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為何放棄了簡體字? | 短史記

蔣介石為何放棄了簡體字? | 短史記

文 | 楊津濤




有關漢字繁簡的討論由來已久。



錢玄同在「五四」運動時期,就此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他認為,「數千年來,漢字的字體是時時刻刻在那兒被減省的。從殷周之古篆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刻刻向著簡易的方面進行。」




胡適、蔡元培、周作人、林語堂等,也都是漢字簡化的支持者。




1934年1月,漢字簡化運動步入實踐。




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了《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該案指出,現實中已存在諸多固有簡體字,包括:





「(1)現在通行的俗體字;(2)宋元以來小說等書中俗字;(3)章草;(4)行書與今草;(5)《說文》中筆畫減少的異體;(6)碑碣上的別字。」



有這些字做標準,「便可用其偏旁而為新的配合」,「用減省筆畫的方法而造新的簡體字」。①




現行簡體字遵循的原則,大致如錢玄同當年所言。




此後,國民政府教育部預備推行簡體字,遂委託錢玄同主持選字工作。歷時半年,錢玄同共選定簡體字2400多個,編為《簡體字譜》。教育部又約集專家審核,確定了324字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並通令全國:





「凡小學,短期小學,民眾學校各課本,兒童及民眾讀物,均應採用部頒簡體字」。以上各種教材,如不採用簡體字,則「不予審定」。②



推行簡體字的命令頒布後,一批政要、名流在各地組織「存文會」,群起反對。




其中最極端者當屬戴季陶。據說他曾向蔣介石下跪,「為漢字請命」。迫於壓力,國民政府在1936年1月發布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③




官方推動的漢字簡化至此夭折。僅民間出版了《簡體字典》(4445字)、《常用簡字表》(3150字)等資料。




同一時期,蘇區、抗日根據地、解放區也在推行簡體字。這些簡體字主要包括「擁、護、干、產、奮、紅、黨、蘇、勞」等,被稱為「解放字」。隨著政治局勢的變遷,「解放字」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沿用至今。④




此外,在倡導漢字簡化的同時,部分民國學者還曾致力於推動「國語羅馬化運動」與「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希望一勞永逸地將漢字變為拼音文字。當時有一種說法,認為「漢文好比是獨輪車,國語羅馬字好比是火輪船,新文字好比是飛機。」這裡說的「新文字」,指的正是「拉丁化新文字」。⑤因太過超前,這種主張未能得到推廣。




圖:1935年,國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部分)




1952年,蔣介石再次提及漢字簡化問題。蔣說:





「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民國二十四年,我們在政治委員會上通過了一個漢字簡化方案,因戴天仇(戴季陶)的激烈反對而未施行,很遺憾。沒有想到,只過十幾年,他就不在了,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⑥




很快,台灣成立了「簡體字研究委員會」。



時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盛讚「總裁此舉極其英明」,公開說「中國文字必須保存,但要保存中國文字,則必須簡化它,使民眾便於學習和運用」。




廖維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員」,對羅家倫的言論極為不滿,提交議案反對:「為制止毀滅中國文字,破壞中國文化,危及國家命脈,特提議設立文字制定程序法……」學者潘重規等也激烈抨擊:「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血脈,是千萬世人的公共遺產,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專橫獨斷。」⑦




一場漢字繁簡之爭由此掀起。期間,《聯合報》做過一次民意測驗,參與者中,贊成漢字簡化者7315人,反對者4807人。




爭論膠著不下時,大陸率先推行漢字簡化,遂使這一問題政治化。如學者林安梧所言:





「因政治鬥爭的對方推行簡體,我們就倡導繁體,依哲學角度而言,我們是作為對立面的另一邊,居於『客』位,淪為強勢『主方』的奴隸,結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調。」⑧




此後,熱衷簡體字的蔣介石,也不再倡言漢字簡化。民間對漢字簡化問題的討論也沉寂了下去,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直至1969年,才又由何應欽出面,再次提出「整理簡筆字案」。教育部門會同專家,訂立三點原則:





「當局應研究公布常用字,不宜提倡簡筆字;積極研製標準字模,以劃一印刷體;致力研究中文打字機之改良,以求結構簡化,運用輕便。」




這意味著台灣當局最終決定繞過漢字簡化,通過技術革新與標準化,實現文字普及。



不過,漢字的簡化是一種時代趨勢,簡化字不可避免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台灣。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簡體字書籍佔到了台灣新書的20%。這種狀況引起很多人的擔憂,以至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吳敦義發表聲明,「推廣正體字是『行政院』一貫立場政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未來不會改變。」⑨




縱觀歷史,不管是1949年前的國共兩黨,還是此後的海峽兩岸,政府民間都有關於漢字簡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時至今日,兩岸識字率已在95%以上;計算機的普及,也讓書寫難易不再成為問題,當初簡化漢字的理由不復存在。今人面對這兩種字體,既無需誇大繁體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必重申簡體字的諸多便利,只需將它們與政治剝離,尊重使用習慣,做到「識繁書簡」或「識簡書正」即可。





圖:1920年,錢玄同(右一)參加苦雨齋聚會





注釋


①《錢玄同文集》(第三卷),中國人民大學1999年,第471、472頁。


②③蘇培成:《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書海出版社2001年,第196—200頁。


④張書岩等編著:《簡化字溯源》,語文出版社1997年,第18頁。


⑤劉曉明:《清末至新中國成立(1892—1949)漢字改革史論》,河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⑥汪曙申:《蔣介石兩次推行簡體字》,《世界知識》,2009年第16期。


⑦⑧何卓恩、焦徽:《上世紀五十年代台灣<自由中國>雜誌對漢字簡化的呼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⑨戴紅亮:《台灣語言文字政策》,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98頁。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可直接跳轉閱讀)



日本對華ODA援助,總量究竟有多少?





《推背圖》「能預言未來」的真相





中藥的有效成分是西藥,這是個百年傳統





重溫2100年前那場偉大的「鹽鐵會議」 





語文教材里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乾隆深愛皇后富察氏?這種想法可能太天真了




如何處理人性:美國與民國開國精英的一點對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抽水馬桶,是如何實現自給自足的? | 短史記
康有為的「教皇夢」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