到什麼好處,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向他故示恩惠。因此,便成了心靈之交而不是物質之交。既然不是物質之交,他日也不會因你貧我富,或是我貧你富而改變,所以,這種朋友才能長久。

相反地,倘若是以利來交友,最初的著眼點便在交這個朋友會有什麼好處,然而,人的慾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好處卻不能源源不絕。一旦利益沒有了,友情也完了,甚至還會因此而反目。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交往,而不是物和物的交往,是以情交而不是以利交,物是無情的,人才是有情的。

集情篇

一、當為情死,不當為情怨

情語云:當為情死,不當為情怨。關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雖然既雲情矣,此身已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終不透徹耳。君平之柳,崔護之花,漢宮之流葉,蜀女之飄梧,令後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托之語言,寄之歌詠。而奴無崑崙,客無黃衫,知己無押衙,同志無虞侯,則雖盟在海棠,終是陌路蕭郎耳。

[譯文]

有人說:「應當為情而死,卻不當因情而生怨。有關於感情的事,原本就是可為對方而死,不當生怨心的。雖然這麼說,但既然身在情中,又怎麼忍心去死呢?然而,不死總不見情愛的深刻。韓君平的章之柳,崔護的人面桃花,發生在宮廷御溝的紅葉題詩,以及因梧頁夫妻再見的故事,都使後世有情的人歡息羨慕。這種羨慕小兒情景,或者寫成文字記載下來,或者表現在歌曲詠嘆當中。然而,既無能飛檐走壁的崑崙奴,又無身著黃衫的豪客,沒有如古押衙一般的知己,又無像虞侯一般的同志,那麼,即使以海棠作為誓約,終免不了要分離的命運。

[評語]

情之為物,知者難言,不知者默然。自古言情愛事,或見於詩歌傳奇,或見於小說戲曲,而不及錄者不知凡幾。

有情而有眾生,無情則不復為眾生矣。佛以箭喻愛,而以為眾生堪悲憫者,實屬確然。《出曜經第五愛品》云:「伐樹不盡根,雖伐猶復生;伐愛不盡本,數數復生苦。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身;內箭亦如是,愛箭傷眾生。」

世上能以慈悲筏出相思海者又有幾人?人人都願有情人執恩愛梯,棄離恨天。然而,情因雖重,情緣難遇,終不免含恨而別。

但思情至怨,不如無情,情而至死,更當逐之,不知情人以為然否?料此語不免遭天下有情人同聲反對吧!

二、縮不盡相思地,補不完離恨天

費長房縮不盡相思地,女媧氏補不完離恨天。

[譯文]

費長房的縮地術,無法將相思的距離縮盡;女媧的五色石,也無法將離人破碎的情天補全。

[評語]

世上難解者,惟相思二字。胡適先生有詩云:「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相思之為病,豈是不想便能治得?正是「不想相思亦相思,若想相思思更苦。」費長房縱有縮地之術,有豈能為天下男女盡縮其地?有男女處便有相思,若欲盡縮相思地,直須將天下人共納一枕方得,至如幽冥異路,天人永隔,又豈能奈何?

女媧能補天,卻難補離恨天,天以石補,情豈能為之?天本無恨,離人心自有恨。天本無缺,離人心自有缺。寶玉雖為頑石,難補絳珠魂歸之恨,石本無情,竟而為人,卻又牽扯出許多幽情纏綿,傷心恨事。這情天到底是補得還是補不得?女媧補天到底是補竟還是未補竟?也惟有情人知道了。

三、枕邊夢去心亦去

枕邊夢去心亦去,醒後夢還心不還。

[譯文]

一入夢中,心便隨著夢境到達他的身邊,醒來之時,心卻沒有隨著夢而回來。

[評語]

相思之人,經常茶飯不思,魂牽夢繞,失魂落魄,形容枯槁。既然身不能相隨,只有魂夢相隨,夢中雖能相隨,醒來畢竟是夢。魂夢雖然歸來,心卻留在對方身邊。

唐人陳玄佑寫《離魂記》,大意是衡州張鎰之女倩娘,自幼與表兄王宙情深意濃,鎰竟不察而許之他人,宙乃悲慟情別。臨別上船,才行數里,卻見倩娘跣足而至,宙驚喜若狂,乃攜之入蜀,五年而生二子。後因倩娘思家,乃回衡州,卻見家中有一倩娘久病閨中。方駭怪間,兩倩娘合而為一,方知共處五年,竟是魂魄來依。事雖玄異,作者卻是解情,若真能如此,怕天下有情人不皆要分身兩處,形如病而魂相隨了。

