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94歲金庸去世:江湖風雲今猶在,人間不見查良鏞

94歲金庸去世:江湖風雲今猶在,人間不見查良鏞




編者按




這是一份特別的專題,因為一個特別的名字,一個悲痛的消息,也是《世界華人周刊》公眾號歷史上第一次為了一個人而做的專題。



金庸老先生西去消息傳來,幾乎所有人都驚住了。




因為——




我們從未曾想到,不敢相信,難以接受,這個一手開創了華語武俠世界,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他,啟蒙了整整幾代人的一代大師,真的就這樣離去了。




所以——




我們想盡一點綿薄之力,寄託哀思。我們特別向周刊的作者和讀者們發出了約稿邀請。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專題文章一共有6篇,但主題其實只有一個:金庸。




這裡,有人談他起起伏伏的一生,有海外人士談金庸在海外的影響,有影視愛好者曆數武俠劇中的經典之作,有過來者感慨江湖中的人性,有學者分析金庸武俠創作之路的變與不變,還有50位普通讀者的留言。




希望——




所有的朋友們,在這裡,留下你的感受。在這個江湖遠去之際,我們一起以他為念,假若我們於此夜大醉,儀態失方,還君台莫笑。



老先生曾在書中說: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你又何必煩惱。老先生又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如今——




老先生去了,我們沒有煩惱,我們只是想念。



如長夜,如夜海一般,無邊無際的想念。




先生千古!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

薺麥青青


洞燭幽微,發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搖落兮雁南歸。」




但有些歸去,再無歸來。




10月29日,著名主持人李詠猝然離世的消息,讓多少人不勝唏噓,僅一天之隔,一代「武俠宗師」金庸離世的噩耗,又令人無比震驚,愴痛不已。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他們的傳奇人物,金庸以「武林盟主」之名開創的一個刀光劍影、俠義恩仇的「江湖」,也必將隨著他的離去,成為一個時代的絕響。





01




北宋詞人柳永,大家都耳熟能詳他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的詞風行天下, 於是便留下了「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的千古美談。




金庸呢,毫不誇張地講,凡有華人的地方,便有他武俠小說的「萍蹤俠影」。

從他的作品中,女子見柔情,男兒看恩仇,少年慕俠義,老者嘆高節。







有人評價「中國文學史上只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和金庸的武俠小說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真正做到了寫盡中國的人生。」





02




大寫意的人生,也許從初始,便能覓到端倪。




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金庸呱呱墜地。




雙魚座的男子,向來想像力豐富。用在文學,可天馬行空;用於科技,便創意無窮,譬如用一部不斷推陳出新的手機,改變了世界的「喬幫主」。




金庸上中學時,做出的一件「奇事」,便是因寫諷刺訓導主任的文章而被開除,從嘉興中學轉到衢州。






少時金庸




在衢州中學,他的才情和「狷狂」都未收斂,並開始向大報《東南日報》投稿。金庸的老師惜才若渴,替他取了一個筆名——「查理」。




查理創作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陸續發表,無不顯示出他的卓爾不群。




有道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他年輕時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外交官,為此,他一心面壁,勤奮攻讀,如願考入了位於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這是國民黨培養外交人才的地方。




由於戰亂頻仍,和出身不好,他的外交官之夢一直未能如願。




畢業後,金庸投身於新聞工作,以一支如椽之筆,在上海《大公報》任記者。




新中國成立後,金庸被派往香港任職《大公報》。







金庸在《大公報》得到的職業規訓是:

做報紙一定要講真話,不講假話,不能騙人,不能欺騙讀者。




這幾句真經,他一直恪守不渝。






民國時期的大公報





李白有詩云:「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但那時的金庸並非得意之人。




然胸中塊壘,總要一吐為快。




1955年2月8日,查良鏞首次以「金庸」的筆名在報紙上開始連載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5年,《書劍恩仇錄》首載





從此,一發不可收,這一寫就是幾十年。




自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他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對他作品最經典的概括。







武林風雲,爭霸天下,豪俠氣概,兒女情長。跌宕起伏的情節,變幻莫測的筆法。




洋洋洒洒,大開大合,雄渾恣肆,蔚為壯觀。




他的小說既繼承了傳統小說的語言特色,又對舊式武俠小說從形式到內容,從思想到藝術,均作了大膽的創新。







這些作品雖以古代生活為題材,卻體現出現代精神,同時蘊藉深厚,功力非凡,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臻境。




這些經典之作很多都被拍成影視劇,伴隨並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金庸與古龍、黃易、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新武俠文學五大宗師。「金大俠」,也成為了「天下無人不識君」的一代文化巨擘。






