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文化發展的軌跡

滿族文化發展的軌跡


略論滿族文化發展軌跡

劉 靜

(瀋陽工程學院英語系 旅遊英語教研室,瀋陽 110136)

摘 要:滿族經歷了數百年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滿族文化始終處於相對的變化發展之中。為了便於對整個滿族文化發展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把滿族文化的發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滿族文化、滿族文化的最終確立和滿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滿族文化;發展;軌跡

滿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它所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中國近三百年之久。滿族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民族文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產生了重要作用,影響之深遠在今天仍依稀可辨。


一、早期滿族文化的表現形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莊嚴宣布:「夫珠申之號,乃席比超墨爾根之裔。實與中國無涉。中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中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清太宗實錄》第29卷)自此,滿洲正式作為民族名稱載入中華民族史冊。

雖然滿洲族(簡稱滿族)的歷史只有四百多年。然而,滿族先世的歷史卻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他們祖居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歷史上先後稱肅慎人、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唐朝以後成為女真。努爾哈赤於1585年起兵,統一了女真各部落,1616年建立了後金政權。女真統一的過程,就是滿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

早期的滿族文化主要繼承了女真文化的精髓。騎射是女真人的文化特徵,他們以騎射為基本的生存手段,同時也以騎射而立國。滿族在形成時期乃至以後較長的時間裡,騎射一直被強調,成為滿族最突出的特徵。

滿族的服飾與女真人服飾大體相同,並且其服飾文化與騎射、氣候有著直接的聯繫。滿族服飾中最具特色當屬長袍。長袍形製為左右開叉,其目的在於上下馬方便;同時長袍的袖頭為箭袖,平時挽上去當做裝飾,而騎馬打獵或是戰爭時放下的箭袖,既能禦寒又能護手。對服飾的要求在後金天聰年間就有定製,這種服飾在整個清代被保存下來。

同時,滿族早期的喪葬習俗、婚俗、居住習俗和飲食習俗等也都是承接女真人而來。


二、滿族文化的確立

1621年,努爾哈赤將都城由赫圖阿拉老城遷至東京遼陽,1625年復遷至盛京瀋陽。滿族進入了以農耕文化為主的遼瀋地區,其生產方式由原來的漁獵轉為農耕。這標誌著滿族文化最終從女真文化母體中脫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不同於純粹的漁獵、採集文化,也有別於漢族的農耕文化,使其以一個獨立的文化類型走上自我發展的軌道。後金政權的鞏固與發展,使得滿族不斷遷徙壯大,為滿族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礎。如果說,在其進入遼瀋地區之前的滿族共同體,還是一個憑藉武力征服而聚集在一起的「居民」共同體,那麼,在進入遼瀋地區之後的滿族則開始發展為一個文化的民族。滿族文化產生的最重要的基礎是要具有統一的民族自我意識。而八旗制度的建立和滿文的創製與改建則完成了對自我民族意識的統一與增強。


1.八旗制度的創建

八旗制度由努爾哈赤所創,是一種兼具行政、軍事、生產三種職能於一體的制度。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初設牛錄——八旗組織,萬曆四十三年(1615)增設為八旗。八旗制度創立之初就是為了「統滿洲、蒙古、漢軍之眾」,實際上是「以旗統人」、「以旗統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凡加入八旗的官兵,無論滿漢,雖各有旗屬,亦有旗主,但均為努爾哈赤管轄之下的臣民。這種制度對滿族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統一民族意識方面功不可沒。

八旗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八旗滿洲單獨設立,以及給予滿洲更為優厚的待遇,使滿洲人的民族意識自然得到加強。後金以及大清的建立,其與明軍的頻繁戰爭,使滿洲與明朝處於鮮明的敵對狀態之中,政治矛盾的激化,也勢必使滿族的自我意識得到增強。

此外,八旗制度對於屬於文化範疇的滿族風俗之變化,也起到了影響作用。在日常生活習俗上,八旗組織對此前各部落雜亂無章、各有特色的風俗進行了統一與規範。比如,在服飾上最早為「上下同服」,沒有等級差別,後受漢臣的建議「正衣冠,以辨等威」,皇太極於天聰六年(1632)首先制定了八旗首領的服制。後來又多次頒布諭令,對上至王公大臣,下到一般臣子以及滿族貴族婦女的衣帽頂戴、髮式都一一釐定,逐步完善了滿族的服飾制度。雖然這些規定都是針對八旗官員的,但對於以往沒有定製的八旗兵丁及家人而言必然產生連帶效果。八旗組織這種集兵民為一體的結構,實際上是日常生活領域與非日常生活領域交織在一起的狀態,因此,日常習俗的養成與八旗組織的行政干預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在八旗組織的整合下,才形成了旗人的特殊的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在平時見面禮儀上,旗人的規矩就比漢人要多,在服飾、飲食、禮尚往來、婚葬禮儀等方面也有著與平民庶人不同的行為規範。這也是後來滿族人「規矩大」習俗的一個重要原因。