然而「倩女離魂」,畢竟是幻想,是小說家慰藉情人的說辭,就因為它是幻想,所以有情之人終要備受相思煎熬,失魂落魄猶不得解。

四、我幸在不痴不慧中

阮籍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常詣飲,醉便卧其側。隔簾聞墜釵聲,而不動念者,此人不痴則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

[譯文]

阮籍鄰家有個十分美貌的少婦,當壚賣酒,阮籍常去飲酒,醉了便睡在她的身旁。遇到這種情形,若是隔著帘子聽到玉釵落地的聲音,而心中不起邪念的,這個人不是痴人便是絕頂聰明的人,我幸虧是不痴也不慧的人。

[評語]

阮嗣宗生當魏晉不平之世,每以青白眼待人,其性至真,雖言行任誕,實是絕頂聰明的人,途窮而哭,只為有心,終日沉醉,乃是無奈。他的沉醉,實是不願見此世間種種醜態,醉翁之意,但圖一醉,又何關乎美人?

至若玉釵墜地,醉人固不關情,痴人亦不解情,解情者惟不痴不醉者。佛家說慧劍斬情絲,沒有慧劍的人,只有任情絲纏繞,無止無盡了。所以非阮籍等絕慧的人,必不敢卧於婦側,若換了個不痴不慧的人,不要說玉釵落地,僅睹背影,怕就要惹出萬種情念。彼時彼刻,能言「幸在不痴不慧中」的,怕也只有亦痴亦慧的人吧!

五、慈悲筏濟人出相思海

慈悲筏濟人出相思海,恩愛梯接人下離恨天。

[譯文]

以慈悲作筏,渡人出這相思形成的大海;以恩愛為梯子,接人走下這滿布離恨的天空。

[評語]

相思而成海,其深廣遼闊可知。既能成海,必無涸時,情淚所成,其味必苦,凡俗之軀,怎堪消磨,不如出之。

愛者與所愛,本是膿血聚,百年成白骨,到底何可愛?愛者與所愛,本是夢中影,夢過幻影空,到底誰可愛?愛者與所愛,如泡暫戀影,泡滅影散後,能愛又是誰?若能解此,相思海竭,離恨天盡,愛所愛空,無量悲現。若不解此,終不能出離恨天,慈悲出不得的,只有恩愛能下得了。恩愛梯不在離恨天下,卻在有情人手中,有情人若不來,痴情人只好永遠苦惱了。

六、花柳深藏淑女居

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雲不入襄王夢,空憶十二巫山。

[譯文]

幽靜而美好的女子,她的深閨鎖在花叢柳蔭的深處,就好像蓬萊之外三千里的弱水。有誰能渡?行雲行雨的神女,不來襄王的夢裡,就算空想巫山十二峰,又有什麼用呢?

[評語]

弱水三千,非飛仙女不可渡,古代女子幽居深閨,對有情人而言,又何異於蓬萊仙居?花柳重重,圍牆高鎖,也只有魂夢可達了。若能入夢,倒也罷了,偏偏「雲雨不入襄王夢」,便是夢也不得時,情何以堪?

蓬萊弱水,雲雨巫山,畢竟是神話的產物。而今論情,又豈在圍牆高鎖?所謂弱水三千,無非是伊人胸懷,渡得渡不得,飛仙也難以逆料。情之為字,畢竟難以捉摸,即使神女入夢,終有醒時,醒來又能如何?

七、天若有情天亦老

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長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譯文]

黃葉會在無風時獨自飄零,秋日雖不下雨,卻總為雲所覆蓋而顯得陰沉。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情愁而日漸衰老,這種在心中無所附著的幽怨真是難以承受啊!回想舊日的歡樂,彷彿在夢中一般,更添人無限的愁緒,夢醒來後又要到何處找回往日的歡樂呢?

[評語]

天本無情,所以不老,人為情苦,如何不老?情愁便似黃葉無風自落,飄掃之不盡。去之不絕,更哪堪秋風頻催,斷人弦腸。夢裡哪知身是客,恣情貪歡,哪曉得,無限歡情,翻作無窮苦因。

不能追尋,偏要追眾,人情矛盾至此。往日歡樂,恰似一夢,而今才知,歡樂是苦。覺來卻似未覺,午醉醒來,愁還未醒。未醒之際,輾轉留連,如絲之未盡,如藕之未斷,卻是更深的夢了。天何不老?天本無夢。

八、吳妖小玉飛作煙

吳妖小玉飛作煙,越艷西施化為土。

[譯文]

吳宮妖冶的小玉已經化作飛煙,就是越國美艷的西施也已成為塵土。

[評語]

為情而死,化作飛煙,韓重得心,終究不能得人;美艷傾國,終為塵土,夫差得人,到底不得其心,得人得心,於今看來,無非是飛煙塵土。

情愛的真相原是飛煙與塵土,一時風起,煙塵纏繞,一時風止,煙散塵落。但在煙塵瀰漫中,卻總要尋他千百度,任自己五指不辨,仍然緊抓伊人不放,如煙之逐塵,入塵之追煙。

韓童不為煙,必為塵,夫差不為塵。必為煙。如今在情愛中的,他日又哪能不為煙塵呢?情愛原是煙塵中事啊!

