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年輕人,錢不是這麼花的

年輕人,錢不是這麼花的

原標題:年輕人,錢不是這麼花的



1

人們都相信「隨著日本經濟的增長,東京將會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

——野口悠紀雄《戰後日本經濟史》

「拆遷」、「轉賣土地」等詞語,在1986年前後開始流行起來。


日本甚至出現了「鉛筆樓」,在極為狹窄的土地上,建造5層高左右、像鉛筆一樣細長的大樓,等待拆遷,通過轉賣土地獲取利益。


據說公寓當時特別適合投資,人們在價格上漲之後賣出賺取差價。


根據1987年1月政府公布的土地標準價格,東京附近的土地價格比前一年上漲23.8%。接下來的1988年1月,土地價格上漲率高達65.3%


到了1990年,東京周邊的公寓價格已經超出人們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達將近20倍。


在首都區域,不要說獨棟住宅,就是公寓價格也漲到了平民百姓難以承受的水平。

「我在美國就日本經濟問題進行演講,也越來越多地談及日本的土地問題。有一次,我在演講中對土地價格進行說明時,發現聽眾都在台下偷偷地笑。」

野口悠紀雄在書中寫到,他很好奇,所以在演講結束後問聽眾為什麼笑。


有人告訴他說,「你用平方英尺來計算土地面積很好笑,因為在美國,土地面積都是以英畝*來計算的。」當時日本一般用「1平方米多少錢」,他在演講中改成了「1平方英尺多少錢」,然而在美國,土地面積的單位卻是英畝,1英畝大約等於4000平方米,也就是4萬平方英尺。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日本房地產廣告甚至會把小數點後面的數字都認真地寫清楚。

「明明是異常現象,但所有的人卻都將其視作理所當然」的狀態。在現實世界中,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卻接二連三地發生,而且誰都不以為怪,野口悠紀雄寫到。


到了今天,當時高槓桿、高消費的影子,在日本依然可以尋到蹤跡。


比如山本耀司與阿迪達斯合作的Y-3品牌深受年輕人喜愛,但山本耀司對日本的年輕人並不友好,且他本人在今年也出現了財務危機,申請了破了。


縱橫時尚圈40年,在《關於山本耀司的一切》中,他曾重重批評了日本時下年輕人穿著的「惡趣味」,直言,日本的年輕女孩都是一副「娼妓」面孔。並由此進一步狠狠批評浮躁、物質的社會。


他說,日本的年輕姑娘有一種不可一世的姿態,靠著父母的錢生活,他們都穿著世界級的高級名牌,這太反常了。日本的這種特殊現象,叫做「大小姐」。


即使他的話語如此犀利,日本當地的不少女性也願奉上半年工資買他的衣服。


事實上,90年代的日本,更加瘋狂,當時的人們追求剎那間的享受,甚至有「剎那主義」這樣的名詞。當時,日本社會炫耀式消費風氣嚴重,幾乎壟斷了歐洲美國所有購物街上的高端服飾門店,名牌產品在瞬間銷售一空。


根據高盛與Euromonitor數據顯示,1995年日本奢侈品市場規模達978億美元,佔據全球68%市場份額,市場消費人群達4900萬人,人均消費1996美元全球最高。日本人,甚至一度控制了全球的藝術品、鑽石、遊艇和賽馬市場。


百家號「觀點」作者在《慘!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平民生活,值得一讀》中寫道,1997年,他進入大學院後,認識的金屬材料研究的博士生,中國人小董,1990年就到了日本。


回憶起90年代日本人的消費和工作情況他說道,他剛來的時候,每天到學校來接留學生去打工的車,平均2個小時就一趟,1小時的工資一般是1200—1500日元,有些還可以當日結算,掙錢實在是太容易了,和現在大不相同。

日本通的諮詢,當時標價100萬日元的東西沒人買,只要把價格提高到200萬日元馬上就賣掉了,兼職的工資是一天4萬日元。分期和信貸消費成為了常態,未成年人買車貸款400萬也絲毫沒有問題。


