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大學「唯論文」的質疑喊了很多年,這次似乎真動刀子了。

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決定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四唯」)專項行動。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圖片來源:科技部官網截圖

這次專項行動採取「先自查、後督導」的做法,以教育部為例,要重點清理學科評估、「雙一流」建設、基地建設、成果獎勵、人才項目等活動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博士論文造假、南京大學教授被指學術不端兩條熱聞,正在輿論場中沸沸揚揚爭議不斷。

2018年10月21日,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發布情況說明,對葉肖鑫就讀博士生期間發表的16篇論文進行全面核查,發現存在自我抄襲、圖片重複利用、編造實驗結果等問題。

2018年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梁瑩曾著述頗豐,不過在過去幾年裡,她的論文陸續被從網上刪除,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

那麼,論文造假到底嚴重到了一個什麼地步呢?

按照梁瑩的說法,在「唯論文」體系下,全中國恐怕沒幾個清白的教授了,「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憑著這些被刪掉的論文,梁瑩得以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39歲的梁瑩,已經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

自從「長江學者」誕生後,各種山河湖海的「XX學者」多達數十種。比如河流一派的,有了黃河學者、珠江學者、龍江學者……比如山嶽一派的,有了泰山學者、黃山學者、天山學者……

論文成了敲門磚,根據中國科協新近公布的《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93.7%發表過學術論文的科技工作者認同發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達到職稱晉陞要求,90.4%是為了完成各種考核要求。

只不過,繁榮的是學者的頭銜,冷落的是國家的科研。

創立SCI體系的Engene Garfield博士在2009年訪問中國時就明確表示:不能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

許多西方學者,對我國重獎SCI收錄論文的現象感到難以理解,甚至戲稱中國的SCI為「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國概念)。

「唯論文」錯在哪兒呢?首先錯的不是唯「什麼」,而是「唯」這一個字就錯了;其次,「唯論文」不看論文本身,而是看論文發表了幾篇,是行政化的量化管理;再者,論文都是為了評職稱拿福利,動機、邏輯都出了問題。

然而,明知不合理,「唯論文」的做法一直以來難以改變。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委會學術委員李江對周刊君表示,根源在於我們的同行評議常常缺乏說服力

同行評議是由本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對學術著作進行評估,目的是確保以科研價值對結果進行評判。他認為同行評議,是離被評價對象的真實狀態距離最近的評價方案,也是全球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觀點。

不過,他指出同行評議成本高,利益驅使下同行不講真話,成為兩大掣肘。尤其在中國社會,關係的力量常常干擾同行評議的結果。

中國人民大學某商學院教授,在接受周刊君採訪時認為,清理「唯論文」行動要落實到位,還需敦促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等儘快出台評價標準和實施細則。

原來的評價標準是數論文,不數論文之後呢?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具體的執行方案,「唯論文」最終也會變成「唯關係」。

他認為,合理的評價標準,應該滿足三個維度:第一是國家層面,看是否適用於國家立法;第二是社會層面,看能否轉化為企業生產;第三是教育層面,看是否可以進入教材。

他說:「按照這個標準,優秀的人才遲早會被挑選出來,而不是像現在泥沙俱下。學術不是學者們自己玩得嗨,而是要對老百姓有交代。」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怠慢的何止是科研,如今的大學老師,教書匠不像是教書的。

早在2017年,南大社會學院社工系2014級全體學生,就曾聯名舉報梁瑩的教學態度極不端正。

梁瑩開設過社工系大三年級的專業課《社會工作行政》,18周的課時,梁瑩有五六次沒有到堂,前三次安排了研究生講課,後面只是安排助教盯著學生,讓學生自習。

只要老師發表了論文就是優秀,教育卻不在乎學生的感受。打破「唯論文」,最期待的是本科生。

據統計,全國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是8:1,畢業生中本科生佔比達87%。

2018年6月21日,在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

細化到操作層面,高校是如何做的呢?

復旦大學《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復旦大學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體系,初顯「復旦本科」品牌效應。

2018年10月27日,華中師範大學全面啟動新一輪機構改革工作,其中具有標誌性的是組建本科生院,切實提高本科教育質量。

其實,高校應該分兩類,一類研究型,一類教學型,混在一起只能兩頭尷尬。以美國為例,美國一共有3000多所大學,其中研究型大學只佔20%,教學型大學則佔70%。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髮現,美國頂尖大學的教學,是典型的啞鈴型結構,高度重視兩頭的本科和博士,在本科和博士之間,天平又向本科傾斜。當科研與本科生教學發生衝突時,毫無疑問科研要為本科生教學讓位。

反觀我國國情,似乎也不能太苛責教師。重視本科教育的口號一直在喊,關鍵是看對老師教學、論文、科研、評職稱考核的標準是否會有改觀。

眼下,專註教學的大學老師確實不多見。說得糙一點,發論文可以量化考核,本科生教學怎麼具體量化呢?難道靠學生捧成網紅數點贊不成?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最近幾天,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55歲的講師龔德才,在網上走紅了。

自1987年被評為講師,他已經在講師這個崗位上幹了31年,但始終沒有參評職稱,而他所在院系的很多教授,都曾是他的學生。

他說:「我理解他們,畢竟現狀就是如此,隨大流走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參考資料


五部門清理「唯論文」做法,院士吁改革評價標準時防矯枉過正,2018年10月27日,澎湃新聞

青年長江學者梁瑩教授與她「404」的論文,2018年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

唯 SCI 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2013年6月20日,科技日報

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本科為本」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現狀,2018年6月28日,21世紀經濟報道


華中師大組建本科生院 提高本科教育質量,2018年10月28日,長江商報

從24歲到55歲!這位大學老師31年只講課不評職稱,2018年10月27日,新華網

封面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圖蟲創意 x 正版圖片聯盟 x 中國新聞周刊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俞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