九、幾條楊柳,沾來多少啼痕

幾條楊柳,沾來多少啼痕;三疊陽關,唱徹古今離恨。

[譯文]

幾條柳枝,沾上了多少離人的淚水;反覆的陽關曲,唱盡了古今分離時的幽怨。

[評語]

楊柳無情,離人自有情,楊柳無淚,離人自有淚。別情依依,更那堪春深,折柳送別,分不清是淚是雨。《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但不知今日折柳送別,來日還能見否,怕只怕雨雪覆地,故人再不見,若問昔日楊柳,除非再尋送別時。

陽光三疊,教人休尋煩惱,舉杯歌來,雖是強顏笑,不忍見干!《陽春白雪》中以「大石調」唱之:「渭城朝雨,一霎裹輕塵。更灑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縷柳色新;更灑遍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人生會少,自古功名富貴有定分,莫譴容儀瘦損。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雖說莫譴容儀瘦損,卻已容儀瘦損,歡會之少,待到覺時,卻只有勸餘杯,含淚強歡。

一○、弄柳拈花,儘是銷魂之處

弄綠綺之琴,焉得文君之聽;濡彩毫之筆,難描京兆之眉;瞻雲望月,無非凄愴之聲;弄柳拈花,儘是銷魂之處。

[譯文]

撥弄著訴愛的琴,如何能得到像文君一般解音的女子來聆聽?濡濕了畫眉的彩筆,卻難得到像張敞那般溫柔恩愛的人兒,來為她畫眉。抬頭望見浮雲明月,耳中所聞的無非是悲傷的聲音,攀柳摘花,處處是魂夢無依的地方。

[評語]

琴名「綠綺」,所彈無非求凰之曲,惟有情人能解。「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知音難遇,情人難求,情人又是知音,豈非難上加難?情人若非知音,彈來又與誰聽,不如沒有的好。

為人畫眉,所畫是情非眉,若無情郎如張敞,畫眉深淺誰與看?《子夜歌》云:「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亂不敢理,粉拂生黃衣。」只怕明鏡照來容顏損,眉黛不肯解情愁。

何況明月偏照孤單影,又被浮雲來遮掩,柳枝堪攀花堪折,芳華無人與共,卻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怎不令人心神凄惋,魂魄傍徨。

一一、豆蔻不消心上恨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

[譯文]

少女心中的幽恨難解,為的是那丁香花在雨中徒然愁怨地開著。

[評語]

李伯玉《浣溪沙》云:「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為結,已是不該輕負,更何況正是「娉娉弱弱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夢樣年華。這般年齡,本是不該空解愁滋味,卻為初春的氣息所染,而對雨中空結的丁香生起氣來。若是那人得知,怎忍輕負信約,辜負這無限春光?若是那人不知,則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雨中的丁香還是空自館著同心結,這初來的戀情滋味,卻是苦澀而難當啊!

一二、截住巫山不放雲

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雲。

[譯文]

應將湘水的兩岸填平,種滿了斑竹,更應把巫山的雲截下,永遠都不放走。

[評語]

情語自是痴話,痴話聽來會見情意真切。湘妃淚灑斑竹,有情人竟至於此。二妃之淚,實為天下有情人共流之淚,一死蒼梧,一沉湘水,又豈舜與二妃如此?故天下有情人處,無竹不斑,便湘岸都栽下竹林,仍然揮灑不盡。

雲豈可截?又是痴話。留雲不如留夢,留夢實為留人,而人呢?不管留不留,總是不放,不放人,不放夢,連雲也不放。不放又能奈何?截雲留夢,只截得千絲雨,萬絲愁。

一三、那忍重看娃鬢綠

那忍重看娃鬢綠終期一過客衫黃。

[譯文]

哪忍在鏡前反覆地賞玩這青春的美貌和烏黑光亮的秀髮,只希望能像小玉一般遇到黃衫的毫士,將那負情的人帶回。

[評語]