根據美、日的對比經驗來看,人均 GDP8000 美元是居民消費支出總量和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於 2015 年正是突破這一大關。星河互聯2017年發布的研報顯示,與美、日對比,中國當前無論在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變化,還是在人均GDP、居民資產配置上跟七八十年代的美國、日本都有諸多相似的地方。


日本的消費金融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分期付款業務。1950年,「綠屋」、「丸井」等百貨商店率先開展按月分期付款的消費信貸服務。


1960年,丸井百貨商店改「月付」為「消費信用」,並逐漸被消費者接受。政府於1961年制定了「分期付款銷售法」。1963年,日本信販公司開發出單品分期付款服務,這是現在單品分期付款的基礎。


日本的信用體系建立的很早,即便如此,到了日本泡沫經濟崩潰,消費金融市場依然受到極大的衝擊。


理性消費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錢,也是中國,尤其是年輕一代需要面對的問題。


2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萊昂納多豎著整齊的油頭,拿著金色香檳微笑,遠處是金光閃閃的煙火,同時,用略顯生硬的英腔留下了「I am Gatsby」。


作者菲茨傑拉德本人也極其鍾愛那個燈紅酒綠的時代。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至經濟大蕭條1928年之間的十年,稱為爵士時代,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土崩瓦解,享樂主義大行其道。爵士時代對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華背後的空虛和無奈,在他的作品中被一一反映出來,蓋茨比和菲茨傑拉德筆下的人物形象代表當時整個美國。

「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菲茨傑拉德寫道。

在《The Jazz Age》的第二章中,菲茨傑拉德寫道:眼下是一九一九聖誕節,在這些日子裡,僅僅是哪些有頭有臉的人,就在托萊多舉行了四十一次晚宴、十六次舞會、六次有顯示和女士們參加的午宴、十二次茶會、四次男子晚宴、兩次婚禮和十三次橋牌聚會。男主佩里,不僅有著好看的牙齒,頭髮從中間分開,還有著哈佛文聘。


貝克兄弟在半年一次橫穿西部的活動中會停下來為佩里定製衣服;蒙特莫倫西公司每三個月會飛快地派一個年輕人來確保他鞋子上又正確數量的小刺孔。


好奇心日報《1920 年代,如何成就了美國的黃金時代?》中描述當時美國人的生活,每周看幾場好萊塢電影、坐在收音機前聽著林賽伯格飛越大西洋的壯舉感到狂喜、地下酒吧、爵士樂、好萊塢、Flapper 女郎……他們被信用卡和無處不在的廣告刺激著花掉手裡的鈔票。


消費品隨著美國夢和信貸,進入了更多美國家庭。1915年美國出現了專業汽車金融公司,消費者只需支付汽車售價的10-20%即可將通過分期付款方式購車。美國569家汽車經銷商的跟蹤調研顯示,1926年約62.3%的汽車是通過消費信貸形式出售的(圖表11)。《美國消費崛起分析報告,千禧一代消費新趨勢》中提到,1927年美國人的消費中,以消費信貸的形式購買的傢具、留聲機、洗衣機、吸塵器等的比例就已達到60%以上(圖表10)。



1931年菲茨傑拉德總結當時的美國:「新生代已經成熟,他們將發現,諸神已死,一切對人的信念都動搖了;他們所知道的一切是,美國正在走向歷史上最盛大、最花哨的狂歡。」少數富有階層為顯示社會地位進行的炫耀性消費,在十九世紀20年代之後,逐漸成了各階層人們的大眾消費。


2015年,中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達到8069,接近1976年美國的人均GDP水平8611美元,消費支出對GDP貢獻率從2010年37%提升至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貢獻率58.8%,2016年為64.6%,美國這一數值常年保持在60-70%之間。



通過信貸消費推動消費民主化、實現美國夢,成為美國價值觀的一部分。美國大眾逐漸形成了貸款消費習慣,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個人信貸業務一直保持較快發展,商業銀行消費貸款餘額年增速最高達到20%(圖表15)。


