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志淵:楊絳的夢魘與歸途

羅志淵:楊絳的夢魘與歸途

羅志淵:楊絳的夢魘與歸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羅志淵:楊絳的夢魘與歸途


如果說《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夢魘,那麼,愛世界,便是她的歸途!——羅志淵

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是微博小秘書發我的,內邀請我為楊絳先生的逝世說兩句。今天我抽出時間,就寫寫我對楊絳先生的印象吧。

今天下午與文化界的好友喝茶,說起楊絳先生,「我心裡一直認為,楊絳先生是不會死的。」說完,在座的幾位好友都笑了。後來大家就開始圍繞我的想法展開了討論:「為什麼羅志淵先生會覺得楊絳先生不會死呢?」

我簡單梳理了一下,大概楊絳先生在我的精神世界裡,已經內化為一種文化符號,或者,她在我心裡,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象徵。每當想起她的名字,我就會想起那個時代的一群人,那個時代的文化精神。

羅志淵:楊絳的夢魘與歸途

提起楊絳,自然會想起錢鍾書。也許很多人是因為《圍城》知道錢鍾書,但《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出來後,就被文藝批評界批為「不是小說的小說」,錢鍾書先生也因此不再寫小說。而真正代表錢鍾書學識與學問的是《管錐編》,雖然有很多人看不懂,但毫不影響它的學術價值。

那個時代的學者文人是有獨立人格與品格的。比如,傅雷夫婦上吊自殺前,還在地板上鋪蓋被子,擔心凳子倒下,吵醒了鄰居。你們能想像,快要死的人,還想著別人,這是一種怎樣的品格?所以,真正的人文,就是始終都能為人著想的善良。

楊絳先生老年捐出了所有她與錢鍾書先生的稿費,成立了「好讀書獎學金」。楊絳先生成立獎學金的初衷是她已看到教育資源被權貴壟斷,只為了更多貧困家庭中好讀書的子弟能上學。這就是知識分子的擔當與良知。所以,我昨天在微博上說,楊絳是最後一個被尊稱為「先生」之女性,亦是中國知識分子之榜樣!當然,很多傑出女性,你們也可以尊稱為「先生」,但沒有一個人像楊絳先生一樣,是沉澱了一個時代的印記的!

羅志淵:楊絳的夢魘與歸途

楊絳先生的一生,就像是「莊周夢蝶」,可謂人生如夢。她自己也認為,她是在做夢,還是她在蝴蝶的夢裡。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寫的就是她的夢魘,也是她的人生。在世俗的人間,她認為每個人都是痛苦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矛盾與痛苦,就好像每家都有難念的經一樣。所以最後她悟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的後半生,又是回歸的過程。楊絳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所以,如果說《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夢魘,那麼,愛世界,便是她的歸途!

楊絳先生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文字,而且給我們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就是不爭,只專註做好自己。

羅志淵:楊絳的夢魘與歸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學者羅志淵 的精彩文章:

羅志淵:電影《巨齒鯊》為什麼沒讓李冰冰華麗轉身?

TAG:文化學者羅志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