在李十郎與霍小玉的傳奇中,若非黃衫客強抱十郎至小玉寓所,小玉至死終不能再見負心郎一面,十郎的負情便成為當然的事。

然而相見爭如不見。小玉含淚執手謂李生曰:「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我死之後,必為魔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情而至此,夫復何言?然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黃衫客為小玉所伸者,是恨而不是情。娃鬢豈堪玩味,韶顏稚齒,無非是怨恨。

晏同叔《木蘭花》云:「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時盡,只有相思無盡處。」識得此中苦,苦情人兒怎能不休?客衫雖黃,終非負心之人。

一四、千古空閨之感,頓令薄倖驚魂

幽情化而石立,怨風結而冢青;千古空閨之感,頓令薄倖驚魂。

[譯文]

深情化為望夫石,幽風凝成墳上草,千古以來獨守空閨的怨恨,真令負心的男子為之心驚。

[評語]

因情化石,雖令人驚,然而,便是雙眼望出血淚,良人終不得歸。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又如孟姜女哭杞梁,長城崩而白骨出,若此猶有尋處。至於薄倖如李十郎、陳世美者,就是望到天衰地毀,又有何益?便化作石,也會心碎為粉,隨風吹去。

昭君自恃貌美,獨不與韓延壽,遂不得見元帝。後匈奴來朝,上以昭君行,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窮按其事,韓延壽因而棄市。其實韓延壽棄市是多餘的,怎知後宮就沒有其他無怨的昭君呢?昭君出使匈奴,方為帝所省識,至於未和番的佳麗,難道就沒有終生未見帝面者嗎?由此看來,古來冢青何止箋箋少數。

一五、良緣易合,知己難投

良緣易合,紅葉亦可為媒;知己難投,白壁未能獲主。

[譯文]

美滿的姻緣容易結合時,即使是紅葉都可以成為媒人;然而逢到知己難以投合時,即使抱著美玉,也難得到賞識的人。

[評語]

人世一切無非因緣而聚,緣盡而散,何況紅葉為媒,流水相通。一顰一笑,莫非前定,一憎一惱,無非夙因。「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棄。」黛玉之還寶玉以一生之眼淚,情緣真是難償,能明好了之理,紅樓到底是夢。

抱壁而哭,豈只卞和?不刖足而刖心者,自古多矣!情之如璞玉,有誰能識?有情雖石亦為玉,無情雖玉亦為石,所以,荊山之哭,我不為也。

一六、蝶憩香風,尚多芳夢

蝶憩香風,尚多芳夢;鳥沾紅雨,不任嬌啼。

[譯文]

當蝴蝶還能在春日的香風中憩息時,青春的夢境還是芬芳而美好的;一旦鳥的羽毛沾上吹落花瓣時,那時的啼聲便凄切而不忍卒聽了。

[評語]

蝶憩香風,青春無限,繁花似錦,心神已醉。然而,庄生夢蝶,何其短也,待得「雨橫風狂三月暮」,耳際惟聞杜鵑泣血,回思初春景,真是芳夢,繁花與粉蝶,俱是造化欺。此時的心境只有「當時惘然」而已。

春光難留,卻每為人所負,芳夢易尋,總是纏綿難盡。杜鵑不忍聞,掩耳不改春殘景象,花落不堪看,遮不去萬千情愁。畢竟要嘆:「既知如今,何必當初。」

一七、無端飲卻相思水

無端飲卻相思水,不信相思想殺人。

[譯文]

無緣無故地飲下了相思之水,不相信真會教人想念至死。

[評語]

多少事無理可說,無端識得那人,無端心系那人,無端飲下相思,無端自苦不已,一切都是無端的。有端之事尚有道理可循,尚有結尾可待,無端之事既無道理,又無結尾,豈不令人愁腸寸斷。

偏偏當初不信,如今遍嘗苦果。這種相思之水似酒非酒,飲之無解,才飲一滴,便要糾纏一生。而年少好奇,只當玩笑,一口飲盡,還稱豪氣。如今識得,淚眼婆娑,惟有說此水不好喝。

一八、多情成戀,薄命何嗟

陌上繁華,兩岸春風輕柳絮;閨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歸遲,青駒別易;多情成戀,薄命何嗟。要亦人各有心,非關女德善怨。

[譯文]

路旁的花都已開遍,河畔的春風吹起柳絮,深閨中的寂寞,就如一夜風雨的梨花,使人迅速消瘦。騎著馬兒分別是何等容易的事,但望斷芳草路途,人兒卻遲遲不歸。就因為多情而致依依不捨,命運乖違嗟嘆又有何用?因為人的心中各自懷有情意,並不是女人天生就善於怨恨啊!

