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37年,周恩來臨汾應變

1937年,周恩來臨汾應變

原標題:1937年,周恩來臨汾應變

1937年秋:鄧小平與周恩來、彭雪楓等在山西的合影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太原是華北最後陷落的一座大城市,它的失守標誌著北正規戰爭的終結。11月11日,周恩來按照原定計划到達臨汾。撤離途中,他看到國民黨軍隊潰退時的種種狀況,隨即發電報給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說,我們各部應迅速派隊收集潰兵散槍和一切資材,以發展游擊戰爭。到達臨汾後,周恩來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必須把民眾運動擴展到整個山西」


周恩來每天在臨汾及其周圍向民眾大會演說。各組織員每天向鄉間出發,那裡待做的政治動員工作,甚至比舊官僚所留戀的都市中更多。我們能夠看到,每個運動正在擴展和推廣到遼遠的山區,並以比滿洲義勇軍更優良的組織和準備。一直進展到滿洲。在這些區域中。抗戰定能繼續到底。


這是時在臨汾的英國《倫敦先驅日報》記者詹姆斯·貝特蘭的記述。他在 《華北前線》(又譯《北線巡迴》)這本書里,非常生動地寫下了在臨汾會見周恩來時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有一個人活潑地走進房來,他穿著樸素的黑色中山裝,確實是一個令人敬畏的人物。短短的頭髮和鬍鬚使他很像勞倫斯的畫像——一種被周恩來的豐富的活力所提高了的印象。這樣的人如果不是一個革命家,就一定是一個藝術家。


他的態度活潑、愉快;他的兩手演著靈敏急劇的手勢。他操著流利的日常英語,但略帶法國的語調,或以一個法國字來加重句子的意思。黑色的眼睛充滿著生氣和活力,每當開始說話,兩眼就發出光來。他有一種叫人毫不感覺地受了他的吸引的魔力,和天生就能征服人的演說家的口才。


在與貝特蘭的交談中,周恩來沉著冷靜,說到眼下的政治動員,他告訴貝特蘭:


現在我們必須把民眾運動擴展到整個山西,這樣當日軍到來的時候,我們就將有真正的準備……在華北抗戰有許多有利的地方。例如一般的地形適宜於游擊戰。還有,即使日本人能夠佔領這整個的區域,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軍隊。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華北有三百以上的縣城,日本人即使在每一縣城駐一聯隊軍隊,也決不能把它們統統佔領。而且,他們如果這樣做,反倒於我們有利了——我們能夠挨次消滅個別的部隊……日軍就將看到,華北的戰事決不能像他們所想的「短期內」結束。


「日軍內部,或許發生了什麼事故」

不久,周恩來離開臨汾縣城,乘坐同浦鐵路的火車北上,前去八路軍總部。在一節三等車廂里,貝特蘭再次遇到周恩來。他在《華北前線》中繼續寫道:


周恩來在一條狹窄的走道中不息地來回踱著……(他)現在是軍事委員會的副主席了——鬍子修得很光,穿了國民黨軍隊的藍色的制服。這改變,對於他這樣一個機智善變的人,並不值得驚異。周氏看上去更年輕了,或許已少了一些獨特的風格,但仍舊不失是一個實行家。


「你覺得這幾天來的戰事的停頓是什麼意思?」我問他說。因為好幾天來,日軍並未前進,也很少轟炸。"


「也許日本人在休息吧……當然。他們自己的軍隊的內部,或許發生了什麼事故。」周氏對我說,他們已得了某種「發現」:「在平型關的幾具日軍屍體的衣袋裡,有日本共產黨的宣言,叫他們反抗自己的軍閥所造成的對華的戰爭……在一些日記中間,我們找到了日軍第五師團長板垣將軍的衛士的日記。第五師團是他們最優良的部隊之一,在山西東北部被我們戰敗過。這日記有許多地方指出了在華日軍的下級軍官和士兵的心境。他們並不知道到這裡來的緣故。他們恨這地方,討厭這裡的天氣。他們吃不下當地的食物;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些荒涼的村落。他們曾經歷過激烈的戰鬥——劇烈得出於他們的意外——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交談中,周恩來告訴貝特蘭:「我們政治部有一個科,專門預備日語的材料和口號,向敵軍散發。而且現在我們正在開始教士兵唱日語的歌曲!」