講到美國夢,自然不能少了與住房相關信息,從「居者有其屋」,到「提高住房自有率的美國夢」,到「人人擁有住房的社會」,房貸貫穿了美國的信貸體系。


1920年,胡佛成為美國商務部長,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運動(Own Your Own Home campaign),一年後,擁有住房的城市居民的比例由41%上升到56%。一戰後美國經濟快速增長,1922年商業銀行房貸只有2%,1926年已經上升到9%,而1927年是11%。從1927年中到1929年中,美聯儲區域銀行有45%的貸款是房貸。


美國住房金融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傳統的以存貸結構為主體的單一住房融資體系,二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今以按揭證券為主體的二級市場融資體系。1970年,美國首推第一張住房抵押債券,其發行者就是政府國民抵押協會。


《從美國百年消費變遷看中國消費機遇》一文中提到,1940-60年代美國住房自有率的快速提升。戰後,政府出台政策促進居民購置自有住房,按揭貸款大力進行創新和推廣,退役人員歸國時興起了大規模住房建設浪潮,直接導致住房自有率上升。


1940-1960 年僅20 年時間,自有率從44%提高到62%。美國的主要居住形式從以租房為主轉為以自有房為主。1970-1980年代出現三次購房高潮。在人口紅利和收入增長雙重催化下,新建住房銷售增長率在1971年和1977年分別達到了35%和27%。在經歷了70年代末期的房地產低迷之後,80年代初美國新建住房銷售迎來高速增長,1983年的新建住房銷售量增速一度達到51%。


同時房產還帶動了家電和家居的消費。


1995年,柯林頓政府,則提出要大力提高「住房自有率」,要讓窮人也能圓上「美國夢」,目標是通過公私合作的方式到2000年增加800萬購房者。五年後,美國的房屋自有率提升到了67%,期間許多中產階級從銀行獲得抵押貸款買房,「兩房」及MBS等衍生品的發展更為住房貸款打開空間。


到了布希政府進一步描述的「美國夢」,將加快推動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致力於建設一個「所有權社會」——「人人擁有住房的社會」。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黑格爾說。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房產抵押債,2008年美國也許因為CDO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房產抵押站的源頭就是支撐「美國夢」的房貸。

就2017年美聯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美國家庭負債總額達到12.84萬億美元,約為美國目前年GDP的三分之二。房貸占家庭債務達68%,但低於2008年峰值的73%。


再看個直觀的例子。《喬布斯傳》中寫道關於喬布斯養父母的故事,喬布斯的父母領養他的時候曾經做過保證:他一定會上大學。喬布斯的養父是退役軍人,退役後靠回收二手汽車並翻新出售來養活家庭,同時為喬布斯的大學專款省吃儉用,即便這樣,這比專款也僅僅夠他上大學而已。


喬布斯選擇退學的原因,就是他發現學費遠高於他能學到的東西。


30年前,美國藍領還能靠工資償還房貸,省吃儉用為子女存大學學費,但到今日,他們恐怕再無力有任何存款和儲蓄。據法國經濟學家《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蒂的研究,1978年-2015年,美國各收入層級中最底層50%收入年均增長率為零。


事實上,直到今天,美國的儲蓄率依然低的停留在個位數。美國商務部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美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儲蓄率下降至近12年來的低點,只有 2.4%,跟中國近50%的儲蓄率相去甚遠。據美國Business insider 2017年末的報道,57%美國人的儲蓄還不到1000美金,美國的信用卡債務總額已經達到了1.0217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他們身上有著學貸、房貸、車貸等各種各樣的貸款,也有保險、信託等不同的金融理財產品。


「但我認為中國現在就像美國上世紀 20 年代後期或是 30 年代前期的情況。」2014 年,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在接受《朝日新聞》駐紐約記者訪問時說。