[評語]

馮延已《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然而行雲本是無心,卻是人兒有意。無心則青駒易別,芳草歸遲,有意則多情成戀,薄命何嗟!奈何以有意對無心,有情付無情,命薄又能奈何?

春愁如絮,不因風起,卻因雨。情之為物,既是如此,女德又何必善怨?男德也未必不卒,要在有心無意耳!

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上)助你人生處世不再難

一九、虛窗夜朗,明月不減故人

幽堂晝深,清風忽來好伴;虛窗夜朗,明月不減故人。

[譯文]

幽靜的廳堂,白晝顯得特別深長,忽然吹來一陣清風,彷彿是我的友伴一般親切。打開的窗子,顯出夜色的清朗,明月的容顏,如同故人的情意一般絲毫不減。

[評語]

情之所寄,天地有情,風雅意發,清風亦為良伴。人間情意難盡,良朋益友終不能長久相隨,此意惟有轉託於清風,天涯與我相伴。

明月何其多情,夜夜來照窗前,彷彿故人容貌,一樣對我開顏。明月照我也照他,天涯兩人共一鏡,夜夜當開床前窗,夢到廣寒看看他。

二○、初彈如珠後如縷

初彈如珠後如縷,一聲兩聲落花雨;訴盡平生雲水心,儘是春花秋月語。

[譯文]

落花時節所下的雨,初打在花瓣上聽來彷彿珠落玉盤,再聽卻是細絲不墜,似乎在傾訴一生如雲似水的心情,聽來無非都是良辰美時的情話。

[評語]

要能聽得春花秋月語,必先識得如雲似水心。雲水心是落花雨,落花雨便是春花秋月語,但有幾人識會得其中的含義呢?

曼殊大師《寄調筍人》詩:「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其中「佛說原來怨是親」一句,我不愛其悟,而憐其不悟。李義山《北菁蘿》詩:「獨敲初夜磐,閑倚一枝藤;時節微塵里,吾寧愛與憎!」此中已有雲水之微悟。豈知義山為春蠶無題之語後猶復能為此語。

集峭篇

一、封疆縮地,中庭歌舞猶喧

峭今天下皆婦人矣。封疆縮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猶喧;戰血枯其人,而滿座貂嬋之自若。我輩書生,既無誅亂討賊之柄,而一片報國之忱,惟於楮尺字間見之。使天下之鬚眉面婦人者,亦聳然有起色。

[譯文]

今日天下還有哪個男兒可稱得上是大丈夫呢?無非都是一些婦人罷了,眼看著國土逐漸為敵人侵吞,然而廳堂中仍是一片笙歌,戰士的血都因流盡而枯乾了,朝廷中的官員卻彷彿無事一般。我們讀書人,既沒有誅平亂事討伐賊人的權柄,只有報效國家的赤忱,在文字上加以表現,使天下枉為男子漢的人,因驚動而有所改進。

[評語]

天下皆婦人,是一句極沉痛的話。古時的婦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通常沒受什麼教育,是無能力和無知識的代表。天下皆婦人,實已是天下男人連婦人都不如了,因為男人至少力氣比婦人大,受教育的機會也比婦人多。若到了像花蕊夫人詩中所形容的「十四萬人齊解甲」的地步那不僅是可恥,而是可悲到了極點。

疆土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子孫延續的所在,一旦失去,就如無根的浮萍一般,處處容身,卻無處可以安身。封疆縮地,戰血枯人,而歌舞猶喧,貂嬋自若,這是亡國時才會出現的情景。凡是有眼睛、有人性的人都不會如此。更何況朝廷中的文武官員,身負興亡的重任,豈能終日沉淪於溫柔鄉中,不知死期將至,那真的是連婦人都不如了!

歷史的殷鑒總是血淚斑斑,人性的善忘卻是千載如一,需要時時去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轍。因此,嚴厲的文字是必要的,因為,它能刺激人們的心靈使它常保清醒而不致睡去。書生的貢獻雖然並不僅止於此,但這卻是他表達一片赤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二、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譯文]

人如果不知通達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著衣服的牛馬一般;讀書人如果不明白廉恥,就像穿衣戴帽的豬狗一樣。

[評語]

所謂通達古今的道理,無非是指做人的道理而言。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要做人的道理,先聖先賢留下來的格言,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人,才不致失去了人的正道。即使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也是教我們如何做千古的人。所謂千古的人並不是指流芳萬世,而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如何為自己定位,如何對生命有個交代。如果這些道理都不明白,一生只知吃飯、工作、睡覺,那麼與牛馬又有什麼分別呢?人生並不僅止於此,然而,大部分人卻如此過了。並不是要做些轟轟烈烈的事才算懂得做人,大事也並非每個人都做得來的,但至少要不違背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馬牛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糧草,而看不到天的遼闊,世界的無涯。當你認為自己是馬牛的時候,你就是馬牛,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該是人做的事。