下車後,貝特蘭隨周恩來「到達了一個以山為掩護的小鎮」,來到八路軍總部,「那是在后街的一個棉商的屋子裡」。


「以堅持華北戰爭為中心」


太原失守後的第五天,即11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的重要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從此,「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同時指出,「共產黨和八路軍決心堅持華北的游擊戰爭,用以捍衛全國,鉗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進攻。」並且,報告在強調「變片面抗戰為全面抗戰」的緊迫性的同時,還針對黨內外開始露頭的右傾投降主義,尖銳地提出了「在黨內,反對階級對階級的投降主義」,「在全國,反對民族對民族的投降主義」的嚴重政治任務。


周恩來在11月11日到達臨汾,第二天上海失陷。鑒於上海、南京等地對日妥協調停的空氣抬頭,晉局亦危,周恩來於11月13日分別向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拍發了 《反對妥協求和,堅持華北抗戰》的電報,提出了堅持抗戰的九項主張:一、反對妥協求和,堅持華北抗戰,以此為一切動員的中心;二、強調游擊抗戰,爭取和影響友軍改造,一致行動;三、廣泛發展游擊戰爭,並訓練幹部,以堅持抗戰;四、擴大紅軍,以增強主力的決定作用;五、放手收容潰兵、散槍及資財;六、加強各軍區的工作;七、實現地方政治民主化,以及於省區;八、實行黨的戰區政策,並組織民眾,發動群眾鬥爭;九、加強反漢奸的鬥爭。

此時,閻錫山仍逗留在隰縣、石口地區,未來臨汾。13日早晨,周恩來只得先同衛立煌、黃紹竑商談華北戰局及日後作戰部署問題。


16日,在臨汾黨政軍民聯歡大會上,周恩來又以「目前抗戰危機與堅持華北抗戰的任務」。為題發表演說。他說:「這危機的特點是政府軍隊抗戰頗難為繼,而全民抗戰猶未興起的青黃不接關頭。國外調停的空氣相當抬頭。」因此,必須「堅決反對投降主義、失敗主義及特殊化的傾向」,「堅持抗戰到底」,而堅持抗戰又「必須以堅持華北戰爭為中心」。他強調八路軍要留在華北堅持抗戰,發揮自己的特長「來影響友軍,來組織領導廣大民眾抗戰」。他還號召改造舊軍成立新軍,建立民主的政權,實施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開放民運,組織民眾,武裝民眾。


在動員民眾這個關係抗戰成敗的關鍵問題上,周恩來特別尖銳而沉重地指出:「三四月來,不但政權沒有開放,民運也沒有開放。直到現在,黨部仍固執其統治民運的政策。因此,包而不辦是普遍現象。於是,許多大城市民運反不如過去局部抗戰時的活躍,前線得不到民眾的響應,而後方得不到民眾的援助,民眾武裝不能組織。這是給日本造順民,給自己造反對者。不怕戰爭失利,最怕戰爭失了人心!失掉民眾,這是萬劫不復的。」


周恩來的講話,道出了華北廣大人民的心愿,堅定了大家抗戰的決心和信心,極大地鼓舞了前線抗日軍民的戰鬥意志。在決定整個中華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身處戰爭前線的周恩來折衝樽俎,力挽狂瀾,為華北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立了大功,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接連來電催促下,周恩來離開山西,回到延安,參加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


據《作家文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農民報 的精彩文章:

解讀古代結婚法定年齡
淮海戰役前 解放軍巧妙隱蔽作戰意圖

TAG:山西農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