2.滿文的創製與改進

語言對民族共同體的凝聚作用不同於外在的行政干預,而是如同血緣關係一樣自然地發揮著制約與整合作用。女真人在金代創製了女真字,金王元興,女真文字逐漸消失。明代中葉後,女真人所操語言為女真話,而往來書信則借用蒙古文。於是努爾哈赤下令創製滿文,而後經二度改進,使滿文逐漸完善。

滿文的出現、滿族文字與語言的統一,使滿族自我意識得到進一步加強。滿文在滿族社會生活中的推行使用,加強了內部的聯繫,與此同時也嚴格了與其他民族如漢、蒙古之間的界限。自滿文創製後,許多官方史書都以滿文記錄,即便民間傳說等也多有採用滿文者,這種種現象都是滿文在滿族文化和民族自我意識方面所產生的效果。此外,滿文也是強化民族自我意識的一種工具。1634年,皇太極曾下令不許八旗官名和城邑之名採用漢文。這一制度使八旗人等生活在濃郁的滿洲氛圍之中。滿文出現以後,便與騎射列於同等重要地位,直至清末,「國語騎射」一直都是滿族文化大廈的兩塊基石。


三、滿族文化的發展

滿族入關之後,滿族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的發展。入關後,滿族置身於各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滿族文化的發展主要收到了兩種文化的制約,其一是滿族自身的傳統文化,其二是漢族文化看,這兩種文化的制約決定了滿族文化的最終走向。在這一階段,滿族文化在「國語騎射」、服飾、祭祀、飲食、宗教等方面仍保持民族特色。而在倫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文學藝術方面則獲得了較高的成就。

1.倫理道德觀念的進步

明代女真的三大部分發展並不均衡,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較為先進,但也處於奴隸社會末期,倫理道德觀念的發展階段較為原始。滿族入關之後,漢文水平迅速提高,直接閱讀和理解漢文書籍已無障礙,四書五經、二十二史等書成為他們的必讀課本。特別是《清文孝經》、《朱子家訓》、《列女傳》等書在滿人中廣為流傳。儒家「忠孝節義」、「天地君親師」的倫理觀念深深影響了滿人。在婚姻方面,滿族的倫理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以往的「亂倫婚」,入關後基本消失。學校漢族譜寫家譜之後,同組同宗的婚姻也不再出現。

在滿族入關之後,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滿族原來的一些優良的倫理道德觀念,如尊敬老人、講究信義、仗義疏財、恥於偷竊等,仍保留了下來,這一切使滿族在倫理道德觀念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2.文化教育的完善

滿族在入關之後則立即開展了對八旗子弟的大規模教育活動。從教育興起的過程和主旨看,其教育目的主要在於「忠君親上」思想的樹立和培養八旗人才。定都北京之後,清政權出於政治和軍事的需要,要求培養大批高層次的滿族人才,此時教育目的有所變化,其核心內容為「養成賢才,以供朝廷所用」。對滿族子弟的教育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滿文,一是漢文,一是騎射。以這種教育內容培養出來的八旗學生,大多都是滿漢兼備、文武兼備的人才。教育的廣泛開展,使滿族整體的文化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並且在不算長的時間內達到了同漢族相近的水平,許多人成為滿族乃至整個清代的知名人物。

隨著滿族文化人才的大量增加,清代的滿族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並且對滿族政治和文化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和深遠的影響。

3.文學藝術成就的獲得

滿族文學獲得了突出的成就。滿族文學的成就和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滿族人以極大的熱情促進了中國文學復興時代的到來。其二,充實了滿族文化的內涵並提高了其水平。清代滿族文學所達到的水平和規模均接近漢族文學之水平。其三,充分反映了滿族文學的特色。其四,滿族人進行文學創作增進了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融洽關係。

縱觀滿族文化的發展進程,我們認識到博取眾家之長和堅守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滿族文化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歷史證明,任何一個落後的民族,如果能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的前提下,吸收他族之長,彌補自身之短,不斷改革內部的落後面,就能轉弱為強,走上富國強兵之路。

參考文獻:

[1]張佳生.中國滿族通論[M].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孟秀.試論滿族文化的生成[J].滿語研究,2009,(2).

[3]韓雪峰.試論滿族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及對東北亞的影響[J].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7,(10).

[4]黃新亮.論滿族文化的發展特點[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1,(6).

作者簡介:劉靜(1980-),女(滿族),遼寧錦州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文化遺產及旅遊開發與規劃研究。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洲人講故事叫「說瞎話兒」
清末民初的老北京旗人寶熙

TAG:付春兵 |