至於知識分子,更應該懂得做人的道理,偏偏歷史上,乃至於現今的社會中,有許多讀書人做的卻是不知廉恥的事,這便是穿著衣做畜牲的事,這種人外表的形象是人,其實內在已經豬狗不如了。

三、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辭處後之羞。蔦蘿依松,高則高矣,未免仰扳之恥。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譯文]

蒼蠅依附在馬的尾巴上,速度固然快極了,但卻洗不去黏在馬屁股後面的羞愧;蔦蘿繞著松樹生長,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賴的恥辱。所以,君子寧願挾風霜以自勵,也不要像缸中魚、籠中鳥一般,涎著臉親附於人。

[評語]

蠅附驥尾,一去千里,不過是個逐臭之夫,馬尾一揮,性命尚且難保,又有何益?蔦蘿依松,爬得再高,到底是個軟骨頭,雖能低頭看人,心卻低賤,眾人嘴裡雖然不說,心中卻十分明白。

君子立身處世,不在地位的高低,不在富貴榮華,而在自立與否。即使身處風霜之中,也不可成為缸魚籠鳥,避於人下,因為那已完全失去做為一個人的真性情,連最基本的一點人格也化為逐臭和低賤的奴性了。

四、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

平民種德施惠,是無位之公卿;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

[譯文]

一般的百姓若能多做善事,施惠與人,雖然並無官位,其心卻可比公卿。在朝的官員若貪污圖利,雖有地位,其心卻如同乞丐一般。

[評語]

人性的高貴並不在於地位的高低,生命的價值也不在官位的有無。為官而行可恥的事,不如為民而行可敬的事。富是能將多餘的給人,貴是站在上面幫助別人。有的人雖然擁有了全世界,卻拿不出一塊石子給人,這種人便是最窮的人;有的人雖已站在最高處,卻不肯伸出一隻手來扶助跌倒的人,這種人便是最賤的人。

什麼叫做乞丐?乞丐是永遠不足的人。人心如果貪婪無盡,永不知足,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人在吃飽之後很少會想到別人還餓著,這便是在富貴中的人缺乏同情心的原因。人在聲色和慾望的追逐中往往不能滿足,因此,便像夸父逐日一般愈逐愈渴,雖長江大海猶不能解其渴,所以,富人之心常如乞丐。

五、一失腳為千古恨

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譯文]

一時不慎而犯下的錯誤會造成終身的遺憾,等到發覺而後悔時,已是事過年衰,無可挽回了。

[評語]

人生有多少錯誤可犯?又有多少時光可以蹉跎?有多少錯誤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錯誤是無法挽救的?童年時跌交算不得什麼,父母師長總是要你爬起來,拍一拍就好了,以後走路要小心。成年後跌交有誰跟你講呢?講了你又肯聽嗎?

會跑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會走路,而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會錯誤,在我們眼中所看到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無知的呢?小孩子只會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卻因為腳力強健,常由高山懸崖摔下。小孩子摔傷了,不過是皮肉之傷,很快就會痊癒。成年人的失足,卻傷及筋骨性命,要爬起來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與精力。有形的跌倒,會感覺到疼,知道自己犯了錯誤才會如此。無形的深淵,孩童不敢走,成年人卻因自信而不知不覺地走下去,等到發現到達的是一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想要再走回去,卻已發白體衰,生命已不再給他機會了。

生命雖短,歧路卻多,失足有時不僅帶來肉體的疼痛,還會帶來心靈上的悲傷。因此,年輕時要多看看自己的腳下,不要盡顧著瞻望遠方,更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有時腳走的方向並不是心想的方向,而心卻是會欺騙人的。

六、聖賢不白之衷,托之日月

聖賢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氣,托之風雷。

[譯文]

聖賢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託付日月。天地間因不平而生的怒氣,卻表現在風雷上。

[評語]

日月亘古不變,總予人間光明。聖賢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們都能棄黑暗而行於光明,使人間常歡喜而無悲愁。言語有辭窮處,心意有難表時,然而,此心卻昭昭如日月,經行不殆,永遠為人們的幸福著想。

人間有不平的事,天地有不平的氣。不平則鳴,因此產生革命,革命是人間的風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俠客不平之氣;生靈塗炭,志士起義,為聖賢不平之氣。高下相傾,天地猶生怒氣,何況是人,因此,歷史上的暴君鮮有善終的。因為,不僅百姓不擁戴他,天地也要誅殺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氣。每見狂風驟雨後的天地,彷彿被洗滌過一遍,清爽明亮,便是這個道理。