在PBS的紀錄片《Left Behind America》中講到,2008年聖誕節的前兩天,通用汽車關閉在Dayton的工廠,當時工人的平均時薪是35美元,到今年,同一位工人在福耀玻璃工廠上班時,其工資僅有通用時期的三分之一。影片接近尾聲,一位美國女性對著鏡頭說,

「我想現在銀行賬戶里只有5美元。」

3


中國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美日曾經經歷的問題也同樣擺在眼前,這些年我們耳邊也開始響起「過度消費」和「掏空儲蓄」的警告。年輕一代已習慣並且鍾愛提前消費。國內信貸消費正從,以往的「低頻偶發性消費」,轉向「高頻經常性消費」。

最近三年里,每名用戶的年均下單次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分期樂的數據顯示2015年平均為7.15次;2016年平均為10.59次;2017年平均為11.19次。


企鵝智庫去年發布的數據,「月光族」95後佔比達到15%,在所有人群中最高。作為對比,90後「月光族」佔比13%,80後「月光族」佔比4%,70後「月光族」佔比6%。NewtonFashionMBA的報告,90後消費金額同比增長73%,遠高於70、80後,增幅達70後的近兩倍。


正在成為消費主力的90後,帶上了新時代的標籤,「活在當下」。但是這也帶來了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的負面新聞。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新聞,大學生因為借貸而陷入窘境不惜鋌而走險。


而實際上,如果消費者滿足「理性人假設」的話,分期消費和借貸消費有平抑賬單的功效。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少有人因為經常性開支,比如水費、電費、房租、電話費陷入困境。因為人傾向於在自己的收入中一開始就為經常性開始預留份額,而讓人陷入困境的,往往是計劃外的一次性大額支出。


分期消費其實增加了開支的計劃性,減少了激情消費的可能,同樣是3000元的手機,如果是一次性花掉你現有的賬戶結餘,那麼你花掉這筆錢的心裡門檻就會很低。但是如果是250元分攤到你未來一年的賬單里,你每個月都會為這筆開支付賬,這反而會增加你對自己財務狀況的敏感。


所以借貸和分期並非洪水猛獸。比如雅思、托福之類的語言培訓,財務、會計或CFA等技能培訓,或是健身、理療等健康管理,都是在用未來的個人收入,投資現在的自己。甚至旅行和遊學,更適合職場的服裝,一件有設計感的入門級奢侈品,也能拓展你的交際圈提升你的職場信心。


消費者要理解和區分「投資」和「消費」。比如二十來歲和六十來歲,都能夠學習一項技術或者培養一種興趣愛好,但不僅效率不同,目的和價值其實也不同,前者是投資,後者是消費。因為到六十歲再學會,應用和產生「技能紅利」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但如果二十歲學會,在人生未來的幾十年里,有大把機會將其應用到工作之中。


實際上,只要你認真計算過自己的賬單,大額消費是不足為懼的。90後極其看重信用,比如在螞蟻花唄《2017 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從花唄預支了消費後,有99%的人都能夠按時還款。


老編輯曾經在微博上提出過一個公式,年輕人最好的消費方式就是把1萬塊錢存在馬爸爸那裡(餘額寶),然後再馬爸爸那裡(花唄分期)把這一萬塊錢花掉。這樣你提前用消費獲得了生活品質的提升,又有一萬元的資產可以防止突然到來的財務風險。


比如,換房時的押一付三。

再次強調,個人的消費、投資和負債三個賬戶不是對立的。西方經濟學概念中時常強調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亦稱「非物質資本」。主要是指勞動者身上的資本,如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文化技術水平與健康狀況等,即人的「賺錢的能力」。因此一個優秀的公民,或者優質的「人力資本」,往往「一高三高」,「一低三低」。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分期和消費的數據就是用於評估你是否是優秀的「人力資本」的。消費和分期讓金融機構認定這個用戶有償還能力的優質用戶。健康可持續的使用花唄有利於芝麻信用,經常的消費和分期讓銀行上調你的信用卡額度,這都是財務狀況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糟糕的標誌。