金庸與溫瑞安(左)





1959年,金庸創辦香港《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曆35年,期間,他還創辦了《明報月刊》《明報周刊》。




同時,作為一名出色的「社評家」,金庸寫有近兩萬篇社評、短評,筆鋒犀利,切中時弊,直擊要害,曾被人讚譽為「亞洲第一社評家」。







當年杜甫登高而望,一揮而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金庸以他卓絕於人,流芳百世的成就,當有「一覽眾山小」之豪情萬千。




「金庸的武俠小說給他帶來了令所有操筆為生的文人驚艷羨絕的巨大聲譽,

憑他那十五部氣象萬千的武俠小說,他無可爭議地成為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並把武俠小說這門藝術發展到前所未有,幾乎是不能超越的絕頂奇峰,製造了漢語文化中又一個不可戰勝的神話!」






1989年金庸在明報大廈辦公室





亦如他塑造的「 獨孤求敗」,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舉天之下,無有對手。最後唯有隱居深谷,以雕為友。




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寂寞難堪!此為獨孤求敗,更說的是金庸。





03




金庸的小說看似光怪陸離,但細看之下,皆有人性和生活的的痕迹。




不信,諸君請看,越是那種咋咋呼呼的越死的快,用的兵器越怪異的,武功其實都不算太高,最厲害的基本都是用劍或者不用武器。譬如,最開始,覺得《射鵰英雄傳》里的江南七怪呼風喚雨,霸氣十足,後來才發現武功平平,不過如此。






94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現實中大概也這樣,囂張跋扈的,往往腹內草莽。與之相反,人群里最沉默的那個人常常是高手。




再比如名門正派經常義正辭嚴地說,不用講江湖道義;處於劣勢時則曰,你這麼做就不怕江湖人士恥笑嗎?




對自己有利時,江湖道義放兩邊了;於己不利時,總是要求別人對自己講道義。




你看現實中是不是也頗多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雙標者」?




一副冠冕堂皇,道貌岸然之人,不無虛偽狡詐,作姦犯科之徒。






2001版《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




還有,名門正派視作的惡人,比如田伯光、鳩摩智這些人,就比好多所謂的名門正派光明磊落得多。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偽善人。




所以,我們在變幻莫測的江湖之外,看到的更是一個纖毫畢現的現實社會。






2017版《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藥師




他彷彿是一個洞燭幽微的智者,將人性的光明與幽暗、純凈與腌臢、真誠與醜惡,現實的簡單與複雜、喜怒與哀樂、悲歡與離合,在他的武俠作品中悉數包藏,生動裸裎:





「天地四方為江湖。


世人聰明反糊塗。


名利場上風浪起,


贏到頭來卻是輸。」




正所謂,江湖小天地,人性大世界。




所以,他的「照妖鏡」,照君子,映小人,呈俠骨,示佞臣。亦堪世相,見人心。






97版《天龍八部》劇照





04




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潛質?金庸向我們展示了這種最大的可能性:他不僅是一個著作等身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縱橫捭闔的企業家,一個審時度勢的政治評論家,一個有無窮妙思的編劇和導演,此外,他還是一個俠士,一介書生。




作為俠士,他在書中,一直闡釋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作為書生,他胸藏千壑,每天堅持看書6個小時以上,他的私人藏書在香港名類前茅。




此外,倪匡稱金庸可能是「中國五千年來第一個致富的知識分子」......






金庸和倪匡(右)





所以「窺一斑而見全豹」在他的身上並不適用:「金庸在人生俠路中成功地扮演了許多不同的角色,有如神龍百變。他向世人顯露的一鱗片甲,就已經看花所有人的眼睛,讓人不可逼視。」




更令人稱羨的是,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金庸星」命名北京天文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




以才名立世,以行星之光芒耀於蒼穹。






1960年,金庸與電影《神鵰俠侶》主角合影。左起:謝賢、金庸、南紅和梁素琴






05




金庸打開了國人另外一種看世界和面對生活的方式,原來這紛紛擾擾的世間,還有這樣驚心動魄的江湖,還有這樣氣沖霄漢的俠義,還有這樣柔腸百轉的繾綣。




在《笑傲江湖》中,他借人物之口說:





「相遇不能相知是痛,相知而不能相愛也是痛;我知道,可能有一天你會忘了我,你會海闊天空、雲淡風輕;但是我做不到,我只會萬箭穿心。」




紙上雲煙,也是現實之殤。那個讓他愛而不得,萬箭穿心的女子就是著名影星夏夢。






金庸和夏夢





1957年,早已在文壇聲名鵲起的的金庸,去了長城影業做了一名小編劇。只因當時,夏夢在長城。




金庸的一位密友說:他愛夏夢如痴如醉,但難於在生活中見到夏夢,才想到了「加盟」這個絕招。




但夏夢21歲時,就與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高材生——林葆誠——結為伉儷。






夏夢與丈夫林葆誠





夏夢對先生一往情深,雖追求者如過江之鯽,她仍堅韌如蒲葦,絲毫不為之所動。




襄王有意,神女無心。




即便如此,金庸仍為她獨家製作了電影《絕代佳人》。後來,這部電影獲得了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榮譽獎。




1959年,金庸帶著無限的落寞與失意,離開了長城影片公司,去創辦他的《明報》,致力於創作他的武俠小說。






《明報》連載的《神鵰俠侶》





他的武俠天地波詭雲譎,但在以男性為主的陽剛世界裡,卻寄託著他對夏夢深深的迷戀:

《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射鵰英雄傳》里的黃蓉、《天龍八部》里的王語嫣等,這些玉肌冰骨、絕世出塵的女性身上,都不難看出夏夢的影子。




以你做詩,半字成痴。




縱使江湖血雨腥風,但那些純良、溫婉、嬌美的女子,仍是最情意綿綿的著筆。




原因無他,只因她深深地嵌在了他的靈魂里。




三毛說:「金庸小說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他寫出一個人類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讓人上天堂又可讓人下地獄的『情

字。而不了解金庸與夏夢的這一段情,就不會讀懂他在小說中『情緣』的描寫。」







1976年,夏夢移民去了加拿大。




空吟幾句聲聲慢,仍望故人步步遠。




失魂落魄的金庸,一連幾天在頭版頭條位置上,用了加長篇幅做了詳細報道。




不僅如此,金庸還為此專門寫了一篇社論——《夏夢的春夢》,為自己永難忘懷的心上人祝福。




「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有一個阿朱。」






2003版《天龍八部》中的喬峰與阿朱




夏夢也曾動情地對金庸說:「今生今世難償此願,也許來生來世還有機會……」




塵世中望穿秋水,惟願來生再續前緣。




金庸一生有兩大遺憾:大兒子19歲上吊身亡,另一個就是對女神夏夢可望不及。




人皆道「金大俠」創造了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武林夢,但他的現實美夢,前者破碎,後者成空。




三段婚姻,也飽受詬病。






金庸與子女査傳俠、査傳詩





長情亦多情;深情亦薄情。人性的複雜,他也未能免俗。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後記中寫道:「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也太膚淺了,真實的人生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我還不明白。」




待他真正了悟時,多少悲歡只當尋常。




於是,以書續命,聊寄此生。




這一生蕩氣迴腸,堪慰人間惆悵客。




1985年,古龍英年早逝;




古龍(左一)和金庸(右二)罕見同框




2009年,梁羽生撒手人寰;




梁羽生




短短的9年之後,金庸與世長辭。




自此,中國武俠小說的一個雄邁瑰麗,闊達逍遙的世界徹底坍圮。




他曾希望自己的墓志銘這樣寫:這裡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他的小說有幾億人喜歡。




他做到了!




金庸曾說:「中國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著的血,永遠不分開。」







儘管市面上有太多他的傳記,但他並不覺得有人能透徹了解他,並寫出一部真實而有趣的傳記。




甚至,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立傳。




也許睿智如他,也深知,真正的傳記,寫在人心。





06





「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黃霑當年創作《笑傲江湖》中的《滄海一聲笑》,「神曲」終稿時,他拉來徐克和羅大佑一起錄了一版。






徐克(左)和黃霑





酒酣耳熱,淋漓揮灑。




儘管三人合唱的版本有瑕疵,但黃霑朗聲大笑:不錄了!這版最好!




如今,金庸拂衣而去:千山我獨行,不回了!




在他的書中,寫楊過的最後一句話:「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







曾經,為了不讓朋友敗興,他高歌一曲《你不要走》,來挽留朋友。




但這一回,就此別過,後會無期。





「你看這些白雲,


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這一天,也是兩年前夏夢去世的日子。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想必大俠,是追隨他永遠的小龍女,去了











發現中華之美,為華人發聲



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宮斗劇刷屏,這部道出人性善惡、獲國際大獎的國產電影在國內卻無人問津……
靠找人收入30萬,馬化騰、FBI盛讚的人脈高手告訴你,圈子決定高度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