七、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親兄弟折著,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譯文]

親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團結,即使原本如同美玉一般有價值,分開也如瓜果一般不值錢。讀書人太過於愛財,書中的道理也會化為金錢的臭味。

[評語]

人們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個故事是說有個老人臨終時,兒子想分家產,老人要他們每人折一枝筷子,並讓他們明白一枝筷子容易折斷,多枝合在一起卻不容易折斷的道理。

兄弟之間不僅有友情,更有親情,照理說較朋友的關係更為深刻,但兄弟之間若失去了這份情感,卻連朋友都不如。朋友以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相傷,原為璧合而後瓜分,實在令人傷感,更莫說有煮豆燃箕的那種無情了。虎豹尚且不傷手足,何況是人呢?

讀書人當以明理為務,期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負,如果太過於愛財,而墮落喪志,書中所學的道理也會因此忘得一乾二淨。書並沒有香氣,書中的道理使讀書人的心志馨香;錢並沒有臭味,錢使人忘卻了做人的道理而變得庸俗醜陋,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

八、心為形役,塵世馬牛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騖。

[譯文]

人心如果成為形體的奴隸,那麼就如同牛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為聲名所束縛,那麼就如同關在籠中的雞鴨一樣了。

[評語]

心是人的主宰,人與禽獸最大的不同處,便是人有心,會思想。馬牛是不會思想的,它們奔波勞碌,方才換得一把糧草,終其一生,都是為了糧草而活。人如果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樂意的事,豈不是同馬牛一樣了嗎?然而,世上有許多衣食無慮的人,卻心甘情願地做為馬牛,僅為了口體之養而放棄自己的思想,踐踏自己的心靈,這豈不較沒有思想的馬牛更為可悲嗎?

名是一種空洞的聲音,人卻是有形的物體,偏偏許多有形體的人卻被一些空洞的聲音所束縛,豈不是很可笑。名聲能滿足的只是虛榮感,虛榮感就像沒有實體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為了這些虛榮所付出的代價卻往往十分可觀。名聲是一種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聲,以免為名聲所累。

九、待人留不盡之恩,維繫無厭人心

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智,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譯文]

對待他人要留一些多餘而不竭盡的恩惠,這樣才可以維繫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心。處理事情要保留多餘而不會竭盡的智慧,這樣才可以預防無法預測的變故。

[評語]

恩惠對於君子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卻很受重視。因為並非每個人都能以心相交,以義留之,既然非親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滿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斷絕,方足以維繫無厭的人心。至於知心相交,則要留有餘不盡的情義,方足以論交。

處事的時候,智不可以盡使,若有不足的地方,要儘快充實起來,惟有以遊刃有餘的心來處理事情,方有餘力應不測的變化。否則,力以使盡,智已用光,一旦事情發生變化,就再也沒有心力加以應付了,而導致前功盡棄,豈不是可惜!

一○、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

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

[譯文]

世間的事,既要能夠承當擔負,又要善於解脫牽絆。若是不能承擔,便無法有改善世間的事業;如果不善於解脫牽絆,則無法有超出世間的胸懷。

[評語]

人既然生到這個世界,便要有所作為。這個世界很不完美,因此,這個世界有許多事需要改善,明顯的如戰爭和人類種種痛苦的解決,而根本做法則在於人心的改善,這些都必須藉助有擔當的人才能去做。

但是,人世間有許多事情會使這些有擔當的人迷惑,也有許多牽纏,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變了方向與初衷。因此,一顆智慧而超脫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啟超先生曾說,一個有改善世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無數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無數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無數刻住世界外之世界。」否則,「其所負荷之事,愈多愈重,久而久之,將為尋常人所染,而漸與之同化,腦髓也將炙涸,而智慧日損。」所謂世界外之世界即指心中無染無著的方寸之地。那是一片極為寧靜的凈土,在人世的生活中,不可無這片清明之地,這就是永不幹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

一一、極有見識,看得假認不得真

任他極有見識,看得假認不得真;隨你極有聰明,賣得巧藏不得拙。

[譯文]

任憑他對事物有多少見解,卻常常只看到假處,看不到真處。不管你多麼機警聰明,往往只能表現出巧妙之處,而藏不住背後的笨拙。

[評語]

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虛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學識,也未必能認清這點。因為,學識是外來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學問,所得仍然早班妄。這是智慧的問題,而非知識的問題,知識並不等於智慧。許多極有知識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慾望,徒然追求虛假,始終看不透。