年輕人在消費過程中有太多的觀念需要培養,比如商品的「殘值率」和「價格曲線」。前者會讓你知道銷售閑置商品和嘗試使用二手商品。用戶更想要的是使用權,而不在意所有權。後者讓你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入手今年最想要的大件,比如雙11用十二期免息分期購買 iPhone ,而不是新機剛發布的時候。


「延遲滿足」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獲得更大的享受。心理學家Schneider & Lysgaard 以花錢方式作為問題(如,你得到一大筆獎金,約2萬元,你會如何花,全部消費還是積攢起來?)研究了15000名高中男生的延遲滿足能力。結果發現,出身於中等社會階層的被試比來自於低等社會階層家庭的被試更願意延遲滿足,即做出攢錢決定的人數更多。


認識和掌握消費的規律,可以讓生活變得更高效,消費本身並不是壞事,也不是讓你壓抑自己的慾望。你不能控制自己什麼時候會想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你可以規定自己一年來幾次「說走就走」。


一旦年輕人學會了自由支配的自己的消費,那麼他就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財商」。財富自由之路從來不是抓住風口一飛衝天的機會主義,而是平衡自己的能力與慾望。


財商就是在投資的決策過程中,能平衡好資金量、風險和周期三個要素。你有多少錢,你多久之後需要回報,每年的回報率是多少。大部分人對此沒有什麼概念,這就是他們一邊對銀行定期存單的收益嗤之以鼻,一邊卻會被互聯網金融和電子貨幣割了韭菜。


「複利」被很多人忽視了。


一個年輕人如果25歲走上職場正軌,七年時間月薪從8K漲到20K,這是一二線城市大學應屆生非常常見的狀況。假設第一年存下兩萬元,每年增加一萬元,第七年存下八萬。七年後他能存下多少錢?答案很簡單,27萬。但是如果這筆錢能保持5%的年均收益率,七年後這是一筆接近45萬元的財產。


在房價高漲的今天,這筆錢也足以作為首付在二線城市郊區,或者環京環滬上車了。5-6%,差不多也是各種面對散戶的無風險理財收益率的上線。最近恆大發了一筆最高13.75%年化收益的債券,起投金額20萬美元,讓專業的投資者心理都泛起了嘀咕。

據去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和美國消費者金融調查(SCF)數據顯示,美國家庭的房產在總資產中佔比僅為36%,中國高達69%。畢竟中國經歷了長達40年的房產大牛市,買房是中國人的信仰,因此在上車之前,不應該嘗試其他高風險的投資品種。


當你上車之後,能輕鬆應對自己的消費賬單和房貸之後。你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用於投資和消費。這時候「財商」的另外兩個要素,資金量和周期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如果你仍然依賴工資收入,貨幣基金、指數基金、長期定存等穩健型收益仍然應該佔到大頭,同時配置保險,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權益類資。不管月入幾萬,還是月入幾千,都不應該過多的使用槓桿消費和買賣資產。這樣,無論因為股市大牛時從B級車升級到C級車,還是經濟慘淡時要放棄一次全家的出國游,都在你的計劃之內。


還有那些朋友圈裡兜售焦慮的文章,一次限購毀掉三代人的大城市夢,一次看病燒掉家裡一套房,絲毫不能在你心中吹起波瀾。


股票、債券、基金、房地產、信託等不同類別的資產,是更有能力的投資者需要考慮和嘗試的,粗放型投資獲得財富增值增值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中國經濟和財富管理市場都趨向穩定,資產價格的分化比普漲來得更頻繁,「穩賺」會比「易賺」來的更重要。


因此除了「京滬永遠漲」,「國家應該管一管」之外,你要了解更多關於財富的常識和故事,養成更多投資和消費的觀念,這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道路。


(文章轉載自叄里河,老道消息財經作者一姐和江大橋的新陣地,歡迎大家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道消息 的精彩文章:

TAG:老道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