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人一直被當作「生物」來治療?

人一直被當作「生物」來治療?

撰稿 │龍善糖

一切都和我們如何認識「病」有關。

準確地說,我們今天關於疾病的觀念,主要來自於西方。在古代歐洲,人們一直認為,導致疾病的一種原因是被魔鬼纏身,因此治病就是要驅散魔鬼,消滅身體內的某種邪惡。

這種觀念,來源於遠古人類對疾病的恐懼和厭惡而產生的想像。在《荷馬史詩》中,疾病就是以魔鬼附體的面目出現的。比如在描繪歐洲中世紀末期爆發的黑死病圖畫上,黑死病被描繪成死神,手拿鐮刀收割生命,或者千奇百怪的鬼魅形象將活人拉入地獄。

這一觀念延續到現在,比如我們總說「生病」、「有病」、「看病」、「治病」,在電視上,也總是會將細菌描繪成頭上長角、口露尖牙的小魔鬼形象。正是在這樣的思維定式下,中世紀的醫生們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到「發現魔鬼,消滅魔鬼」這樣的程序上。

儘管現代西方人早已走進「理性的陽光」,然而這種觀念經過一千多年的積澱,早已根深蒂固。進入近代以後,生物學家們發現了細菌、病毒、癌細胞,從這時開始,人們知道了疾病並非是「魔鬼」附體。但是,這種視疾病為「外來物」的思維方式只發生了一丁點的變化:「魔鬼」的角色被顯微鏡下的小東西取代了。

為了消滅這些新的「魔鬼」,現代醫學發明了各種抗生素胰島素乃至化療這樣的新式武器。

今天,我們翻開高等醫學院校的教材,就會發現所有醫學觀念的基礎,都建立在一個「病」字上,要認識病理,比如細菌的構造,什麼化學物質能殺死細菌;認識人體生理,也是要搞清楚病菌是怎麼危害人體的……總之,就是要知道病是怎樣「進入」人體的,又該怎樣來消滅它。

在這樣的視野中,「人的病」既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因此,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需用藥物或其他什麼手段,將搗亂闖禍的細菌殺死、病毒清除、腫瘤割掉就萬事大吉了。

很顯然,關於疾病的認識似乎不太對勁,與這個認識相應答的「生物醫學模式」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質疑,醫學就這樣圍繞著疾病不斷追殺下去,永無止境嗎?

實際上,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了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也就是說,看病的時候,醫生不僅要關照到人的生物性,還要充分了解他周圍的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等對健康起到的綜合作用。

然而,近30年過去了,直至今天,需要轉換的這兩個醫學模式還未到位。舉個例子:一個得了肺炎的病人,到了醫院以後,醫生先用聽診器聽肺部音,然後從醫生手中接過檢查單,到放射室照X光,排除其他疾病後,開出抗生素,用來消炎退熱,再有一些稀釋痰液和止咳的藥物,直至臨床痊癒。

整個治療過程中,醫生的目的很清楚,哪兒有問題就治哪兒,治療肺炎時,肺就是主體,所有治療和用藥都是針對它而言的。這個時候,病人,仍然是被作為生物體來接受治療的。而你為什麼得肺炎?他為什麼不得肺炎?得病之前經過了怎樣的前期?或者說這個患者的身體究竟是怎樣一種體質?這一切,醫生不需要知道,更準確一點說,即使了解了、知道了,對他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把這些「了解」放在哪一個治療程序裡面呢?而得過肺炎的成年人或者孩子,在病間及愈後,出現意志消沉、情緒憂傷等諸多心理感受等預後情況還將帶來哪些新的問題等等,更是和治病沒有了干係,和醫生沒有了干係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

有一位長輩,在我打小記事的時候,就知道他得了一種「打嗝」的怪病,一天下來不停地打,影響吃飯、影響睡眠。這一打就是很多年。要是有個著急上火的事兒,這「嗝」也跟著著急。一夜一夜的不得睡覺。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調節神經的藥物,癥狀根本不見好轉,最後醫生告訴他說是「神經官能症」。

每每談起這件事情,老人家就無奈之極,唉聲嘆氣:「都幾十年了,那葯啊都吃盡了,甭管它了,管它也沒有辦法呀!那一天,長輩打來電話,敘了一會兒家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一定要注意身體呀,可別像大爺似的,落下這個毛病,痛苦一輩子。

不知為什麼,我的頭腦中閃現出一個靈感,我對老人說您這打嗝的毛病我找到原因了,一定是很多年前您招了一口怨氣,堵下了,沒有發泄出來,憋在裡面了,後來就不停地打嗝。您想想,得這個病之前有沒有這回事兒?

大爺想都沒想,他說,還真讓你說著了。當年在部隊時,連長和指導員因為一件事情,誰也不願意承擔責任,我那會兒是文書,只好把責任了下來,但是心裡真是憋屈,後來就得了這個病。就是這事兒,大爺憋了這麼多年,沒跟任何人提起過,連你大娘都不知道。

現在老人家的獨子給他生了一個孫子,非常可愛、機靈,老人家在面對孫子時,一高興,打嗝的癥狀就輕了許多,如果跟老伴兒鬧彆扭了,這打嗝的老毛病就又回來了…這個真實的案例,讓我想起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2000多年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了解什麼樣的人得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麼病更重要。」

可是,「治病」的時候如何兼顧人的多種屬性呢?怎樣將複雜的心理與生理的病變貫穿起來,再給與貫穿的治療呢?就這一點,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具體的方案,醫生即使有想法也沒有辦法,沒有一個可以託付的管道。舊的醫學模式是難以轉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瞳 的精彩文章:

暈車,那嘔吐的味道讓我回味悠長!
「痘」已經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TAG:醫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