巧和拙是一體的兩面,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面是巧。許多極聰明的人,常會做出極笨的事而渾然不覺;許多看來愚拙的人,卻活得比自認為聰明的人有智慧。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東西,刀背雖鈍,卻比刀刃不易受損,而且具有成為刀刃的潛力。什麼是聰明呢?自認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真正聰明的人,至少會看到自己的愚笨之處。

一二、量晴較雨,弄月嘲風

種兩頃附郭田,量晴較雨;尋幾個知心友,弄月嘲風。

[譯文]

在城郊種幾塊田地,計算著晴雨和氣候的變化。交幾個知心朋友,玩賞明月清風,欣賞彼此的文章。

[評語]

若想過自得其樂的生活,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種田則衣食無憂,有知心則心不寂寞。弄風嘲月,是一種遊戲的態度,如果抱著遊戲的態度去種田,自然可以自得其樂。

這種遊戲的態度並非隨便或荒怠,而是一種不執著、輕鬆的心情。以這種心情交朋友,欣賞幾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反之,如果以緊張的心情,去推算氣候的變化和討論文章,那麼,種田和看文章都成為苦事,而明月清風反成為累人的東西了。

趣味往往建立在距離上,如果利害心少了,距離便不那麼緊迫,就可以用一種藝術的態度去生活,因而趣味盎然。

一三、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為得道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為得道。

[譯文]

能放得下世俗之心,方能成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稱為仙佛;能放得下成成佛之心,方能徹悟宇宙的真相。

[評語]

所謂「放下」,主要是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會與人爭名奪利,得之便驕傲,失之便氣餒,富貴則改節,潦倒則失志,這就稱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以能成就大事業,在其能不為俗情所轉,而能扭轉俗情。

古來英雄豪傑所不能勘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業的心。若是功業不成,大丈夫也要嗟嘆懊惱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來,世間的種種功業,無非是夢幻泡影。因此,仙佛世間的事業,也如同夢幻一般。

所謂得道,簡單地說,便是徹底了解宇宙的真相。這個真相已是沒有「可不可得」這種意識上的見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還有佛可以證得這識見的,就還不明白這個真相,因為,佛本是無得無證的。宇宙的真相亦是如此。

一四、執拗者福輕

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

[譯文]

性情固執乖戾的人福氣很少,而性情圓滿融通的人祿命十分豐厚。做事急躁的人壽命短促,而性情寬容沉厚的人壽命長遠。所以,君子不談論命運,修養心性便足以安身立命,亦不討論天意,以為,盡人事便足以改變天意。

[評語]

一個人的福分祿命,往往決定在他的性情。什麼叫做福分呢?並非能吃喝玩樂便是有福分,因為,吃喝玩樂的另一面常空虛、無聊、墮落,那是苦,不是樂。福氣是一個人精神上能經常保持愉悅,這就不是性情執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態度了。因為性格太執拗了,只要稍有違逆之事,他便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持精神的愉快呢?凡事若能退一步想,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做人做事都會愉快順利得多。

同樣地,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臟病,也會罹患腸胃病,怎麼可能長壽呢?有時性急反而解決不了問題,不如讓心情保持冷靜,不要讓事情因操之過急而亂成一團,也許會發現許多事根本不成問題。即使有事,內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會被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濟。

通達生命之道的君子,不會談論命運,因為,他明白培養美好的心性,便能擁有美好的生命。他也不去揣測天意,因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確、是否盡全力來決定的。

一五、達人撒手懸崖

達人撒手懸崖,俗子沉身苦海。

[譯文]

通達生命之道的人能夠在極危險的境地放手離去,凡夫俗子則沉沒在世間的種種苦惱中難以脫離。

[評語]

懸崖和苦海都是一種比喻。生命中有許多境地看來十分危險急迫,例如,瀕臨破產的邊緣,或遭遇惡人的陷害和排擠等。在一般人覺來,就好像一隻手攀在懸崖上,一鬆手就會跌下萬丈深淵似的。而在通達生命真相的人眼中看來,生命不過短短數十年,不論成功或失敗,百年後盡成雲煙,只要掌握住內心,不使自己墜入痛苦的深淵,那麼,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階段,都能如覆平地,安然渡過。

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他們心中的懸崖處處是人,一旦被擠下去,便掉入無邊無際的苦海中。事實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惱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無邊的大海中了。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梅煮酒論國學 的精彩文章:

《龍文鞭影》全文及注釋:2000多個知識典故,一本重要的蒙學讀物
老子名言100句,背一背,感悟聖人的智慧,助你人生境界大不同

TAG:青梅煮酒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